滕玉英
在人工智能時代做教育,更需要“愛”的情調(diào)。當看到馬克斯·范梅南的《教育的情調(diào)》一書時,我的眼前為之一亮;自讀后,我?guī)е就篮系膱F隊共讀、共享。書中喚醒我們教育人要“從教育學的角度看孩子”,針對不同個性特點的孩子,形成一種“對獨特性的獨特關注”,關注孩子的獨特性、情境的獨特性、個人生活的獨特性,讓每個孩子都被用“心”“看”到,都能健康快樂,幸福成長。這里的“看”到,是指我們需要“從教育學的角度看孩子”,要從內(nèi)心深處融入“愛”的教育情調(diào)去“看”孩子,把每個孩子當成一個獨特的個體,一個正在自我塑造和成長的人。當我們注意到孩子的獨特性、情境的獨特性和個人生活的獨特性時,它就能引發(fā)我們從直覺觀察走向理性思考,關注“什么該說而什么不該說,什么該提而什么不該提”的積極心理行為。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到,這是國家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時代召喚。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家庭的希望。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到,這是“人最基本的社會性得到肯定”的人性需要。孩子也在“看”我們大人的眼神,人性是相同的,他們希望接收到的是肯定、尊重、認同、欣賞。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到,這是“教育藝術成全美好”的師愛需要。教育情調(diào)的核心在于愛,把愛獻給每個孩子,教育活動中就有了美好的情調(diào)。教育情調(diào)的表現(xiàn)在于情,在教書育人的細微處見真情。如何讓每個孩子都被“看”到?這需要我們培育敏感性,保持教育機智。
一、用心觀察,讀懂眼神
教師應走進兒童的世界,提高自己觀察和理解眼神的能力。真正的教學需要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對孩子的世界的體驗中去。教師在課堂上與孩子的眼神進行交流,可以觸摸到對方的內(nèi)心世界:摯愛或憎恨,信任或憂慮,溫暖或冷淡,欣賞或輕視,寬厚或嚴厲,自信或自卑,關注或漠然,希望或失望,坦率或欺騙……
趙老師是善于用心觀察的班主任,發(fā)現(xiàn)班上一個孩子突然成績滑坡,上課的眼神變得茫然無力。經(jīng)過多次談心,趙老師了解到孩子媽媽下崗,家里沒有經(jīng)濟來源,讓他學習思想不集中,產(chǎn)生“賺錢比讀書更重要”的想法。趙老師通過多方打聽,幫助孩子的媽媽重新找到工作,孩子的學習又恢復了正常。讓孩子體驗“被愛”“有愛”,到學會“愛人”;從“他律”“自律”走向“無律”。
二、耐心陪伴,心懷希望
教師應帶著愛與責任陪伴孩子的學習生活,讓孩子感到教師的生命在場。當我們用手勢、用側(cè)著的頭、用身心去“看”孩子們?nèi)绾伍_始每一天時,孩子們也就體會到了被教師“看”到的感覺。
黃老師在每一天的早晨,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里,都保持與孩子兩次擊掌或口頭示意的習慣。這看起來像是個麻煩的儀式,但教師每天用溫暖的微笑和話語問候每個孩子,當師生以雙手或笑臉回應對方時,仿佛彼此為對方而存在,共同創(chuàng)造和分享著這段時光。同樣,一天結束時,教師站在教室門口的道別,提供了一個對剛剛過去的一天進行簡短檢查和回顧的機會。一方面,教師的眼神給每個孩子以“尊重、保護、合作”的獨特體驗;另一方面,從學生的眼神中,教師積極洞察孩子內(nèi)心深處想要被理解、被接受的情感。讓每個孩子都被“看”到,這不是通過思考和推理而獲得的,而是通過經(jīng)歷、體驗和感受來推進的。
三、細心傾聽,鼓勵孩子
孩子的學習習慣不好,成績退步,作業(yè)沒及時完成,這要求我們不只是“看”到這些問題,更需要我們深入探索問題及情緒背后的真正原因。我們需要了解和孩子們相處時一些小事的重要性,因為大事往往蘊藏在小事之中。
孩子是社會的產(chǎn)物,他們最強烈的心理動機就是希望有歸屬感。孩子是觀察的專家,但在對觀察到的事情進行解釋理解時,卻容易產(chǎn)生錯誤。他們在尋找自己的定位和價值感時,往往使用的就是這些錯誤的理解和定論。七年級的小馬同學在期中考試后臉上一直沒有笑容,周老師感覺不對勁,尋找機會,取得孩子信任,與孩子面對面交流。老師了解到,小馬有一個五歲的弟弟,有了弟弟之后,自己似乎被父母忽視和冷落,于是想在周老師身上找到失去的父母的關愛,變得敏感,過分在乎老師對自己的態(tài)度。結果,單元檢測沒考好,老師批評了她;當她有了進步,老師沒表現(xiàn)出很熱情或很滿意;期中考試考了全班第一,老師還是沒有表現(xiàn)出很喜歡她的樣子。因此,小馬感覺很失落。
教育的情調(diào)體現(xiàn)在細微處。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發(fā)展,孩子就沒有歸屬感。每一個孩子都具有獨特性,我們需要有針對性地觀察、聆聽具體情境中的孩子,和他進行互動,給予他反饋。其實,大多數(shù)時候,孩子只是需要一句鼓勵,一次理解,甚至只是單純地被傾聽。
四、真心溝通,贏得合作
孩子的不當行為通常是因為他們擁有一個錯誤的目標?!皩で筮^度關注,權力之爭,進行報復,自暴自棄”是孩子不當行為的四個錯誤目標。一個沒有得到肯定、認同的孩子會想要放棄自己。當看到孩子出現(xiàn)上課睡覺、不做作業(yè)、被手機綁架等問題時,教師、家長如只是焦慮急躁,是無法給孩子任何積極正面影響的。懲罰只能讓孩子發(fā)展出更強烈的反抗和挑戰(zhàn)。人的行為都有一定的目的。如果我們想改變孩子的行為方向,必須先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動機,否則,我們幾乎難以改變他們的行為。
小殷在學校幾次表現(xiàn)出語言行為很沖動。教師進一步走訪家庭,了解孩子的家庭教育情況。與家長交流以后,教師發(fā)現(xiàn)家長對待孩子太理想化,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值,就總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相比,看不到好的方面,對孩子有家庭暴力傾向。教師獲悉后,立即指導家長改變,在教育過程用技巧鼓勵孩子,而不是要求孩子,命令孩子,需要尊重孩子,贏得孩子的合作。在課堂上,當孩子喜歡某個教師,就會喜歡該教師講的課。在家里也一樣,家長越信任,孩子越自信;家長越放手,孩子越獨立;家長越愛孩子,孩子越自愛。
孩子會犯錯誤、做錯事,這很正常。但如果我們抱著批評的態(tài)度,就會無意中將孩子偶然出現(xiàn)的錯誤單獨拎出來,放大錯誤的嚴重性,反而漸漸讓孩子養(yǎng)成了難以改變的缺點。孩子需要指導,需要鼓勵,過度關注他的缺點只能起到反作用。
“從教育學的角度看孩子”,孩子是我們的老師。成年人同樣處于未完成的成長過程中,所以,我們?nèi)ビ^察、傾聽孩子,并向他們學習好奇心、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只有真正的教育者,才能讀懂孩子們的內(nèi)心,知道什么對孩子合適、什么不合適,知道該說什么、不該說什么,關注孩子的獨特之處,關注孩子的個體世界,懂得如何“看”孩子和“聆聽”孩子,讓每個孩子都被“看”到。讓我們共同打造教學相長、有愛有德的教育情調(diào),讓教育和成長變得更加美好而充盈!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qū)東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