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波
學習場域的營造是學習的重要外部條件。學習場域包括學習組織、氛圍創(chuàng)設、資源供給、學習幫助和方法指導等。
一、學習組織
單一的學習組織形式容易讓學生感到疲憊,優(yōu)質的教學應是多種良好學習組織形式的有機融合。在潘老師的課堂中,個體學習、小組學習、全班學習交替進行,學生的思維在靈動多變的學習組織形式中自然流淌。個體學習既是小組學習的前提和基礎,又是全班學習的補充與強化,因此,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前安排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又在全班學習后安排獨自練習反饋。
二、氛圍創(chuàng)設
真正的優(yōu)效教學,不是教師在唱“獨角戲”,也不是學生在做“旁觀者”,而是創(chuàng)造良好的氛圍,使學習在輕松愉悅又適度緊張的環(huán)境中進行。潘老師的課堂鼓勵學生質疑問難,猶記得開課之時,他引導學生:“學問學問,首先學問!”簡單的一句話,給學生埋下了“勤思”的種子。教學過程中,潘老師善于運用肢體語言。學生緊張時,他投以微笑來緩解;學生粗心時,他以皺眉來暗示;學生見解深刻時,他豎起大拇指;學生不自信時,他回以“老師相信你”。潘老師采用學生自評、同伴互評、教師點評等方式,營造相互促進、相互激勵的氛圍。
三、資源供給
恰當的資源供給能增強學生的感官體驗,提高學習的效率。本節(jié)課中,為讓學生看得清,他用課件傳遞一個個問題串;為讓學生解答方便,他用紙質習題呈現(xiàn)前測與后測的內容。如果說教師的板書是示范,那么學生的板演就是反饋。從學生的板演中,我們可以看出潘老師注重培養(yǎng)學生縝密的思維,訓練學生工整的書寫與規(guī)范的解答。
四、學習幫助
課堂是學生的,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教學中,潘老師對學生有鼓勵、有指導、有提示、有追問。在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定義時,他鼓勵學生先自述,再自我修正,然后借用小組的力量進行完善,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覺優(yōu)化意識,營造了優(yōu)質的學習幫助氛圍。
五、方法指導
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方法。從潘老師的課堂中,我們發(fā)現(xiàn)知識只是一個載體,方法才是硬核。從宏觀上講,潘老師通過學生對一元二次方程學習內容的獨立猜測,引導學生整理歸類,對新知結構有了預先的感知;從中觀上講,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一元二次方程的具體內容時,類比了一元一次方程,幫助學生找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從微觀上講,潘老師注重具體問題解決時的步驟梳理,無論是根據問題列方程,還是方程的整理,哪怕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判斷方法,都一一做出了步驟的梳理,讓學生能“有法可依”。
基于學習外部條件的創(chuàng)造分析,我還有一點疑問:課堂小結時,如何通過問題設置,把學習的場域延伸到45分鐘的課堂以外呢?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實驗初級中學天寧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