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瑜
不確定性是現(xiàn)代社會的特征,也是社會進步的代價。人類社會發(fā)生前所未有的變化,帶來更多機會和可能,也給我們帶來很多焦慮和無處不在的競爭。
為了應對這種風險和競爭,我們需要通過教育獲得各種各樣的知識和技能,但在知識儲備的過程中,會形成“軍備競賽”模式,它包含兩個策略——學歷越高越好,技能越多越好。具體體現(xiàn)在:中國的年輕人上大學、讀研、讀博,國內讀完國外讀,拿了第一學位拿第二學位,拿了學位,還想拿各種各樣的證書。
人生是否真的是——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得到的越多越好?我覺得人生的目的并不是越高、越快、越多,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當每個人都被鼓勵去尋找自己最大的亮點,施展自己最大的優(yōu)勢,一個社會的創(chuàng)造力就會被發(fā)揮到極致。
現(xiàn)在,我們的社會充滿成功學,但是沒有“失敗學”。社會、老師、家長不停地引導孩子“有志者事竟成”,實際上成功需要實力、運氣、情商等多重因素,不是空有一腔熱血,就能成功。
失敗其實是認識自我的一條必經之路,因為失敗,讓我們知道自己能力的限度、興趣的限度。失敗是一個信號機制,提醒我們該拐彎的時候拐彎,而不是一條道走到黑。
我們的教育不應該鄙視放棄、鄙視失敗,也不必過分強調堅韌不拔、堅定不移、決不放棄、戰(zhàn)勝自我,如果一個人的方向錯了,為什么還要絕不放棄?很多時候,放棄是一種止損機制。
李雪琴是目前中國最好的脫口秀演員之一。她去紐約留學之前是一個標準的北大人,但是因為個人原因,沒拿到學位就回老家了,開始網(wǎng)絡賣貨。用世俗的標準來看,她失敗了。
但是,這種失敗對她來說,恰恰是一個轉機,她轉型為網(wǎng)紅、成為脫口秀演員。所以,認識自我是一個試錯的過程。沒有失敗的勇氣,就沒有發(fā)現(xiàn)的驚喜。
另一個可怕的“失敗觀”就是成功標準的單一化。一個社會哪有那么多成功人士?大部分人就是普通人。
一個朋友對我說: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會長成一個普通人。接受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普通人這一點之后,正確的教育觀是什么?不是非要把一棵小草培養(yǎng)成參天大樹,而是要把一棵小草培養(yǎng)成一棵美好的小草,一棵健康的小草。大部分人可能天賦都很普通,但是她(他)的興趣、愛好、個性,都有自己的獨特性。
可能有的家長會說,我們家孩子沒有任何比較優(yōu)勢,怎么辦?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比較優(yōu)勢。所謂的比較優(yōu)勢,不是說你一件事情干得比所有人都好,而是在你自己能干的所有事情中,哪件事情能夠干得最好。哪怕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比如做飯、化妝,你把它做到極致,也可以成為你的亮點。
日本有個工作叫做“收納咨詢師”,你看,收納都可以成為一個工作,甚至事業(yè)。你家孩子可能不是天才,但在一個小小的天地里過上怡然自得的生活,這就夠了,這就是成功。
【原載《新華日報》】
插圖 / 職場學歷比拼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