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在天
當你的孩子對你說:“媽媽,我不想讓你死,不想讓爸爸死,我也不想死……”你會如何回答他?
女兒三歲時,奶奶買回一只小鴨子,女兒很高興??墒区喿記]養(yǎng)好,養(yǎng)了不到兩周就死掉了。女兒不知道發(fā)生什么事情,但她感受到了一些東西。
我告訴她,鴨子死掉了,我甚至沒有詮釋“死掉”的意思,女兒的眼淚就止不住地流下來?!拔也幌滕喿铀赖簟彼茈y過?!笆堑?,我們都不想鴨子死掉?!蔽冶е畠夯貞馈!翱墒撬鼮槭裁匆赖裟??”女兒繼續(xù)問?!拔蚁?,它走完了它生命的歷程吧?!蔽一卮稹!澳俏蚁胄▲喿恿嗽趺崔k?”女兒又問。“還記得爸爸用手機幫你和小鴨子拍的照片嗎?想它了你可以看看它的照片,也可以在心里想著它的樣子?!?/p>
接下來的兩個月里,女兒常常會問我同樣的問題?!鞍职?,如果你死了,怎么辦?”我會告訴她,我已經(jīng)住在你心里了,你想我的時候我就會在你心里出來。她也會問:“如果我死了,你們會難過嗎?”我回答她說:“我會很難過?!薄盀槭裁囱??”“因為我們很愛你!”
我小時候鬧過一個笑話。有一天一家人在聊天,聊著銀行存款選擇哪種方式的利率更高,是活期還是……我豎著耳朵聽,覺得很奇怪,什么是活期?于是我就問:“存錢還有死期的嗎?”在場的大人們都哈哈大笑,我的姨婆在旁邊連忙說了幾句“童言無忌、童言無忌……”
后來才知道,原來大人們都很忌諱談不吉利的話題,尤其是和“死”這個字有關的。大人們忌諱談及這個話題,甚至忌諱所有與此有關聯(lián)的事情。
我們對死亡的恐懼,就是這樣不經(jīng)意傳遞給了孩子。孩子不知道“死”到底是什么。但是,孩子會在大人們的眼神里、語氣里感受到恐懼。孩子會感受到,這個字背后傳遞過來的恐懼。
白巖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我們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死亡只是生命結束的最后一步,而我們給它賦予了不可言說的恐怖色彩。
有時候,孩子在講述死亡的時候,很可能是在考慮一件比死亡更重要的事情,更讓他恐懼的事情。我們成年人常常有類似這樣的回答:“別看,小孩子不要管那么多”;“他睡著了”;“他要去很遠的地方了”……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他還會醒來嗎?他要去哪里呢?他是不是不理我了?成年人的搪塞回避,或不切實際地胡亂作答,只會加深孩子的不解及恐懼。特別是對于幼小的孩子來說,父母(養(yǎng)育者)便是孩子的世界,如果這個世界“死”了,怎么辦?無法想象。所以,當孩子在談論死亡的時候,孩子談論的很可能是,他們需要的愛還在不在。
作為父母,當孩子和你談及生與死的話題時,你的態(tài)度比你談話的內容更重要。如果自己本身都很忌諱,很恐懼談及這個話題,那么無論怎樣回應或引導孩子,孩子都會感受到成年人傳遞過來的焦慮與恐懼。而成年人從容坦然的態(tài)度,可以讓孩子無法承受的情感體驗得到抱持,多次反復之后,孩子便可以在成年人身上學會面對死亡的態(tài)度和處理方式。
有段時間,我的孩子經(jīng)常問我關于死亡的問題:我們什么時候死去?會怎么樣死去?每次我都告訴她:“會的,我們都會死去,都會有死去的那一天。不過,我也不知道具體在什么時候,我也不知道會怎么樣死去。但我知道,無論我是活著還是死去,我們都愛你?!迸畠撼3臀彝孢@個問答游戲,每次我這么回答她之后,她會用我告訴她的話來回應我:“沒關系,如果你死了,我就讓你在我心里活出來?!?/p>
死亡,可以帶走生命,但是帶不走你在我們心里的痕跡,帶不走我們的愛。生與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如果我們成年人能夠認識到,死亡只是生命的一部分,孩子也會覺得死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我們可以放下對死亡的恐懼,孩子便會在我們身上學會對生命的熱愛。
【原載《齊魯晚報》,本刊有刪節(jié)】
插圖 / 對孩子的“死亡”教育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