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敏
天安門,原名承天門,始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農(nóng)歷十一月,“拓北京南城”,城墻南擴后首先興建的是大明門和千步廊,隨后是大明門內(nèi)兩側(cè)明朝衙署的興建。
明清時期的天安門廣場,是皇家禁地,僅設(shè)三門。即由大明門(大清門、中華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和千步廊紅墻圍成的封閉的“T”形廣場。
今天的天安門廣場,位于北京城的中心,其南北長880米,東西寬500米,占地面積44萬平米,可容納100萬人舉行盛大的集會、游行,是當(dāng)今世界上最宏大的廣場之一。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承天門(天安門)建成后,沿襲之前宮廷廣場的建筑規(guī)制,將其前邊的空地用宮墻圍護,在皇城與宮城之間建造了一個狹長的宮廷廣場。在廣場的東西兩端和最南端,分別建有單檐歇山頂、黃琉璃瓦頂、紅墻三闕的皇城城門。面朝東的門稱為“長安左門”、面朝西的門稱為“長安右門”、面向南的門稱為“大明門”。三門規(guī)制相同,相互之間形成封閉的“T”形宮廷廣場,成為朝廷舉行活動的重要場所。
皇城要地,國門之地。明清時期,大明門是皇族宗室參加慶典的必經(jīng)之門。冬至去南郊天壇祭天、夏至去北郊祭地、仲春去先農(nóng)壇親耕等,都從大明門出行。
大明門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位于宮廷廣場的最南端,與正陽門相對,稱為“國門”。大明門建成時,受明成祖朱棣之命,大學(xué)士解縉為其題寫對聯(lián)“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1644年3月,李自成率領(lǐng)農(nóng)民起義軍攻破正陽門、進入大明門后,用弓箭射中承天門的匾額,明朝被推翻。清代順治元年(1644年)9月,大明門改為“大清門”,并在刻有大明門的石匾背面,鑿刻上“大清門”三個字懸掛在門額上,民國元年(1912年)改稱“中華門”。
天安門布局古今對照示意圖
“T”形廣場上的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是皇城通往內(nèi)城東西部的主要通道。文武百官上朝取道長安左門進入天安門,過端門、午門、太和門后上殿。長安左門被稱為“龍門”,長安右門被稱為“虎門”。
“T”形廣場內(nèi),承天門和大明門之間約為1000步,因此得名為“千步廊”。承天門和大明門之間用石板鋪成御道。
官署之地,禮法之地。據(jù)清代于敏中等編纂《欽定日下舊聞考》記載,“大清門之內(nèi),千步廊東西向,各百有十間,又折而北向各三十四間,皆聯(lián)檐通脊”。
明宣德五年(1430年),在“T”形的宮廷廣場內(nèi),首建禮部后,將明代“五府六部”移至宮廷廣場兩側(cè),遵照文東武西規(guī)制,東邊有宗人府、吏部、戶部、禮部、工部、鴻臚寺、欽天監(jiān)、太醫(yī)院等衙門;西邊有中軍都督府、左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府、前軍都督府、后軍都督府、太常寺、通政使司、錦衣衛(wèi)等衙門。
清代的官署機構(gòu),多沿用明代的衙署,按“文東武西”規(guī)制,東側(cè)官署沿用舊制不變,西側(cè)變化較大。清朝采用八旗兵制,不再設(shè)立五軍都督府,廢除了錦衣衛(wèi),在舊址設(shè)立了刑部,因而這條街稱為“刑部街”。在這條街上增設(shè)了都察院、大理寺等審判機關(guān),改稱為“司法部街”。
清朝末年的千步廊
宮廷廣場內(nèi)兩側(cè),為明清兩朝衙署所在地,也是朝廷禮法所系之地。明清兩朝科舉制度有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三種。東側(cè)的禮部,負責(zé)在此審核鄉(xiāng)試、會試,稱為“磨勘”。會試考中者為貢士,取得殿試資格。每隔三年的農(nóng)歷三月,朝廷都要舉行一次殿試,前十名考卷送皇帝過目,前三名進太和殿等傳呼,在天安門前金殿傳臚,出長安左門有臨時搭建的棚內(nèi)金榜題名。
西側(cè)的刑部,是審判犯人的地方。在此進行的是“朝審”和“秋審”?!俺瘜彙薄扒飳彙钡膶ο蟛煌?,“朝審”是復(fù)審刑部在押的直隸與京師的死刑犯,“秋審”是復(fù)審各省上報的被處以死刑的囚犯,“朝審”和“秋審”的區(qū)別還在于時間上,“朝審”要早一些。審判官的組成是相同的,都是中央各部院的長官?!俺瘜彙庇尚滩俊⒍疾煸?、大理寺三法司,將已判死刑尚未執(zhí)行的重囚犯罪情節(jié),摘要制冊,送九卿各官詳審,分列“情實”“緩決”“可疑”“可矜”等四類,上呈皇帝裁決?!扒飳彙笔窃谵r(nóng)歷八月霜降后,由皇帝進行裁決,裁決書經(jīng)長安右門公布,犯人驗明正身后,從長安右門押赴菜市口,長安右門在民間稱為虎門。1951年10月,國慶閱兵和群眾游行指揮部建議拆除和異地重建,1952年長安左門(東三座門)和長安右門(西三座門)均被拆除。
天街之地,屯兵之地。清代,在“T”形廣場南端的大明門南面,與正陽門北面之間,有一塊方形的場地。橫亙著如棋盤的街坊,明代時用木欄圍成。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將方形的場地四周,圍成石欄。據(jù)《欽定日下舊聞考》:“大清門外俗稱棋盤街,乾隆四十年修葺周圍石闌,以崇體制?!边@處街坊中間有路通往東江米巷與西江米巷(今東交民巷與西交民巷)。從正陽門上居高臨下望去,廣場猶如一副棋盤,通道恰似“楚河漢界”。明清時期的棋盤街上,商賈云集。有詩為證:“棋盤街闊靜無塵,百貨初收百姓陳。向夜月明真似海,參差宮殿涌金銀。”此處地理位置優(yōu)越,繁華熱鬧,被稱為“天街”。天街也是皇帝出宮大典的屯兵之處,發(fā)揮此功能時要實行宮禁。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天安門廣場被入侵者當(dāng)成了屯兵耀武之地。
1914年5月,北洋政府朱啟鈐啟動改造舊都城計劃。拆除天安門前千步廊,修筑瀝青路、甕城等,原本封閉的宮廷廣場變成可自由穿行和逗留的開放空間,威嚴、神秘的皇權(quán)被消解。
正因為朱啟鈐對天安門廣場進行的改造,天安門開始成為現(xiàn)代意義上的廣場。據(jù)檔案記載,民國時期還曾在天安門前栽種了各種花木,天安門廣場曾變身為花園。其中有珍珠梅753棵,黃壽丹457棵,榆葉梅、蘭芝共387棵,白紫丁香724棵,黃刺梅170棵,各種花木總共2493株,扦松3606棵。
愛國之地,集會之地。1919年5月4日,北京高等師范學(xué)校與北京大學(xué)、中國大學(xué)等13校代表,齊集天安門前舉行示威游行,抗議巴黎和會的做法,即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獲得的一切特權(quán)轉(zhuǎn)交給日本。他們提出“外爭主權(quán)、內(nèi)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還我青島”“誅賣國賊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等口號。北京學(xué)生的愛國舉動,帶動了全國各界人士進行請愿罷工等多種形式的愛國斗爭。
1925年5月15日,上海內(nèi)外棉七廠的日本資本家槍殺帶領(lǐng)工人沖進工廠要求復(fù)工的工人代表、共產(chǎn)黨員顧正紅,后又殺害了示威游行的學(xué)生、工人等13人,此即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由此反對帝國主義的民族運動浪潮席卷全國。北京20余萬人于6月25日集聚在天安門前,成立“滬案后援會”,支援上海人民的斗爭,掀起了反對帝國主義的新高潮。
1926年2月,北京群眾又在天安門前集會,舉行反對軍閥吳佩孚出賣民族利益的示威游行。
20世紀20年代的司法部街
1928年,北伐勝利。7月,北平軍政各界組織7萬人在天安門前舉行祝捷大會。8月24日,孫中山遺像被掛上天安門城樓,這是天安門城樓首次懸掛個人畫像。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學(xué)生數(shù)千人高喊“反對帝國主義”“停止內(nèi)戰(zhàn),一致對外”等口號,到新華門向北平當(dāng)局請愿。
1947年5月,北平學(xué)生在天安門廣場舉行反饑餓、反內(nèi)戰(zhàn)大游行。
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前,天安門廣場已成為愛國運動的核心會場。
新中國成立后,天安門廣場曾進行過多次不同規(guī)模的擴建與改建,其中大規(guī)模的建設(shè)有四次。
新中國成立初期第一次整修天安門廣場。1949年7月,為籌備開國大典,對天安門廣場進行了第一次整修。整修工程包括:開辟一個4公頃,能容納16萬人的大廣場,清理廣場地區(qū)多年遺留的渣土和障礙物,修繕天安門城樓主席臺,清理樓頂上雜草,粉刷城樓和廣場四面紅墻;修建升國旗的設(shè)施,修補天安門的前、東、西三座門之間的瀝青路面1626平方米;進行美化環(huán)境,種草、種樹等綠化工程。整修工程于當(dāng)年9月底前全部完成。
1950 年的天安門廣場
修建人民英雄紀念碑,是天安門廣場首次進行大規(guī)模建設(shè)。
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為了紀念在長期斗爭中為中國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獻身的革命英烈,修建人民英雄紀念碑。
人民英雄紀念碑修建在天安門南463米、正陽門北440米的中軸線上,于1952年8月1日動工,1958年4月竣工、5月1日揭幕。毛澤東為紀念碑親筆題詞:“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紀念碑造型設(shè)計是在廣泛聽取來自全國建筑、美術(shù)、文藝各界人士的意見后,從240多個方案中選出8種方案,并集中優(yōu)選3個設(shè)計方案制成1∶5的模型,樹立廣場,征集全國人民的意見。紀念碑還從建筑上改變了我國碑祭性的建設(shè)坐北朝南的風(fēng)格。
周恩來在審查紀念碑的設(shè)計方案時,面對朝向前門的模型說道:人民英雄紀念碑應(yīng)該面向天安門,面向人民的廣場。于是,紀念碑改變了原有的位置,成為我國唯一的坐南朝北的大型紀念碑。1977年建成的毛主席紀念堂,采用的也是同樣的建筑風(fēng)格。
1949年10月1日,在整修一新的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
1950年,因廣場旗桿與天安門之間的距離較窄,不夠?qū)硪^游行隊伍的寬度,天安門前的華表和石獅子被移動了6米。
20世紀50年代關(guān)于天安門廣場規(guī)劃的十個方案和蘇聯(lián)專家的意見。1954年,拆除了中華門、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戶部刑部等衙署以及倉庫、棋盤街等建筑,在廣場中準備建人民英雄紀念碑。
據(jù)檔案里記載,1954年9月8日,市政府召開會議,約請?zhí)K聯(lián)專家安德列耶夫、吉斯洛娃、克拉夫秋克(中央建筑工程部城市建設(shè)局專家)和巴拉金等四位建筑專家,對天安門廣場改建規(guī)劃的十個模型提出意見。座談會提出許多建議,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要保留古建問題,并將古代建筑與現(xiàn)代建筑協(xié)調(diào)起來。天安門是中國中心的代表,正陽門箭樓、正陽門在政治意義上雖比不上天安門,從模型上看比例尺太小,但站在天安門廣場上覺得它們很重要,第二方案中拆掉正陽門和箭樓的方案是不可取的。
1958 年擴建前后的天安門廣場
二是廣場上的所有建筑高度問題。無論是哪一個方案,都是天安門前一帶比較低(5至6層),而天安門廣場周圍的建筑比較高(10至12層)。這樣設(shè)計,層數(shù)低于周圍的一半值得考量,從東長安街上看很明顯,南面是2至3層,北京飯店是七八層,在廣場中心建7至8層的建筑比較合適。第五方案中提出的繞廣場周圍的兩座高建筑為廣場增色不少。第七方案平面布置太擠。第八方案中的高樓,切斷了南北兩部分,將中心放在高樓放在突出的位置,這個方案不可取。第五方案和第八方案需要繼續(xù)修改完善。
三是廣場大小問題和形式問題。各國的廣場,一般都是五六公頃,中國這樣的大國應(yīng)該將廣場修建得大些。廣場的形式以半圓形為主。圍繞廣場面積,專家們在會上展開熱烈的討論??死蚯锟苏J為廣場應(yīng)計算走廊包圍的部分,因為走廊有三四尺高,人在廣場里感覺到它是包圍著廣場的。而巴拉金認為應(yīng)從包圍廣場的建筑物算起,因為走廊不過是廣場內(nèi)的一個組成部分。大家意見沒有統(tǒng)一。關(guān)于廣場大小問題,有專家認為廣場內(nèi)不但要能容納100萬人開會,而且要能容納100萬人跳舞,所以必須得很大;而有的專家則認為第九方案的40公頃實在太大,不像廣場而是像列寧格勒的練兵場。
1955年,對天安門廣場進行改建,拆除西皮市東側(cè)紅墻。
20世紀50年代末期第二次改擴建。天安門廣場較大規(guī)模的改擴建是在1958年。據(jù)北京市檔案館館藏檔案記載,1958年6月10日,中共北京市委給中央寫了請示報告,提出改變北京市的城市面貌的計劃,內(nèi)容之一是拓寬天安門廣場。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改建和擴建天安門廣場,擴建觀禮臺,并在廣場西側(cè)修建全國大會堂,東側(cè)修建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毛澤東和周恩來親自審查了天安門廣場建設(shè)規(guī)劃模型。
1958年,天安門廣場開始了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一次拆遷與擴建。拆遷的范圍是東到東公安街、西到旗守衛(wèi)、司法部后身,拆除了公安街、西皮市等十幾條街巷胡同。1959年,拆除了中華門、棋盤街及廣場上的紅墻。擴建后的天安門廣場,從昔日窄小的宮廷廣場面貌,變身初具規(guī)模的現(xiàn)代化人民廣場。
1958年9月,進行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和天安門前的觀禮臺的設(shè)計。10月25日開始施工,到1959年9月,工程全部竣工。在天安門廣場上修建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和兩側(cè)建起的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和歷史博物館,奠定了廣場作為政治中心的基調(diào)。
20世紀70年代的第三次整修。天安門廣場第三次改擴建是在1976年冬,建設(shè)了毛主席紀念堂,拆除了前門樓與紀念碑之間的松樹林。擴建后的天安門廣場南北長880米,東西寬500米,總面積達44萬平方米,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廣場。
1999年天安門廣場改建工程。1999年,北京市政工程設(shè)計總院承擔(dān)了天安門廣場改建工程設(shè)計工作,工程包括更換廣場地面鋪裝、天安門廣場水景(含擴音系統(tǒng))、廣場內(nèi)照明及周邊建筑物構(gòu)筑物照明三項。
1999 年混凝土澆鑄的國旗臺
廣場地面鋪裝范圍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天安門城樓至長安街北邊線,面積為1.6萬平方米;第二部分為長安街南邊線至正陽門,面積為15.23萬平方米;第三部分為歷史博物館西廣場,面積為0.6萬平方米。合計面積為17.43萬平方米。新更換地面鋪裝的結(jié)構(gòu)為國標151號淺粉色天然花崗石材,厚15厘米。地面換新裝、整修一新的天安門廣場,以嶄新的面貌迎接著來自四方的游客。
從新中國成立至今,天安門廣場見證了新中國70余年的光輝歷程。
慶典之地,閱兵之地。天安門廣場是舉行國家慶典之處,也是新中國成立后主要的閱兵之地。自新中國成立后至2020年,天安門廣場共舉行過16次閱兵,每次閱兵式都有不同的特點。
歷年閱兵式,出現(xiàn)許多第一次。
開國大典的閱兵式,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次閱兵式。中國人民解放軍海陸空三軍,第一次公開亮相,參與人數(shù)1.64萬人,受閱裝備主要是繳獲的武器。1953年抗美援朝勝利,火箭炮兵方隊第一次出現(xiàn)在受閱隊伍中;1954年傘兵方隊首次亮相;1955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實行軍銜制后的第一次閱兵,彭德懷元帥身著嶄新的禮服在楊成武上將的陪同下檢閱了陸??杖?。1956年的閱兵式,是唯一的一次在大雨中進行的閱兵,閱兵部隊乘坐第一批出廠的國產(chǎn)解放牌汽車,雷達探照燈部隊初次公開亮相。1957年的閱兵式,國產(chǎn)噴氣式轟炸機、殲擊機第一次在天安門廣場上空接受檢閱。1984年慶祝新中國成立35周年舉行的閱兵式,此前由于“文化大革命”等原因,連續(xù)24年未舉行閱兵。這次閱兵,受閱部隊由46個方隊組成,共1.037萬人。其中海軍導(dǎo)彈部隊方隊、空軍地空導(dǎo)彈方隊和戰(zhàn)略導(dǎo)彈部隊方隊,令世人矚目。2015年9月3日,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舉行閱兵式,這是首次在非國慶節(jié)舉行的大閱兵。
禮儀之地,記憶之地。天安門廣場,見證無數(shù)歷史時刻。
開國大典在天安門廣場舉行。典禮開始,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并按動電鈕,升起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
1997年,香港回歸倒計時牌豎立在天安門廣場。為迎接香港回歸,天安門廣場舉行了聯(lián)歡晚會。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人們在天安門廣場歡呼慶祝。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大地震。21日,為紀念地震中遇難同胞,天安門廣場首次為普通民眾降半旗。
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燃放焰火,焰火腳印,沿著北京的中軸線,經(jīng)過天安門廣場,走向奧運會主會場。
2019年,國慶70年慶典舉世矚目,在長安街沿線和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閱兵儀式和群眾游行,觀禮活動和聯(lián)歡活動盛況空前。
國禮之地,升旗之地。每天太陽升起時,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是我國最重要的禮儀活動之一。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親自按動電鈕,升起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一直沿續(xù)下來。
開始時,天安門升國旗儀式由北京市供電局負責(zé)。1977年5月,升國旗儀式由北京衛(wèi)戍區(qū)部隊負責(zé)。1982年12月,原武警北京總隊六支隊十一中隊五班3人負責(zé)升國旗,被譽為“國旗班”。1991年5月,武警國旗班擴編為天安門國旗護衛(wèi)隊,升旗方隊由36名護衛(wèi)隊員組成。2018年1月1日,天安門廣場升國旗儀式首次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和軍樂團執(zhí)行。
進入新時代以來,天安門廣場和國旗衛(wèi)士們,正在以嶄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海內(nèi)外的游人,迎接新征程。(責(zé)任編輯 黃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