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曾說過:“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闭f明文字的內涵及分量之重。當代書法展作品中經常出現(xiàn)文字混用不分、以訛傳訛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不是個例,是普遍存在的。不是學者、教授、書家沒文化,即使他在某一方面的研究享有盛譽,但寫錯字也難以避免。因為,文字學在當代教育中的缺失,特別是在書法教育中的缺失,是造成文字使用混亂的主要因素。
學習文化,必須先通文字。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六藝之一錄》:“六書之學,古人自八歲即已教之,今白首不講,是以小學失傳,訛誤百出?!惫糯雽W必先接受六書教育,是每個學生必須接受的文化基礎教育。而現(xiàn)在文字學是高等教育的一門學科,多數(shù)人沒有機會學習文字學。當前,書法作為一門學科與藝術門類并存,學習與研究者甚眾,而接受過文字學教育的人卻寥若晨星。所以,當代的書法創(chuàng)作,寫錯字也是常見的。
漢字經過3400多年的孳乳演變,從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經歷了很復雜的演變過程。有些文字在每個時代的字義、用法都不盡相同,都有極其復雜的歷史背景。正如顏之推描述當時文字的混亂說:“晉、宋以來,多能書者。故其時俗,遞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觀,不無俗字,非為大損。至梁天監(jiān)之間,斯風未變;大同之末。訛替滋生。蕭子云改易字體,邵陵王頗行偽字;朝野翕然,以為楷式,多所傷敗。至為「一」字,唯見數(shù)點,或妄斟酌,逐便轉移。而后墳籍,略不可看。被炒喪亂之馀,書跡鄙陋,加以專輒造字,猥拙甚于江南。乃以百念為憂,言反為變,不用為罷,追來為歸,更生為蘇,先人為老,如此非一,遍滿經傳?!?/p>
此文所說不規(guī)范的異體字大量出現(xiàn),使用混用,以訛傳訛現(xiàn)象普遍。所以,分析與研究文字的本義與引申義,是書法創(chuàng)作的前提,這與我們書法創(chuàng)作關系非常密切。有的字依然保持著最原始的形音義,有的字本義盡失,被假借它用,有的字是通字,有的字只是在某層意義上借用,更多的則是后起字,與本字混用不分等。本文要說的是“一”和“壹”,本來是不同的兩個字,但歷史上存在著混用現(xiàn)象。本文僅作梳理,辨析兩字的本義與引申義,以便區(qū)別使用。
“一”是指事字。是用抽象的符號來表示一定的意思。用一至四橫表示數(shù)字一至四,作為計數(shù)符號?!耙弧弊值谋玖x是指最小的正整數(shù)。“一”又引申為序數(shù)詞。表示“第一”。“一”還可以作為形容詞。又有相同、齊一、統(tǒng)一、又如專一、獨等意義?!耙弧庇肿鞲痹~。有一概、很、始終、一經等義。“一”作姓。
劉照劍書法作品
《萬姓統(tǒng)譜﹒質韻》:“一,見《姓苑》。”
《字源》對“一”的解釋:“指事字。古文字一至四橫表示數(shù)字一至四,是原始計數(shù)符號。‘一字本義表示最小的正整數(shù)。
《玉篇》:‘一,王弼曰:一者,數(shù)之始也。又表示序數(shù),指第一。春秋戰(zhàn)國以后,“一”又可寫作“弌”,如同二寫作“弍”,三寫作“弎”,是一種繁寫法,這種繁寫法均被后世廢棄。”
《說文解字注》對于“一”的解釋:“惟出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漢書曰,原原本本數(shù)始于一。凡一之屬皆從一。弌,古文一?!?/p>
“一”的字形演變。甲骨文寫作“”,金文寫作“”,小篆寫作“”,隸書寫作“”,草書寫作“”,楷書寫作“”。從文字的演變來看,各種書體皆作一,三千多年來依然沒有變化。
《字源》:“壹,形聲字,從壺,吉聲。戰(zhàn)國秦漢文字作“壹”中“吉”聲,隸楷文字由小篆演變而來,已失去壺形,寫作“壹”,本義為專一,讀作yi。
《說文》:“壹,專一也?!?/p>
《荀子·解蔽》:“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好稼者眾矣,而后稷獨傳者,壹也。有專一引申為統(tǒng)一、劃一、一致作副詞,表示一概、一律、一樣、統(tǒng)一,有一旦、假若、實在、的確等義?!歼€用作數(shù)詞‘一的大寫?!?/p>
“壹”又作姓?!墩滞āな坎俊罚骸耙?,姓。漢壹元,見《印藪》。明壹震昌。”
《漢字源流字典》:本義?!啊墩f文·壹部》:‘壹,專一也。從壺,吉聲。本義為專一?!?/p>
《說文解字詁林》:“壹,專一也。<系傳·韻會>作專壹也?!?/p>
《說文解字句讀》:“壹,專一也。”
“壹”的字形演變:戰(zhàn)國(),秦(),漢(),三國(),唐()。壹字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字形至今沒有改變。
(宋)洪邁《容齋五筆·卷第九》:一二三與壹貳叁同:“古書及漢人用字,如一之與壹,二之與貳,三之與叁,其義皆同?!尔\鳩序》:‘刺不壹也。又云:‘用心之不壹也。而正文‘其儀一兮?!侗碛洝罚骸?jié)以壹惠。注:‘言聲譽雖有眾多者,節(jié)以其行一大善者為謚耳。漢《華山碑》:‘五載壹巡狩。《祠孔廟碑》:‘恢崇壹變?!蹲D辣罚骸嵌Y,壹不得犯。而后碑云:‘非禮之常,一不得當。則與壹通用也。《孟子》:‘市價不貳。趙歧注云:‘無二賈者也。本文用大貳字,注用小二字,則二與貳通用也。《易·系辭》:‘參天兩地?!夺屛摹吩疲骸畢?,七南反。又如字,音三?!吨芏Y》:‘設其參。注:‘參,謂卿三人。則三與參通用也。九之與久,十之與拾,百之與伯亦然。予頃在英州,訪鄰人利秀才。利新作茅齋,頗凈潔,從予乞名。其前有兩高松,因為誦《藍田壁記》,命之曰‘二松。其季請曰:‘是使大貳字否?坐者皆曬。蓋其人不知書,信口輒言,以貽譏笑。若以古字論之,亦未為失也。文惠公名流杯亭曰‘一詠,而采借隸法,扁為‘壹詠,讀者多以為疑,顧第弗深考耳。何恙不已?!?/p>
從解釋中可以看出,“刺不壹也?!笔钦f用心不一?!坝眯闹灰家??!笔钦f用心均平專一。這兩個“壹”在這里是指不專一和專一,用“壹”是正確的。“其儀一兮?!笔侵竷x容端莊始終如一。在這里“一”“壹”通用。
劉照劍書法作品
歸安沈炳震:“壹,節(jié)以壹惠【注】壹讀為一?!薄耙肌弊x為一,惠猶善也。意思是一大善也。
“貳”有背離背叛的意思,“市價不貳?!笔钦_的。如用“二”則為錯字。
“參”《集解》引虞翻曰:“參,三也?!薄皡ⅰ痹诖藨獮椤叭?,不然何勞后人注解。
據(jù)此文所說,“一”“壹”在歷史上確實存在混用現(xiàn)象。洪邁《容齋五筆》所謂的一、壹字同,并不代表二字混用是正確的,應該是文字在一個時期的用法。
文字是分時段的,看一個字,一定要把它放在歷史的長河中來研究審視,它所擔當?shù)臍v史使命。
“壹”寫為“一”在篆刻中常見。比如:清代達受刻:一日清閑一日仙,()用“壹”。吳讓之刻:謙退是保身第一法,()用“壹”。徐三庚刻:謙退是保身第一法,()用“壹”。來楚生刻:一枝,()用“壹”。特別是在民國以來的篆刻中,“壹”代“一”現(xiàn)象較多。
從藝術創(chuàng)作這個角度講,作品章法的設計,筆畫多的字比較容易安排,加上歷史上的混用現(xiàn)象,所以,篆刻家在印面設計時,更多地采用“壹”字使用。
《王力古漢語字典》:“[辨]一,壹。一是數(shù)詞,壹是形容詞。意義不同。荀子解蔽:‘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一句之中,‘一、壹并用,可見‘一與‘壹是有分別的?!嫉囊饬x是專一。專一的意義可以寫作‘一,但數(shù)目不能寫作‘壹。后人在單據(jù)上為了防人涂改,才用‘壹代‘一。詩召南騶虞:‘壹發(fā)五豝。本是‘一發(fā)五豝。數(shù)目壹貳叁肆等字,皆唐武后時所改。”
“壹”作為數(shù)詞,是“一”的大寫。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壹,古文本皆作一?!?/p>
清翟灝《通俗編·數(shù)目》:‘《演繁露》:今官府文書,凡其記數(shù),皆取聲同而點畫多著改用之,于是壹貳叁肆之類,本皆非數(shù),借貴其不可改換為奸耳。”
《六藝之一錄》:“凡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拾字,乃武侯所定,用于文書以防添改,皆別字也。惟遇不得已處始用之,不可混寫?!?/p>
《訂訛雜録》卷八:“壹貳叁與一二三通用處觸目皆是,昔人謂后世官府簿書文移,防胥吏作奸,改易數(shù)目,因以小一字為大壹字,其實自壹至拾皆屬借用字,其説非是?!?/p>
本章節(jié)各家觀點明確闡述“壹”只用于官府簿書文移,防胥吏作奸,改易數(shù)目。皆別字也。惟遇不得已處始用之,不可混寫。意思是自壹至拾皆屬借用字。
“一”又寫為弌。《說文解字注》對于“弌”的解釋:“凡言古文者,為倉頡所作古文也。此書法后王,遵漢制,以小篆為質,而兼錄古文、籀文,所謂‘今敘篆文,合以古、籀也。小篆之于古、籀,或仍之,或省改之。仍者十之八九,省改者十之一二而已。仍則小篆皆古、籀也,故不更出古、籀。省改則古、籀非小篆也,故更出之。一、二、三之本古文明矣,何以更出弌、弍、弎也,蓋所謂即古文而異者,當謂之‘古文奇字?!?/p>
比如:《吳禪國山碑》中“一”曾經寫為“弌”。《說文·一部》:“弌,古文一。”“弌”字,后世被廢棄。
古代官書數(shù)目用字,一二三四寫作壹貳叁肆,作為特殊的防偽手段,防止人為的篡改才用。古人在詩詞文賦中的數(shù)詞,皆使用一二三四,文中用壹、貳、叁、肆作數(shù)詞是違背字的本義的。壹、貳、叁、肆一般常用于支票、銀行票據(jù)、地契、財務以及官方的涉密性數(shù)字等,以避免差錯或涂改。人民幣幣面至今也沿用。
世界上很多民族的文字都有“一”。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我國的東巴文則把“一”寫作“?”,“二”寫作“??”,“三”寫作“???”。一直沒有改變。
當代書法作品中的“一”與“壹”文字混用現(xiàn)狀,看是似個小問題,很多人不以為然,但文字就沒有小事,用在不合適的地方,就是錯字。比如作姓氏時,“一”“壹”是兩個姓,不能混用。很多作者不能理解兩字的本義,不懂用法,把“壹”作為“一”的繁體書寫。有些作者用“壹”代“一”,可能是為了造型需要,因為“一”字就一橫,很難布局,借用“弌”“壹”來美化字形,但殊不知就用錯了字。
瑞典漢學家林西莉在《漢字王國》一書中說:“在歐洲,我們很早以前就接受了阿拉伯數(shù)。相反,中國人在自己的整個歷史上,直到20世紀初都使用自己的數(shù)字系統(tǒng)。這種系統(tǒng)似乎源于一種細竹棍,有十五厘米長,人們把它擺成不同的形狀,讓他們代表數(shù)字?!?/p>
林西莉所說的這種數(shù)字系統(tǒng)就是一二三四。這種數(shù)字系統(tǒng)自古至今一直使用。
一二三四和壹貳叁肆雖說在某種意義上相同共用,但每個字的分工還是各司其職,不可混而不分。不只是錯字的問題,由此還會造成對文意的改變,甚至讀不通。比如貳臣,指叛逆者?!百E”意為“變節(jié)、背叛”。如果寫為“二臣”,則不能理解其義。書法創(chuàng)作雖然說是造型藝術,但其所承載呈現(xiàn)的則是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所在。(作者為中國書協(xié)副研究員、山東藝術學院書法學院教授)
編輯/余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