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6日,一張十幾個身穿防護服的志愿者在雪中推車送抗疫物資的照片刷爆網絡,被網友們稱為“移動的雕塑”。2020年入冬以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流行加速,國內散發(fā)病例和聚集性疫情持續(xù)增多。2021年初,河北石家莊疫情再度襲來,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與此同時,黑龍江、北京、大連等省市也發(fā)現了較多確診病例,為加強疫情防控,多地停課。危急時刻,在人民需要時,總有人挺身而出,他們是醫(yī)護人員、交警,是教師、學生,是小區(qū)志愿者;他們也是妻子、丈夫、兒女;他們更是一個個普通如你我的平凡人。在這一輪的疫情中,他們有的在疫情防控的崗位上,度過了-20℃“王炸級”寒潮;有的在連續(xù)奮戰(zhàn)了許多天后,累倒了,甚至不幸離開了他們守護的世界。他們有些人的名字,被我們記住了,但還有很多人的名字我們可能都不知道。如果真的要給他們一個名字,那應該是:中國人!沒有人天生勇敢,但他們始終堅信,沒有一個寒冬不可逾越,沒有一個黎明不會到來。本期熱詞,讓我們關注中國抗疫故事,致敬這些平凡英雄!
Part 1志愿者:抗疫一線,綻放青春
【人物1】大連海洋大學青年抗疫突擊隊
【故事】被網友稱為“移動的雕塑”的是大連海洋大學的師生志愿者。2021年1月6日,遼寧大連突降大雪,大連海洋大學的十幾個師生志愿者身穿防護服,弓身向前推著一輛滿載貨物的三輪車,在陡坡上迎著風雪艱難前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大連海洋大學實行封閉管理,2020年12月21日,航海與船舶工程學院17名學生組成了青年抗疫突擊隊。他們平均年齡19歲,每天與教師志愿者一起,為學生公寓區(qū)域的5000多名師生配送一日三餐和生活、防疫物資。自校園封閉以來,青年抗疫突擊隊隊員每天5點半起床,每人平均日行2萬余步,累計卸運物資超過10噸。
【人物2】志愿者安磊:2008汶川,2021大連
【故事】2021年1月中旬,一張跨越時空的背影照火了!同一個人,幾乎一樣的動作,
一張拍攝于汶川地震災區(qū),一張拍攝于大連戰(zhàn)“疫”一線,最大的不同,是后背上的字:一個寫著“抗震救災”,一個寫著“金普加油”。照片中的志愿者名叫安磊,汶川地震那年,他剛大學畢業(yè),電視上不斷傳來的災區(qū)畫面和各地志愿者去前方的消息深深觸動了他,他迫切地想去到災區(qū),盡一份力。當時,大連對口援建四川什邡市。2008年6月初,安磊自費去什邡馬井鎮(zhèn),在那聯系上了大連在當地的援建隊伍。在馬井鎮(zhèn)的20多天,他主要負責搬運建造簡易房的保溫板。雨季即將到來,為了早日讓災區(qū)人民住進簡易房,他和其他志愿者基本天天都工作到凌晨一兩點。一天,在工地上,有人拍下了那張倔強的背影。
2020年,家鄉(xiāng)大連街頭再次出現他的身影。2020年12月中旬,大連疫情形勢突然嚴峻,作為大連金普新區(qū)交通運輸局執(zhí)法隊工作人員,安磊堅守在戰(zhàn)“疫”一線,負責轉運密切接觸者等工作。下了班,安磊一天的工作并沒有結束,2020年12月21日起,他利用自己的通行證,開啟了抗疫志愿服務。安磊所居住的金普新區(qū)正是疫情最嚴重的地方,他每天給城區(qū)里的老人、孕婦、孩子、癌癥患者等義務送藥、送物資。有一次,安磊把一位孕婦所需的藥送到她所在的社區(qū)時,孕婦的丈夫激動得落了淚:“你相當于救了我們全家人的命。”在朋友圈,安磊寫下了這樣一段話:“救一人命等于救全家命,在每個小區(qū)門口凍得瑟瑟發(fā)抖,但心是熱的?!?月5日,安磊去給一名被困的大貨車司機送物資時,被拍下了另一張背影照。
鏈接
還有更多的志愿者
石家莊小伙核酸檢測完秒變志愿者
2021年1月6日,石家莊市小區(qū)封閉3天,以社區(qū)為單位進行全員核酸檢測。1月7日,石家莊一男子核酸檢測完后秒變志愿者,維持現場秩序,安撫群眾情緒。網友評論:致敬閃閃發(fā)亮的普通人,河北加油!
她輾轉4015公里路只為做抗疫志愿者
2021年1月6日,沈陽發(fā)布招募疫情防控志愿者的通知,看到消息的援藏大連姑娘高陽第一時間報了名。她畢業(yè)后響應國家援藏號召,已經在西藏那曲市班戈縣工作5年。搭乘汽車、火車,轉乘飛機,跨越4015公里,1月9日,高陽終于回到家鄉(xiāng),短暫休息后便投入志愿工作。
志愿者王官升:“媽媽,對不起,我把你屏蔽了”
“金州走起,戰(zhàn)疫!”“又要上崗了”……這是志愿者王官升的朋友圈,在得知大連發(fā)現4例無癥狀感染者后,他是申請進入隔離酒店的第一批志愿者,出發(fā)前,王官升做的第一件事,是把他的母親從朋友圈可見名單中移除出去。據悉,武漢發(fā)生疫情時,王官升就在大連第一時間發(fā)起了馳援武漢的公益項目。
2020年12月末,遼寧大連金普新區(qū)疫情管控區(qū)內一位母親發(fā)布求助信息,她6個月大的孩子到了做血液檢查的時間,但是全家都封閉在管控區(qū)不能離開。孩子母親求助多方,最終找到了正在隔離酒店做志愿服務的王官升。但因為疫情防控,隔離區(qū)內的醫(yī)院封閉,無法完成檢測,只能通過接力的方式來完成血樣運送,讓志愿者將血樣從大連市區(qū)的醫(yī)院送入隔離區(qū)卡口,再由隔離區(qū)內志愿者送到患兒家中,完成采血后,隔離區(qū)內志愿者將血樣送回卡口,外面的志愿者再將其送往檢測血樣的醫(yī)院。整個過程不僅需要人員、物資的協(xié)調準備,還要嚴格完成病毒消殺。因為怕病毒傳染給患兒家屬,王官升在運送血樣前一天的晚上一宿都沒睡著覺。前前后后組織了三天,王官升聯系了40多人,在眾多報名者中挑選了10多名志愿者,順利完成孩子血樣采集運輸。
時文點評
《人民日報》:青年力量匯聚青年擔當
□胡婧怡
裝卸、配送,裝卸、配送……為保障師生的物資供應,一群青年志愿者無畏風雪、無懼嚴寒,用行動溫暖了眾人??v使風雪瞇眼,也要毅然前行;哪怕滑倒在地,也要爬起來再抵住同伴后背使勁,青年力量凝聚起青年擔當。
有人說,要使一個人顯示他的本質,最有效的辦法是讓他承擔一種責任。車開不上來的路,人可以推,這就是師生齊心抗疫的責任擔當。當身穿防護服的背影與茫茫白雪融為一體,這些青年志愿者肩上扛起的,不僅是5000多名師生的生活保障,而且是校園防疫抗疫的安全防線。使命一致,目標向前,每個人的力量往一處使,必將匯聚成戰(zhàn)風斗雪的強大行動。
只要有需要,青年志愿者就會擲地有聲地回答——“到!”猶記去年疫情防控期間,一位小伙子在武漢市第一醫(yī)院隔離病區(qū)當起了志愿者,負責清理患者的生活垃圾和醫(yī)護人員的防護服等,大家都夸他熱心、勤奮、樂觀,因為他來自大連而被親切地稱為“大連”。一座充滿愛與溫暖的城市,一個充盈著志愿精神的地方,無論抗疫戰(zhàn)場在千里之外還是在家門口,始終有一群人活躍著、奉獻著。他們中,有人甚至為了不讓母親擔心,把母親從自己朋友圈可見名單中移出去……每位沖在前面的青年志愿者,都是家庭、校園、社區(qū)、城市乃至國家的守護者,他們付出了汗水和辛勞,高揚起精神之帆。
青春的長度和時間有關,青春的價值由奉獻決定。實踐證明,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把青春朝氣熔鑄于志愿行動,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精神,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必定能在新征程上讓青春夢想綻放光芒。
(摘自《人民日報》2021年1月19日)
【適用話題】青春力量 青年擔當 心懷大家
Part 2他們倒下了,再也沒有起來
【人物1】石家莊市新華區(qū)西苑街道國泰街社區(qū)工作人員李瑞芝
【故事】“我要上崗了,盡量不要外出,如果外出戴好口罩,照顧好自己?!边@是石家莊市新華區(qū)西苑街道國泰街社區(qū)工作人員李瑞芝,發(fā)給她大姐李瑞芬的最后一條微信。2021年1月7日18時左右,石家莊市全員核酸檢測的第二天,李瑞芝在組織群眾進行全員核酸檢測工作中,突感身體不適暈倒后,再也沒有醒來。此時,她的工位上還有未來得及整理的核酸檢測登記單,手機上還不斷響起不知情居民打來的電話。1月6日,石家莊市啟動全員核酸檢測,李瑞芝主動請纓到檢測點。早上6點30分,李瑞芝和居委會工作人員全員上崗,開始社區(qū)核酸檢測任務,到下午4點才草草吃了午飯,繼續(xù)投入工作直到深夜結束。同事們說,核酸檢測現場工作本不在李瑞芝職責范圍,她完全可以不讓自己持續(xù)暴露在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寒冬里。此間,李瑞芝還插空不斷地給社區(qū)老人們電話囑咐:“風大、天冷,別著急,等到敲門再出來?!?/p>
55歲的李瑞芝,2005年被新華區(qū)社保局招入公益崗位,分配到國泰街社區(qū),負責退休認證、社保、宣傳等工作。有老人退休辦理認證不方便,她便上門服務。老人們的生日,她記得清清楚楚,蛋糕券總會早早地送到他們手中。十幾年里,李瑞芝跟社區(qū)老人打成一片。雖然也已50多歲,但在老人們眼里,她還是個愛說愛笑、充滿活力的年輕人,大家都叫她“李子”。
【人物2】遼寧大連志愿者那君
【故事】2021年1月10日上午,遼寧大連54歲志愿者那君,在疫情防控環(huán)境消殺現場,突發(fā)心臟病暈倒,經搶救無效去世。那君是大連金普新區(qū)慈善總會微愛義工總站的一名志愿者,2020年12月21日開始,他與母親一直居住在金州,除了做好疫情防控外,還積極投身志愿服務工作中,每次義工隊里發(fā)布活動他都主動請戰(zhàn),是隊中有名的“鋼鐵戰(zhàn)士”。10日,義工消殺隊來到金山名苑小區(qū),對該小區(qū)進行環(huán)境消殺。工作進行中,隊友看到那君,慢慢蹲在地上,隨即倒下,臉和嘴唇都是紫色的。據那君的朋友介紹,那君平時熱愛公益,為人非常仗義。自2020年疫情發(fā)生以來,那君在2020年1月份、7月份、12月份參與了三輪疫情防控志愿服務工作。“消殺工作很辛苦,設備加上消毒液等一共重75.8斤,每次干完活都是渾身酸痛。”同事王建彬說。到2021年1月10日,那君已經堅持工作整整20天。
【人物3】石家莊石煤機公司職工醫(yī)院院長、黨支部書記李獻忠
【故事】2021年1月11日深夜,河北石家莊石煤機公司職工醫(yī)院院長、黨支部書記李獻忠,因過度勞累,不幸去世。“國家有難,我們必須無條件付出!”這是李獻忠生命最后幾天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在本輪河北省疫情發(fā)生后,55歲的李獻忠一直沖鋒在防控最前線。1月5日到6日兩天內,他和24名醫(yī)護人員完成了3942名居民的第一輪核酸檢測。1月8日晚11點,李獻忠再次接到通知,承接管控隔離酒店的任務。他連夜組織人員進行布置,1月9日凌晨2點前往隔離酒店進行檢查,凌晨4點回到辦公室,簡單休息不到兩小時后又帶隊回到隔離酒店開展工作,至晚上7點開始接收隔離人員。然而,李獻忠沒有告訴任何人,那天晚上,他的母親在老家河北辛集去世,直到10日上午出殯,李獻忠也沒有趕回去沒能見上老人最后一面。李獻忠的同事說,疫情期間,不管多晚,李獻忠都會及時回復。1月11日22時后,李獻忠沒有接聽電話,也沒有回復消息,大家以為他太累了,只是睡著了,誰知李獻忠再也沒有醒來。李獻忠的離去也讓不少網友痛心不已,大家紛紛致以哀思:“基層干部不容易,一路走好。”
時文點評
康輝:戰(zhàn)“疫”是持久戰(zhàn)消耗戰(zhàn),要保障要保重
□康 輝
如果我們把當前的疫情防控看作是一場阻擊戰(zhàn)的話,那么他們都是奮戰(zhàn)在一線的戰(zhàn)士。一線工作人員這仗打得特別辛苦,對此,我們除了感動之外,也非常希望各方面都拿出更多的行動來,支持他們、保障他們。一方面,做好后勤保障。對他們來說,該休息就要休息,必要時,還要安排強制休息。去年,一些地方就這么做過,對一些一線的防疫、抗疫人員發(fā)出了強制休息令。另一方面,特別想提醒在防控和救治一線的所有戰(zhàn)士、所有工作人員,你們要多多保重。戰(zhàn)“疫”越來越像是一場持久消耗戰(zhàn),它消耗著人的精力、體力。大家是有不怕吃苦、不怕犧牲的精神,但同時我們更要養(yǎng)足精神。因為面對著我們的敵人——病毒來說,是被它擊倒還是在戰(zhàn)“疫”時累倒,結果是一樣的。所以,保護好自己,到戰(zhàn)“疫”勝利之時,我們一個都不能少。
(摘自微信公眾號“新聞聯播”)
【適用話題】送別英雄 忘我奉獻 一個都不能少
Part 3萬眾一心,同舟共“冀”
01.多地馳援一幕重現河北!這就是中國!
“蘇大強”“浙大富”都來了
2021年年初,河北疫情反彈,河北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疤K大強”“浙大富”,連夜馳援——浙江省派出5個市的103名醫(yī)務人員,江蘇省派出11個市106名醫(yī)務人員,在1月7日夜里抵達河北,像年初馳援湖北一樣,一個個赴湯蹈火、奮不顧身。據悉,2021年1月7日,接到馳援任務之后,浙江省立即行動,在兩個小時內就組建了一支“支援河北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醫(yī)療隊”,攜帶設備儀器搭乘專機趕赴河北石家莊。這支醫(yī)療隊分5支隊伍,由行政管理、醫(yī)學檢驗、院感管理等組成。而江蘇省的106名隊員,不但均為熟練掌握核酸檢測技能的醫(yī)師、技師,而且副高級以上職稱者就有44人。
新疆捐10000個馕200只羊支援河北
1月7日,新疆庫爾勒市向石家莊支援10000件庫爾勒香梨、10000個馕和200只羊。據悉,本批物資共計6噸,第一時間發(fā)放給抗疫一線醫(yī)護人員、公安干警。網友紛紛表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是用最樸實的方式支援!
02.河北抗疫的動聽聲音
“阿姨:我從家里找了四塊紅糖,拿去泡水吧!”
1月6日晚上9點多,醫(yī)務人員在石家莊市碧景園社區(qū)進行核酸檢測采樣時,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在做完核酸檢測后,從兜里掏出幾塊紅糖和一張紙條,遞給了醫(yī)務人員。紙條上寫著:“阿姨:我從家里找了四塊紅糖,你們很冷,也很辛苦,拿去泡水吧!”這一瞬間暖化了在場人們的心。
“家里有弟弟盡孝,我在這里為國家盡忠!”
河北辛集市中醫(yī)院護士張麗芳在支援石家莊核酸檢測工作中,突然接到母親去世的噩耗,當醫(yī)院為她申請回家奔喪時,她忍痛決定留下來:“家里有弟弟盡孝,我在這里為國家盡忠。”1月6日晚上,張麗芳眼含熱淚,在駐地樓下朝著家的方向深深鞠躬,以特殊時期的特殊方式,向媽媽告別。
“孕婦隨時插隊,小孩優(yōu)先!”
“孕婦隨時插隊,首先核酸檢測。小孩優(yōu)先!”“請各位鄰居再做一件事,敲敲你們同層鄰居的門,問問是否知道今晚核酸檢測?!边@是石家莊裕華區(qū)一小區(qū)業(yè)主群的聊天內容。疫情反撲,石家莊組織大規(guī)模核酸檢測。居民們紛紛表示,這個倡議倍感暖心,帶有負面色彩的“插隊”變得積極起來。
03.這就是中國設備和中國速度
21小時建好的“火眼”實驗室
為了提高檢測效率,1月8日,每日最高可檢測樣本量達100萬人份的“火眼”實驗室(氣膜版),在河北體育館網球館建成投入使用。從開始搭建到完成測試等環(huán)節(jié),投入使用只用了21小時。
半圓柱體狀的“火眼”實驗室(氣膜版)呈灰白色,每個寬4至5米,高3至4米,長約10米。這個實驗室是規(guī)?;?、標準化的核酸檢測平臺,特點是可移動、自動化、大通量,可提供一體化的病原檢測解決方案。據河北“火眼”總指揮杜玉濤介紹,相較于傳統(tǒng)的實驗室,氣膜版實驗室的氣膜艙充滿氣體只需50分鐘左右,艙內采用模塊化布局,設備進場后直接組裝,相比于傳統(tǒng)工藝的施工方式快捷很多。得益于用先進的設備來代替部分人工,“火眼”實驗室最高日檢測通量可以突破百萬。
基建狂魔爭分奪秒!百萬網友再次云監(jiān)工
1月13日,石家莊黃莊公寓隔離場所建設啟動,近200萬網友再次開啟“云監(jiān)工”模式。網友們在直播間紛紛報名援建、援助。網友“陳偉”表示,自己是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yī)院的建設工人,“如有召!召必回”。
1月14日,隔離場所建設全面展開;1月14日晚,工人仍在徹夜奮戰(zhàn);1月18日18時,由中鐵建工負責施工的第三隔離分區(qū)504套集成房屋完成主體拼裝并交付,至此,經過5天奮戰(zhàn),已有1512套集成房屋完成主體拼裝?;衲幏謯Z秒,再一次顯示出中國速度!
Part 4全球視角下的中國抗疫
01.贊比亞留學生奧斯?。阂咔樵谥袊强煽氐?,但在我的國家很難
在浙江科技學院攻讀機械工程碩士學位的贊比亞籍留學生奧斯丁,自2014年來中國后,就一直沒有離開過杭州,目前住在校內學生公寓?!埃ㄖ袊┱?、學校對疫情管控都是很嚴的。學校微信公眾號也會及時發(fā)布疫情的最新情況,提醒注意事項?!眾W斯丁說,疫情在中國是可控的,中國有很多強有力的措施,哪里出現病例,流行病學調查報告很快就發(fā)會,排查密切接觸者和非密切接觸者、采集環(huán)境樣本、消毒涉及場所,到過附近的民眾也會自覺做好防護措施,這都是很有效的辦法。此外,還有居家隔離,但在他的國家這是不可能的。
02.日裔居民松本春奈:中國做得非常好
來自日本北海道的松本春奈已經在西湖區(qū)三墩鎮(zhèn)定居5年多了,她覺得面對重大疫情,強制隔離是必要且合理的?!霸谌毡荆覀儚男【陀写骺谡?、洗手、漱口的習慣。但也因為這樣,一開始日本出現疫情時,政府沒有太重視,不像中國這樣特別強調,只靠大眾自覺,導致了后面更大面積疫情的暴發(fā)。中國不想出現任何一位感染者。這次北方一出現疫情,政府就立即啟動應急管控方案。中國這方面做得非常好?!?/p>
2021年疫情再次上升后,中國政府提出全民免費接種新冠病毒疫苗,松本希望外國人接種疫苗的方案盡快出臺,“像我這樣拿到綠卡的外籍人士是否也屬于免費接種范圍,不免費的話,我們自己出錢也可以,該怎么去打疫苗,這是我想知道的。我們也想和大家一起努力,為抗擊疫情出一份力,在自己這里就徹底切斷病毒感染源?!?/p>
03.一個外國人的武漢抗疫日記
當代世界出版社2020年11月出版的《堅定——一個外國人的武漢日記》一書,從一個外國人的視角講述了中國的抗疫故事。
《堅定》講述了“80后”黎巴嫩青年阿德漢·賽義德在封城隔離期間與武漢人民并肩作戰(zhàn)的故事。疫情暴發(fā)后,阿德漢主動放棄撤僑機會,選擇留在武漢,與武漢人民一起經歷了武漢封城的全過程。其間,他主動拿起手機進行網絡直播,并接受100多次國外媒體的采訪,用數據和事實向國際社會傳達武漢抗疫、中國抗疫的真相。
時文點評
《人民日報》:努力講好中國抗疫故事
□鄔 玲(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艱苦卓絕的歷史大考中,中國人民身上體現的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中國效率,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贊揚。當前,改進和加強對外宣傳,需要運用多種形式在國際輿論場及時發(fā)聲,講好中國抗疫故事。講好中國抗疫故事,需要講事實、講情感、講道理,努力在國際社會贏得人心、贏得認同。
講故事在對外宣傳中具有重要作用。許多時候,深刻的道理需要通過形象化的表述,以講故事的方式來打動人、說服人。講好中國抗疫故事,首先需要解決好講什么的問題,明確怎樣才能把我們想講的和受眾想聽的結合起來,把受眾想聽的融進我們想講的。只有明確講好中國抗疫故事的重點在哪里、議題設置的焦點在哪里,才能更好地用鮮活的故事、生動的例子講好背后的道理。這就要求我們精心謀劃,設置貼近受眾、易于傳播、容易引發(fā)情感共鳴的議題,講好中國抗疫故事。
講好離家回家的故事。家是人們心靈的港灣,“回家”是故事中常見的主題。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白衣執(zhí)甲、逆行出征的醫(yī)護人員揮別年幼的兒女;沖鋒在前、頑強拼搏的黨員干部辭別年邁的雙親;聞令而動、敢打硬仗的人民子弟兵在萬家團圓的除夕之夜踏上征程;中國抗疫醫(yī)療專家組乘包機抵達萊索托首都馬塞盧……離家是為了回家,舍小家團圓是為了大家安好。講好中國抗疫故事,可以講好離家回家的故事,充分彰顯中國人民真誠善良、親仁善鄰的處世之道,傳遞人類終將戰(zhàn)勝疫情的信心,形成跨越國界、跨越種族的情感共鳴,讓中國精神直抵人心。
講好團結合作的故事。偉大的抗疫斗爭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萬眾一心、同甘共苦的團結偉力,繪就了團結就是力量的時代畫卷。在抗疫斗爭中,中國秉承“天下一家”的理念,不僅對中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負責,也對全球公共衛(wèi)生事業(yè)盡責。講好團結合作的故事,既要講好中國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故事,還要講好中外聯合抗疫的故事,展現中國與各國守望相助、共克時艱的感人情景。比如,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推出的以“守望相助,共同戰(zhàn)‘疫”為主題的中外聯合抗疫系列短視頻在海內外引起極大關注。講好團結合作的故事,不僅能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更能抓住國外受眾的共情點,彰顯團結合作、互利共贏才是人間光明大道。
講好災難救助的故事。新冠肺炎疫情是人類共同的災難,不少人因疫情陷入困境,而更多的人得到各種救助,感受到世間溫暖。在抗擊疫情中,中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舉全國之力快速有效調動各種資源和力量,不惜一切代價維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同時,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向國際社會提供人道主義援助,以實際行動幫助挽救了全球許許多多人的生命。在這一過程中,涌現出大量感人至深的故事。我們要講好抗疫中災難救助的故事,通過鮮活生動的故事和事例傳遞真善美、傳播正能量。
(《人民日報》2020年12月14日)
【適用話題】講好中國故事 傳遞正能量 團結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