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宣丞
閑翻書頁,偶然見到幾行古詩:“長城飲馬寒宵月,古戍盤雕大漠風。除是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關(guān)雄?”沖著這首詩的磅礴氣勢,我尋到了嘉峪關(guān)。
新疆、甘肅交界處的路是與眾不同的。一處四周放眼望不到邊界的戈壁灘上,橫鋪著一條公路,公路筆直地向前延伸,沒有盡頭。我一言不發(fā)地望著窗外一樹樹干涸的植物從我眼前飛速掠過。一條破舊的、墻似的建筑卻映入眼簾,有人說那是長城!我跳下車走近一看,竟然真的是長城!他早就被風化得像是一具干癟的骷髏,有的地方已經(jīng)坍塌了,可這確實是長城!可以看得出這里曾是一座雄偉的古建筑。服務區(qū)的工作人員告訴我,這曾經(jīng)是與嘉峪關(guān)的連接處,我撫摸著城墻上的粗糲,注視著這上面大大小小殘缺的洞孔,誰承想這里行走過左宗棠的百萬雄師?我明白了什么,急忙上車趕向嘉峪關(guān)。
初到嘉峪關(guān),定能感受到它的雄偉。從正門而進,絲毫看不出這是古代邊防建筑,倒像是一件藝術(shù)品。正門的方磚錯落有致,第一層,第二層,一層連著一層,連接得天衣無縫。層層遞進的細密方磚,組成了整個雄偉的嘉峪關(guān)。
嘉峪關(guān)正門的布局也渾然不像是一座堅硬的城池,倒像是一處供人玩賞的亭臺樓閣,在寧靜安逸的樹林中,一條條古樸的棧道,隨處可見幾座木亭。再往前走,就會看到護城河。護城河的水清澈而平和,只有微風拂過,才會勉強蕩起一圈圈漣漪。誰又承想,這里曾橫尸遍野、血染而滿河通紅?
我獨自走在關(guān)內(nèi)、走過甕城、走過將軍府、走過糧倉,又走出關(guān)外。許久,當我看到荒涼的戈壁時,才意識到自己走了很遠。不經(jīng)意回頭,卻偶然看見了嘉峪關(guān)的背影:
夕陽的余暉刺在嘉峪關(guān)的背脊,背陰面的雄關(guān)早已不復雄偉,未經(jīng)修補的城磚擠在一處。一座久經(jīng)滄桑的孤城深深陷入荒蕪的戈壁,像是一位陷入流沙的老人。但它十分平靜,只在護城河中投下一片孤零零的身影,陪伴它的只有亙古的蒼茫和稍縱即逝的歲月。
剎那間,我明白了:正門是給游人看的,背影和路途上的斷壁殘垣才是這座雄關(guān)真實的寫照。
真正的雄關(guān),早已在震耳欲聾的殺聲中,在游吟邊塞詩人的縹緲殘歌中,在左宗棠、林則徐濃厚的鄉(xiāng)愁中化為護城河里可望不可即的泡影,對于一座已活了兩千年的孤城來說,留給它的只是一堆碎磚。它從一個勞民傷財?shù)墓糯こ?,到一座宏偉的邊防建筑,再到一個旅游景點,唯一的見證者只有無邊無際蒼茫的戈壁。
它不是雄關(guān),雄關(guān)早已湮沒在發(fā)黃的史冊中。
一束陽光照在一座碑上,碑很小,上面刻著一行斑駁的字跡:嘉峪關(guān)遺址。
是的,它只是遺址。
(指導教師 惠軍明)
點評
這是一篇大氣深沉的散文佳作。文章從古詩起筆,很自然引入游覽嘉峪關(guān)。作者首先看到了坍塌破敗的長城,它無言橫亙著,講訴著滄桑的歷史。作為承載中華民族千年力量的嘉峪關(guān),在作者的想象中何其壯哉!但見到真正的嘉峪關(guān),那種人工雕琢的美卻令人頗感失望,雄關(guān)變成了精美的藝術(shù)品。當作者驀然回首,見到嘉峪關(guān)斷壁殘垣的背影,才明白雄關(guān)早已淹沒在發(fā)黃的史冊中。虛假的雄偉和久遠的孤獨形成鮮明的對比,令人深思不已。文章語言凝練,描寫細膩,感悟深刻,字里行間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讀來令人頷首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