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茜
【摘 ? ?要】語文學科是一門工具性很強的學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與文本三者相互溝通、平等對話的過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學的基礎是閱讀,有效的閱讀教學能夠開拓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更多地側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而閱讀能力作為聽、說、讀、寫能力的基礎,其重要性也越來越明顯。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策略構建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8.036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正確運用語言文字,打好聽、說、讀、寫基本功。而小學閱讀教學則是聽、說、讀、寫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所謂“閱讀”簡單來說就是“讀書”,就是看著書本出聲的或不出聲的讀。它是從書面材料中獲取信息的過程,是學生獲取知識,認識客觀事物,發(fā)展智力和情感的重要途徑。因此,語文教師既要利用文學作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又要通過閱讀張揚學生個性、培養(yǎng)學生能力。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用有趣的謎語、生動的故事、巧設的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開展競賽、現代信息技術等手段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好奇、興奮、激動,從而帶著濃厚的興趣進入閱讀情境中。閱讀教學是對話的過程,應通過創(chuàng)設多種多樣的對話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激發(fā)他們對話的欲望和熱情。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藥的導火索,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秘方。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文時,筆者巧妙地采用了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用課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在實物直接感知觀察的基礎,以課件情景為補充引發(fā)學生喜愛的情感,為后面進一步體會感情打下基礎。在閱讀教學中,師生應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進行讀書、討論、研究、爭辯。教師應是一名與學生平等的參與者,并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學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討論、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動中,成為能動的學習主體。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傾聽學生的見解,使小學生在課堂上敢說、愛說,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只有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積極參與。在這種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習,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發(fā)揮出來了,同時也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又如教學《釣魚的啟示》一課,教學開始,教師便可以讓學生看題目,想問題。學生抓住課題紛紛質疑:釣魚會有什么啟示?這激活了學生的閱讀期待,誘發(fā)了學生和文本以及師生、生生之間對話的渴望,引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明確目標,注重學生的閱讀感悟
合理的教學目標是有效教學的基礎,指引著教學實施過程中所采用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痹谛抡n標的閱讀教學目標中,首次提出了“感悟”這一概念,所謂閱讀中的“感悟”,是指學生憑借對語言和語境的直覺獲得一定印象和意義的心理過程。學生個體由于認知經驗的差異、興趣愛好不同、思維活動的千差萬別,便有了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例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時,教師在課前與學生交流“地震”這個話題,為課文的學習奠定一個情感基調。然后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并想一想課文圍繞“地震”講了一件什么事?然后采用多種形式的閱讀,讓學生在個性化的閱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體會阿曼達與父親的堅強、痛苦等心理,了解到父親為了救兒子的艱辛,但為了親情還堅持用手挖了38小時。整體讀書法提倡在貫通文意的基礎上進行理性的思考,以領會其要旨。這種思考當然也包括“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語文教師應少做一些“碎尸萬段”式的條分縷析,而是要立足文本,優(yōu)化朗讀效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是最重要的訓練。朗讀是一種讀出聲音的閱讀方式,就是把無聲的語言變成有聲的語言,是對文字信息的再創(chuàng)作。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既是目標,也是重要的手段。朗讀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發(fā)展智力,獲得思想熏陶。語文閱讀教學要立足文本,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成長。
三、以讀為本,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以讀為本”是閱讀教學的基本特征,小學語文課文中的語言文字蘊涵著豐富的色彩,通過讀,教師、作者、學生之間的情感可以得到溝通;通過讀,學生的情感得到調動和激發(fā);通過讀,學生的思想得到升華和啟迪。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一句話便可知我國古代的教學方法對誦讀十分重視,但在現代人眼中似乎十分落伍。如今的閱讀教學往往是教師事先設計好問題,學生被動回答的過程。學生自己想的東西很少。這就使學習陷入被動,不能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缎W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比缭诮虒W《萬年牢》一文時,筆者從課題入手,讓學生先談談課題后的疑問,此時學生的興趣很大,爭先恐后地表達自己內心所想:有的說:“萬年牢”是說某種東西特別牢、耐用;有的說可能是有人犯了錯誤,要坐一萬年的牢獄,就叫“萬年牢”……聽著伙伴們的回答,學生們都把猜測的目光投向我。面對個個天真活潑、求知欲很強的孩子,我因勢利導地說:“你們剛才的想法都好。那么課文中的‘萬年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后就知道了?!碑攲W生第一次讀完課文卻沒有找出明顯的答案時,學習興趣有些低落,于是筆者又向學生提出:“‘萬年牢這個詞在文中出現了幾次?分別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面對這個易解的問題,學生的興趣又一次高漲,很快地找出答案。此時,筆者提出了有難度的問題:“根據課文內容理解‘萬年牢的不同含義,組內交流之后在班級匯報?!弊詈?,引導學生進一步交流體會三處“萬年牢”之間的聯系,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又如,在《鳥的天堂》一課教學結束時,一位學生提出了“鳥的習性是晨出暮歸,天亮了就離開巢覓食,巴金爺爺第二次經過時是早晨,怎么能看到眾鳥紛飛的情景呢?又怎么能說這兒的確是鳥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層浪。面對這個問題,教師又讓學生通過讀書、查閱大量的資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奧秘,深化了“‘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的主題。通過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讓學生讀代替教師講,能更好地達到閱讀教學的目的,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小主人。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樹立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習慣和能力的意識,珍視學生的獨特閱讀體驗,尊重多元理解,讓學生真正愛上語文,愛上閱讀,為其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只有這樣,才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和體驗、感悟和思考,才有利于引導學生大膽實踐、勇于探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