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克錦
日本政府最終決定將“核廢水”排入太平洋,雖然得到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認可,但引發(fā)周邊鄰居的擔心,日本國內環(huán)保和漁業(yè)組織也抗議不斷。
世人熟知,日本是世界上至今唯一遭核武器打擊的國家,卻不太了解日本人也是和平時期核爆試驗的受害者。
1954年,美國軍方在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島,試爆一枚氫彈。比基尼核爆的威力(幾天后法國時裝設計師在推出三點式泳衣時,認為這款暴露的泳衣對傳統(tǒng)思想的沖擊堪稱一次核爆,因此把泳衣命名為“比基尼”)和輻射污染,超過科學家們的估計。在警戒區(qū)域外的很多漁船和人員受到嚴重輻射,其中包括日本漁船“第五福龍丸”號上的船員。船員久保山愛吉在治療過程中,因輸血感染丙肝,最后死于肝硬化,可謂是間接死于氫彈。
由于這段經歷,反核滲透到日本文化中。最著名的代言形象,大概是日本電影、動漫史上的經典怪獸角色哥斯拉。哥斯拉是在遭受核污染的海域出現(xiàn)的巨型怪獸,大肆破壞人類的城市。1954年“誕生”后,哥斯拉風靡世界幾十年。很多影迷認為,故事的靈感來自“第五福龍丸”的悲劇。
核武器誕生后,海洋沒少被核污染。1946年,美國首次在比基尼海域進行水下核爆試驗。此后幾十年,法國和美國在太平洋海域進行了200多次核爆試驗。
核爆試驗之外,民用核廢料也給海洋帶來很多污染。根據(jù)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數(shù)據(jù),1946年至1993年,有13個國家(蘇聯(lián)和后來的俄羅斯算一個國家)將海洋當成核廢料處理場,固體和液體廢料都有。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都成了受害者。
向北冰洋排核廢料的,是蘇聯(lián)及其繼承者俄羅斯;歐洲國家如英國、法國、瑞士、比利時、瑞典、德國和意大利等,則向大西洋排放核污染;日本、新西蘭向太平洋排放,蘇聯(lián)和俄羅斯也曾向太平洋排放;美國則向太平洋和大西洋排放。由于排放核廢料多集中在北半球,所以北半球海域的人為輻射污染程度,明顯比南半球海域要高。
人類也意識到海洋核污染的危害。國際海事組織1972年制定《倫敦傾廢公約》,約束各國對海洋的肆意污染。該條約1975年生效,并在1993年補充規(guī)定禁止向海洋排放核廢料。不過根據(jù)“緊急條例”,有關國家在取得國際原子能機構同意后,仍有可能向海洋排放有放射性物質的廢水。
據(jù)國際原子能機構2011年的一份文件顯示,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放射性污染對環(huán)境的影響不大,“可忽略不計”;東北和西北太平洋有一些污染超標,但也沒有顯著的直接影響。
也有研究得出不同結論,比如歐洲議會的一份調查就顯示,因為受到核污染,法國西北沿海的拉阿格地區(qū)癌癥患者,明顯多于其他地區(qū)的癌癥患者。
歷史文件顯示,很多政府都曾試圖偷偷向海洋排放核污水;在日本案例中,經營福島核電站的東京電力公司更是有造假的前科。這讓民眾怎么放心?
有分析認為,目前最關鍵的問題是科學家對核污染的知識有限。今天的科學家,認為技術處理后“無害”的核廢水可以排放到海洋,但在幾十年以后,會不會又發(fā)現(xiàn)這些廢水其實害處很大?如果是那樣,又該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