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凱宇
本期中國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
廣東嶺南荔枝種植系統(tǒng)(增城)遺產地位于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qū),核心區(qū)范圍包括正果鎮(zhèn)蘭溪村,荔城街的蓮塘村、橋頭村、群愛村、掛綠園、荔枝文化公園,仙村鎮(zhèn)的基崗村、竹園村,石灘鎮(zhèn)的塘口村、石湖村等合計10處村落和景點。
栽培歷史悠久,素有盛名
廣東增城荔枝栽培歷史悠久。晉代顧微《廣州記》明確記載:“(增城)縣北又有搜山,有荔樹,高八丈,相去五丈而連理”。可見早在1600多年以前增城就有了古荔樹。
北宋張宗閔《增城荔枝譜》明確記載:“增城多植荔枝……搜境內所出,得百余種。”足見千年以前增城荔枝的栽培盛況。謫居惠州的大文豪蘇軾曾一次食百余枚增城晚熟荔枝,不禁驚嘆其香如福建陳家紫,“二廣未有此,異哉!異哉!”此外,他還數次將增城荔枝作為禮物饋贈友人。
南宋咸淳年間增城籍進士李肖龍所題寫的一首五言絕句,其中有“荔子漫山紅”一句。宋末元初陳大震編著的《南海志》稱:“(荔枝)今佳品多出增城?!边@再次說明增城荔枝的品質已具相當高的水準,在廣東難有出其右者。曾任明朝吏、禮、兵部尚書的著名文人湛若水,從福建著名的荔枝之鄉(xiāng)——楓亭懷荔枝核而歸,培育了廣東荔枝名種“尚書懷”。
明末清初著名廣東文人屈大均所著《廣東新語》有載,論廣東之荔枝,“則以增城為貴族”。明末清初的澹歸大師亦有“增城荔枝妙絕天下”的評價。
相傳八仙中的何仙姑是增城小樓仙佳村人。何仙姑15歲時得仙人點化,食鳳凰山云母片學會飛身法術。16歲因父母將她許婚別人,何仙姑不同意,在婚禮前夕乘人不覺,飛身羅浮山得道成仙。后因不忘家鄉(xiāng)令人陶醉的荔枝佳果,常?;剜l(xiāng)漫步荔枝園中。一天,何仙姑留戀西園荔枝美景,坐在樹枝上編織腰帶,離開時把一條綠色絲線遺留樹上,綠絲飄繞在荔枝果上,于是荔枝果上都有一道綠線,人們給它取名“掛綠”,可見“掛綠”之神奇和名貴,帶有不凡的“仙氣”。
種質資源豐富,佳種繁多
增城是荔枝種質資源的一座寶庫,自古就以品種眾多而聞名。北宋時期,增城荔枝就有100多個品種。民國時期,增城荔枝“嶺南種幾全有”。當前,增城荔枝品種亦多達70個,基本涵蓋廣州所有的荔枝品種,在全國縣(市)區(qū)荔枝產區(qū)中品種最多。50個品種為原產增城或在增城種植已久,掛綠、水晶球、桂味、糯米糍、仙進奉等不少知名品種產于增城。此外,鳳凰球、踏死牛、胭脂紅、桂花香、南蛇皮、素馨香等原產品種,在其他荔枝產區(qū)均為少見,許多品種尚有數量不少的古樹或母樹存留。
增城荔枝之繁盛已經延續(xù)千余年,若干傳統(tǒng)及新育佳種的推廣,進一步鞏固了荔枝產業(yè)作為增城農業(yè)經濟重要支柱產業(yè)的地位。
《增城縣志》有載:“全縣290多個行政村中,有286個村栽種荔枝”。自獲得“增城掛綠”“增城荔枝(桂味、糯米糍、仙進奉、水晶球)”2項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登記及4項荔枝產品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之后,增城荔枝的經濟收益不斷提升。
近年,增城荔枝生產發(fā)展態(tài)勢良好,種植面積基本穩(wěn)定,種植面積基本穩(wěn)定在17.3萬畝左右,占廣州市荔枝栽培面積35.3%,建成連片100畝以上的荔枝基地265個。荔枝種植戶分布在全區(qū)各鎮(zhèn)街,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種植,面積較大的有正果、派潭、增江、荔城、中新、朱村等鎮(zhèn)街。
增城荔枝掛綠果實中等大,單顆果實重20克,近圓形或卵圓形,稍扁,果頂渾圓,果肩微聳,一邊突起稍高,謂之龍頭,一邊突起稍低,謂之鳳尾。果實成熟時,果肉白蠟色,肉質致密結實,特別爽脆,清甜帶特殊香味,食之回味無窮。1948年,西園掛綠首次拍賣。2002年,一顆西園掛綠果被拍出了55.5萬元。
中國荔枝郵票原地,文化豐厚
今天的增城,1.5萬余株百年荔枝古樹遍布全域,其中以二代掛綠、桂味、糯米糍、懷枝、黑葉為主,也不乏北園綠、苧麻子、鳳凰球等稀有品種。在正果鎮(zhèn)的蘭溪、麥村,荔城街的橋頭、廖村、蓮塘、三聯(lián)、蔣村,仙村鎮(zhèn)的基崗、沙頭、碧潭,石灘鎮(zhèn)的塘口、石湖、金蘭寺,朱村街的山田、橫塱,中新鎮(zhèn)的坑背、五聯(lián)、田美等村,大量古樹集中分布。此外,在增城農村地區(qū)的房前屋后、風水林、塘基,以及增江、東江、西福河的河堤內外均零散或集中分布有大量古荔樹。
濃郁厚重的荔枝文化,在增城有著淋漓盡致的展現。帶有“荔”字的地名多達126個,以紅荔、丹荔、掛綠等字眼而命名的企業(yè)、商品、商標更是數不勝數。六月荔子紅,舉辦荔枝會(節(jié)),廣邀親朋品荔飲酒的傳統(tǒng)延續(xù)至今。增城的荔枝干、荔枝酒千百年來暢銷國內外。荔枝美食承襲傳統(tǒng)、不斷創(chuàng)新。
有著敬祖?zhèn)鹘y(tǒng)的增城人重視保護先輩留下的荔枝古樹,采摘前會舉行“拜樹”儀式?!逗蜗晒门c掛綠的傳說》(省非遺項目)《尚書懷的故事》等若干荔枝故事流傳已久。荔枝木家具傳統(tǒng)制作工藝已被列入非遺項目。《增城荔枝譜》《掛綠滄桑錄》《一棵樹的歷史與文化——增城掛綠荔枝》《增城荔枝》等文化研究成果不斷涌現。2016年,增城成為了中國荔枝郵票原地。當前,正果、仙村兩地荔枝特色小鎮(zhèn)的建設如火如荼。
技術體系完備,頗具地方特色
長久以來,增城荔枝的栽培技術處于領先地位,形成了一套完備且具地方特色的傳統(tǒng)栽培管理技術體系。
自古至今普遍采用駁枝法和嫁接法。駁枝法育苗選用豐產性好的枝條。嫁接法育苗,砧木多選用懷枝、山枝,需充分考慮溫度、光照、土質、水分等因素。北部山區(qū)易發(fā)生霜凍,多在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建園。山坡地,多開墾成梯級,有效保護了荔枝園的水土和肥力。幼齡荔枝園,多間套作豆類、紅薯、蔬菜等農作物,這些作物收獲后將枝葉犁翻入土,能夠為土壤增加肥力。成年荔枝園則多發(fā)展林下養(yǎng)殖,多選擇早晨未見太陽時采摘。對于高大的優(yōu)質品種荔枝老樹,為了方便采摘果實且不破壞樹木,果農會圍繞樹搭建高大的“棚架”。采果后將荔枝的蔭枝、枯枝、過密枝剪除或剪疏,使養(yǎng)分集中,以保障翌年順利開花結果。果農多采用“生草法”、釋放平腹小蜂、“煙骨水”殺蟲、果穗套袋、放置殺蟲板(燈)等綠色防控手段。金龜子有趨光性,果農多夜間在樹下燃火堆,并搖樹枝加以誘殺。冬冷春寒時節(jié),果農會在果園四周,分放火堆熏煙以預防凍害。對于日燒病,果農多在繁殖初時,多留樹冠枝葉,以便遮陰。
增城大規(guī)模的荔枝種植,為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持和改善作出了重要貢獻。通過多樣化的荔枝園間套種與林下養(yǎng)殖,在豐富農產品種類、增加經濟收入的同時,保障了該系統(tǒng)的農業(yè)生物多樣性。
增城人普遍在河堤上及兩側廣種荔枝。這些樹木既美化、綠化了環(huán)境,又起到了保持水土、加固河堤、防洪防澇的作用。增城人普遍在房前屋后或院內種植荔枝或與其他類樹木混合栽植,在樹下散養(yǎng)家禽,形成荔枝樹和其他樹種、家禽和人類共同組成了一個良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qū)農業(yè)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