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輝
時常想念這里的樹,想念這里的空氣,想念這里的一切。
緩步行走在通天巖的青石小徑上,仿佛是走在一條鋪滿千年文化的長廊上。通天巖,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這些石像群而來,從各個巖窟走過,巖窟的名字難以忘卻,翠微巖、龍虎巖、觀心巖、忘歸巖,形象而生動,各得其妙!
通天巖的懸崖峭壁上,共有395尊石龕造像,這些造像工藝精美,姿態(tài)萬千。尤其是翠微巖峭壁上的石像造像,雖經(jīng)千年風雨,遠看雄偉壯觀,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待走近細瞻,身軀健美,眉清目秀,衣飾華麗,神態(tài)慈祥,黙默地注視前來參拜的蕓蕓眾生。站在石像前,我的心一直激動不已,倒不是因為石像造像的恢弘與浩大,也不僅僅是緣于她那舉世無雙的藝術造型。我知道,是她所體現(xiàn)的純凈與靜穆震撼了我,這種感覺直逼心靈最深的地方,她圣潔寧靜,超凡脫俗,給人以親切善良的感覺的同時,更是激發(fā)出昂揚向上的力量,這也使得通天巖在天然冰涼的群石之中,開始有了生命的靈性,有了文化的品格,成為“江南第一石窟”,可與北方雄偉的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崗石窟、洛陽龍門石窟相媲美。
有靈氣的地方,自然少不了風流名士,站在通天巖廣福禪林西側(cè)為紀念陽孝本所建的“陽公祠”前,想一想,陽孝本的隱居,隱不住對文化的渴望,對才情的向往,他的隱,恰恰是其文化人格的張揚與綻放,通天巖因為有這樣的名士隱居,也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蘊。
登上忘歸巖,王陽明的題刻赫然入目:青山隨地佳,豈必故圓好,但得此身閑,塵寰亦蓬島。西林日初暮,明月來何早,醉臥石床涼,洞云秋未掃。有了這首詩,通天巖的題刻文化便有了一個長長的歷史底蘊,上起北宋,下至民國的歷代文化名士,為通天巖留下了128品摩崖題刻,這些摩崖題刻與石窟造型一起熠熠生輝,使通天巖的崖壁變成了充滿生命張力和文化魅力的藝術瑰寶,相比于郁孤臺、八境臺、滕王閣、黃鶴樓等,通天巖給人的生命感受力更為強烈!
現(xiàn)代社會的快節(jié)奏,人人都在為看得見的利益和看不見的未來忙碌,很難停下腳步回想自己所走過的路,我想面對石像,面對石像,或者能靜心思考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眾里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通天巖獨有的特色和韻味,使我暫時忘卻了煩惱,一心享受這猶如世外空靈的處所。
通天巖風景秀麗、空氣清新、珍禽鳥獸時有出沒,奇花異草漫山遍野,這里是天然氧吧,漫步在山間小經(jīng)上,被草木的清香縈繞,被造像滌蕩心靈,時而清風佛過耳畔,看淡云飄過頭頂,幽靜的山林中,間或聽到一兩次悠揚清爽的禪聲,內(nèi)心的浮躁瞬間安靜了下來。通天巖,使我流連忘返,石像,讓我躁動的心得以平靜,我愿再次來到這里,尋找逝去的夢想,讓人生再次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