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在中國發(fā)現(xiàn)歐亞

2021-06-08 09:08:13馮立君
讀書 2021年6期
關(guān)鍵詞:歐亞人群文明

粟特人三兄弟毗黎沙漫盤陀(Vrēshmanvandak)、射勿盤陀(Zhematvandak)、拂鹵吐盤陀(Parōtvandak),在長安為父母建造石墓,并刻寫了漢文、粟特文雙語“墓志”:北周大象二年(五七九),其父涼州薩保史君,“在胡姆丹(Khumdan=長安)這里去世”。吉田豐的考釋說明粟特文書寫的歷史信息更詳盡、準確(《粟特人在中國—歷史、考古、語言的新探索》,中華書局二00五年版)。不僅如此,這塊“墓志”實際是一塊石板,鑲嵌在一套圖像豐富的石槨上,墓內(nèi)還出土金戒指、金幣、金耳墜等文物,“帶有明顯西方特色”(《文物》二00五年第三期)。

如何理解在中古中國發(fā)現(xiàn)的西方特色文物?顯然,若要全面解讀中國古代文明,除漢文史料和傳統(tǒng)中國史的觀察,還要以歐亞視野, 一并關(guān)照非漢文史料、非漢人群、外來文明,從歐亞看中國,在中國發(fā)現(xiàn)歐亞。葛承雍五卷本專題文集恰好為此提供了大量“素材”,在《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這一雙主語并置的書名之下,作者對于“外來文明”如何隨非漢人群進入中原影響漢地文化,做出了多角度、多層次的闡述。英譯名Han and Hu: Chinain Contact with Foreign Civilizations似在提示本書線索:胡漢人群的交錯、沖突、融合,中外文明的相遇、碰撞、交融。

“綿亙?nèi)f里長” 卷, 關(guān)照絲綢之路貫通歐亞的交流全景。星散中國的文物、遺跡,域外文獻關(guān)于中國的知識,表明絲綢之路已將古代中國與歐亞世界聯(lián)結(jié)為一體。近年關(guān)于絲綢之路的著譯可謂指不勝僂,但是聚焦?jié)h唐遺跡遺物,串聯(lián)起歐亞東西方交流通道者卻寥若晨星。作者將考古遺跡、珍貴文物分作商道與驛站、商人貢使、運輸工具、絲綢織物、金銀錢幣、玻璃器皿、宗教信仰、胡語文書、歌舞藝術(shù)、天文醫(yī)藥、動植物等門類,全面總結(jié)西方文物對中古中國的影響,勾畫中國歷史記憶中的絲綢之路。提醒我們,如果從絲路上的長安放眼世界,歐亞一體的聯(lián)通感將更為強烈。域外的中國知識,醒目地標識出這座位于農(nóng)牧交叉地帶的古都(妹尾達彥《長安の都市計畫》,講談社二00一年版):從拜占庭史家提奧菲拉克特· 西莫卡塔(Theophylacte Simocatta)的《歷史》(Historiae ),到唐人《梵語雜名》、含有敘利亞文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大食人所寫《中國印度見聞錄》,再到斯坦因一九0七年在長城烽燧發(fā)現(xiàn)的粟特文古信札、二00三年西安出土的北周史君墓,諸多中外文本中的Khoubdan/Khumdan/xwmtn(胡姆丹),就是歐亞諸多人群對“長安”異口同聲的稱呼。長安,何止大唐縮影?它聯(lián)通東西方道路,網(wǎng)羅四方人群,海納歐亞文明。

“胡馬度陰山”“綠眼紫髯胡”兩卷,映照入唐胡人個體生命鏡像,反映胡漢相容的中古社會面貌。非漢人群遷移到唐都長安的個人命運,又同中心—邊地互動的大歷史交織在一起,互相映現(xiàn)。這些人群涵蓋的范圍從西域到遼東, 從草原到南海, 舉凡粟特、天竺、突騎施、葛邏祿、東突厥、契丹、奚各族人物悉數(shù)登場,蔚為壯觀。其中,兩位女性形象惹人注目:唐玄宗的嬪妃曹野那姬,與羅香林推斷她為景教徒不同,作者綜合傳世與新出史料,認為曹野那姬是曹國進貢的胡女;元稹《鶯鶯傳》女主角的現(xiàn)實原型(兼戀人),作者賡續(xù)陳寅恪關(guān)于崔鶯鶯原型系酒家胡姬曹九九的判斷(《元白詩箋證稿》,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二0一五年版,120 頁),從她的居地蒲州切入,補苴粟特移民淵源和粟特元素新證。通過新出唐代蕃族貴胄墓志,追索唐廷與各族關(guān)系也是一大研究特色。他們的墓志銘文可以說是一篇篇獲得官方認可的獨特傳記,雖然生命軌跡不同,但“入唐”是共同主題。作者不落窠臼,將人物墓志信息嵌入唐蕃關(guān)系大背景,激活了單個文物所承載的歷史功能。此外還有域外人群的入唐史。從文獻源頭厘清唐代“昆侖”“昆侖奴”不是非洲黑人,而是南海人種。北朝隋唐時期胡俑大量出現(xiàn),提醒人們“反思小人物背后的大歷史”。各種各樣的胡俑造型,皇家胡人獵師、胡人樂工、駕車胡夫、駝載“穹廬”、胡漢馬球、負囊胡商、袒腹胡人等,囊括中古社會方方面面,立體而直觀地展現(xiàn)非漢人群融入漢地社會的原貌。域外胡人移民流布四方,胡人俑見證了人群流動書寫的歐亞交流史。

“拂菻花亂彩”“蕃僧入華來”兩卷,展現(xiàn)歐亞藝術(shù)和宗教在華傳播的歷史圖景。希臘羅馬—拜占庭文化與藝術(shù),伊朗—印度的知識、思想和信仰,突厥的習俗,歐亞文明古國的洗浴文化、建筑與造型藝術(shù),不同程度地滲透進中原內(nèi)地的日常文化生活。二0一一年底,在西安出土兩件負有“醉拂菻”圖案駝囊的隋代陶俑,醉態(tài)可掬的古希臘酒神狄奧尼索斯(Dionysus)和他的隨從薩梯爾(Satyr)、邁那得斯(Maenads),加上安法拉罐、“來通”角杯、科林斯式柱、常青藤裝飾等元素,不僅昭示著這件藝術(shù)品的西方淵源,還表明希臘化的輻射范圍也包括對中國有直接影響的粟特人或景教徒。無獨有偶,二0一0年從美國追索回國的武惠妃石槨,其精美的線刻畫有西方源頭,希臘羅馬式畫法和人物構(gòu)成、面容展現(xiàn)等細節(jié),將這件文物與秉承希臘文化的拜占庭藝術(shù)風格聯(lián)系在一起。拂菻畫樣由景教傳教士直接攜來中國則表明,作為西方文明基石的希臘文化,其來華途徑并非都經(jīng)過波斯、粟特及突厥的轉(zhuǎn)手。而據(jù)作者對唐玄宗和楊貴妃浪漫愛情故事的重要舞臺華清宮的研究,華清池是中國古代沐浴建筑的異數(shù),卻和從古羅馬到阿拉伯帝國及中亞、南亞的歐亞大浴場和洗浴文化存在紐帶。由此,中外文明暢通、頻仍的交流之于偉大帝國的重要性亦得以強調(diào)。

實際上,北亞草原的藝術(shù)傳統(tǒng)也流行于長安、洛陽等地。例如,昭陵六駿屬突厥系馬種,名號也來自突厥語:拳毛(KhowarKho),指拘衛(wèi)國;什伐(?ad,也作設(shè)發(fā)、設(shè)、殺、沙、廂察)、特勤(tegin,也作特勒),皆是突厥高級官號;白蹄(bata),本意馬駒、幼駝,引申為少汗;青騅之“青”(sin),即大秦;颯露(i?bara)或為沙缽略/始波羅,“勇健者”。以山為陵、陵前駿馬并非唐太宗葬俗中僅見的突厥元素,隋唐人浸染草原習俗不止一處。唐陵蕃人石像與遍布歐亞草原的突厥石人的聯(lián)系,也勾畫出隋唐帝國統(tǒng)合胡漢的雄偉氣魄。

唐代景教、摩尼教、祆教合稱三夷教。在帝國境內(nèi)特別是在兩京相對發(fā)展自由,雖然局限于特定人群傳播,但是與世界其他地區(qū)的信仰沖突和宗教迫害相比,唐朝不僅為這些西亞宗教提供唯一避難所, 還使三夷教與佛教、道教長期共存,這在整個世界歷史上也是一種罕見的寬容氣度。本書的景教研究盡顯特色。譬如,昭武九姓米國王室成員米繼芬的墓志出土以來,學(xué)界一直缺乏精準研究,作者從粟特諸城邦的國際關(guān)系視野考察米國與唐朝交往,復(fù)原焦米氏家族身份及在長安的生活狀態(tài),作為粟特人他們虔信景教而非祆教。這突破了傳統(tǒng)對于粟特普遍流行祆教的一致記載,揭出另一種歷史真實。作者還通過大量圖像資料,揭橥洛陽景教經(jīng)幢上的天使與佛教飛天有共同的希臘羅馬藝術(shù)源頭,唐代景教經(jīng)幢天使形象是對希臘天使、印度神靈、道教飛仙、佛教飛天的綜合吸收。歐亞文明融入中國文明。唐兩京摩尼教寺院、克孜爾石窟摩尼教藝術(shù)品,以及祆教文物和藝術(shù)的具體考察,進一步增強了這種印象。這些源自波斯的宗教,隨人群移動途經(jīng)中亞進入中國,裹挾著歐亞文明因子,久經(jīng)年代磨礪而頑強存續(xù)。

歐亞文明多元而分散,中古歐亞范圍內(nèi)人群、政治體、文明之間的沖突也并非全不存在,但重要的是,這些文明在中國得以共存,中國能夠找到歐亞世界的多元文明要素。這也是我在閱讀葛承雍這部作品時最大的啟示。漢民族是以華夏為主體不斷吸收周邊人群融合而成,同時中國巨型政治體亦不斷受容歐亞各文明的諸多要素。中華文明主體的洪大潮流之下還有不少支流、潛流甚至四散的浪花,又仿佛是眾聲合唱中“執(zhí)拗的低音”,這是“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在中古時期曾出現(xiàn)的微妙平衡。辯證地看中國境內(nèi)的文物,歐亞文明的基因多可辨認,有些要素一直遺留在今日中國的文化機體之中;中華文明主體性異常堅強,不斷博采眾文明之長,熔冶于一爐而不致喪失自我。在歐亞交流的視野下,中華文明因此而能獨樹一幟,歷久彌新。

放眼歐亞(Eurasia),它原本就是一整塊大陸,歐亞大分流雖是西歐崛起的思維產(chǎn)物,但是“歐洲”“亞洲”從始創(chuàng)就帶有他者—自我的區(qū)隔。歐亞原本一體,人類命運相連。中古時期,歐亞各地人群加速聯(lián)系,文明交流互鑒增強,歐亞世界因為客觀上的聯(lián)系而日益成為難以孤立的共同體。時間越往上溯,人類彼此間的差異越少。人類分化,建立國家,只是近一萬年的事,這對于人類三百萬年史不過是轉(zhuǎn)瞬之間。另外,在體質(zhì)人類學(xué)框架下區(qū)分人種也遭到批評,所謂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只是人類適應(yīng)環(huán)境的表象特征(MichaelKeevak,BecomingYellow:AShortHistoryofRacialThinking,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11)。與強調(diào)“分野”的史觀相反的是重視“共通”史觀,人類古早的文明實際上共享著更多后來似乎已經(jīng)失傳的內(nèi)容。譬如,在中古中國與歐亞世界共通性方面,斯加夫(J.K.Skaff)論述了隋唐與歐亞諸政治體共享一套彼此認可的外交禮儀(Sui-TangChinaandItsTurko-MongolNeighbors,Culture,Power,andConnections,580-800,OxfordUniversityPress,2012)。同時,中古的特定時段里,歐亞世界因巨型帝國的擴張而凝聚力量,從而實現(xiàn)遠距離交通,進入彼此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的時代。這一歷史進程,按照杉山正明的說法,最遲是在蒙古人于歐亞大陸擴張形成空前遼闊版圖的“蒙古帝國時代”(杉山正明:《蒙古顛覆世界史》,周俊宇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二0一六年版)。而據(jù)唐史研究,唐朝南北兼跨農(nóng)牧兩大經(jīng)濟帶,東西貫通東部歐亞世界的陸地和海洋,一度摶成一個多元并包的復(fù)合帝國,而且唐帝國借助陸海絲綢之路,廣泛聯(lián)系溝通歐亞諸文明。近年日本學(xué)界從東洋史、東亞世界史到東部歐亞史學(xué)術(shù)話語的轉(zhuǎn)換,也恰從一個側(cè)面說明中國歷史始終是東部歐亞的主脈。又如,語言是人類歷史的活化石,中國民族語言幾乎囊括了漢藏、阿爾泰、印歐、南島、南亞等各種語系的語言。中國民族語言這一跨歐亞特點,一向為人忽視。

中國地理的特點亦是如此。中國常被作為東亞一員,實際上中國超越并包含著東亞(馮立君:《唐朝與東亞》,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二0一九年版,32頁)。中國位居太平洋西岸,地跨東部歐亞,不僅有亞洲內(nèi)陸邊疆,中國的邊疆還分別與東亞、北亞、中亞、西亞、南亞、東南亞相鄰或接壤,連這些地區(qū)的命名也與其相對中國的那個方向完全一致?;蛘虼?,中國超大規(guī)模政治體的邊疆區(qū)域,有時甚至也被視為一種更大的跨國際區(qū)域的地理中心:云南,位于東部歐亞海域的“臍帶”(上田信:《東歐亞海域史列傳》,寇舒婷譯,廈門大學(xué)出版社二0一八年版);新疆,被公認為歐亞文明陸上交流的“十字路口”;內(nèi)蒙古草原和東北森林,則是從匈奴到滿洲等內(nèi)亞游牧和漁獵人群崛興遞嬗的“貯水池”(ThomasBarfield,ThePerilousFrontier:NomadicEmpiresandChina221B.C.toAD1757,WileyBlackwell,1992)。當然還有廣闊的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核心腹地,復(fù)雜起伏的地形地貌、南北迥異的氣候物產(chǎn)、內(nèi)涵多樣的風土人情,共同凝聚為一體的農(nóng)耕文明和巨型“中央之國”。如是觀之,廣袤中國,又豈非濃縮之歐亞?

經(jīng)由狹義的歷史文物,推及涵蓋人群、語言、政治傳統(tǒng)、地理疆域、文明形態(tài)等廣義的歷史遺存,在中國皆可發(fā)現(xiàn)歐亞交流的痕跡。不知是歐亞塑造了中國,還是中國界定了歐亞?抑或如莊子所言,“泛泛乎其若四方之無窮,其無所畛域”(《秋水篇》)?

猜你喜歡
歐亞人群文明
在逃犯
一位制造商一架軍機(歐亞篇)
請文明演繹
銀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糖尿病早預(yù)防、早控制
漫說文明
歐亞裔混血族的曲折發(fā)聲:解讀戴安娜·張和《愛的邊界》
歐亞經(jīng)濟聯(lián)盟開始實施包裝飲用水新規(guī)范
食品與機械(2019年1期)2019-03-30 01:14:38
我走進人群
百花洲(2018年1期)2018-02-07 16:34:52
財富焦慮人群
歐亞經(jīng)濟委員會通過涉及玩具等的系列技術(shù)規(guī)范
玩具世界(2017年3期)2017-10-16 01:18:04
宜宾市| 竹山县| 淄博市| 夏津县| 襄樊市| 丹东市| 吴川市| 池州市| 原阳县| 和静县| 喜德县| 桓仁| 若羌县| 策勒县| 绥中县| 古蔺县| 泽库县| 安顺市| 吴忠市| 云浮市| 威远县| 锦州市| 措美县| 远安县| 西丰县| 包头市| 中宁县| 宝丰县| 叙永县| 台北县| 临漳县| 湘乡市| 札达县| 滦平县| 湖口县| 饶平县| 紫阳县| 民勤县| 马龙县| 连城县| 静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