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國畫家達維德是新古典主義時期風格的確立者,在羅馬學習的時間里面。認真研究學習古典主義的美術特點,并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他的作品都是表現(xiàn)莊重的場景和人物,著色上沉穩(wěn),人物造型嚴謹,與巴洛克這種奢華,裝飾的主張形成鮮明的對比。其風格上,是受到了古希臘時期雕塑的影響。達維德的風格在不同時期所呈現(xiàn)出來的效果,以及所表達的意識都是不同的。早期,他是激進的革命派,反對封建政治,期待建立新的社會秩序,并參與了革命派憲法的制定,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都表現(xiàn)出強烈的反抗和斗爭精神。在他的好友馬拉遇刺身亡后,他見識到了政治野心家的窮兇極惡,轉而期盼社會穩(wěn)定,由此為轉折點,達維德的思想意識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以至于后來轉為支持拿破侖的統(tǒng)治。本文將從這三個階段通過社會背景,個人經(jīng)歷以及作品來闡述各時期達維德的藝術特點。
關鍵詞:新古典主義;革命;達維德;繪畫
達維德是法國的著名畫家也是新古典主義畫派的開山鼻祖。他是法國大革命時期重要的新古典主義畫家。在革命前屬于激進的革命團體,并投身于革命事業(yè),參加有關行動。由于受到啟蒙運動的影響,他提倡反對所謂的“君權神授”,主張共和。在大革命前,達維德創(chuàng)作出了《荷拉斯兄弟的宣誓》這幅作品,想通過家喻戶曉的古代故事,來宣揚參與政治斗爭的崇高性,描繪出古代荷拉斯家族三兄弟的舍生取義,表現(xiàn)出男兒應有的血氣方剛。作者根據(jù)古典主義劇作家高乃依的名作《荷拉斯》,再現(xiàn)出這一英雄時刻。畫面的整體色彩莊重,背景皆是以黑色或深色為主,背景是是象征著對稱與和諧的拱門,這一元素意味著構建出新古典主義的社會秩序與規(guī)則,莊嚴的建筑背景前呈現(xiàn)出幾位英雄人物。人物的色彩則較為明亮,與背景形成鮮明的對比,以此來襯托出人物的造型和動態(tài),三兄弟位于畫面左側,以縱深的形式展現(xiàn),皆邁開腳步,高舉手臂指向其父王,對著父王宣誓,老國王則身著大紅披風,手握三柄寶劍,與三兄弟面向而立。這些羅馬男子的形象,皆是由強有力的直線構成,他們的形體塑造的極為結實。與三兄弟和父王的陽剛形象相對應的是右側的女性,哭泣,悲傷,柔弱,害怕政治斗爭會帶走她們現(xiàn)在所擁有的一切,形成鮮明的對比。在革命時期繪制出這樣的作品令法國民眾感到振奮,它像是一聲號召,號召所有民眾為祖國而戰(zhàn),為自由而戰(zhàn)!
達維德會用比較細致的手法,并加以古典主義的元素來表現(xiàn)出革命激情。人物站立的姿勢與古希臘雕像較為相似,體態(tài)莊重,剛毅之色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不同于巴洛克時期的奢華夸張,這樣的處理手法反而使得畫面簡潔明了卻又強健有力;嚴謹且科學的構圖,充分體現(xiàn)出作者的理性思維,這正是啟蒙運動對于理性要求的新美學精神。達維德不僅參與革命行動甚至參與了革命政府的憲法法案制定,在這之前的畫家從未有過如此接近政治核心。在大革命后,當時整個社會陷入到極其混亂的局面,法國成為政治野心家肆意妄為的場所。達維德不忘初心,繼續(xù)堅持用畫筆來記錄這些具有時代意義的事件,他的繪畫作品是法國大革命的部分縮影,見證了這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從這一層意義上來說,這些作品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也具有相當?shù)臍v史價值。
1793年著名革命家馬拉遇刺,達維德趕到現(xiàn)場,輕言目睹遇難現(xiàn)場的他,深受震動,應雅各賓黨的委托,飽含激情的創(chuàng)作了《馬拉之死》。如同韋斯特的《沃爾夫?qū)④娭馈芬粯?,該作品表現(xiàn)真人真事,他以傳統(tǒng)基督教受難殉道的形式記錄馬拉的死難。馬拉身患皮膚病多年,工作只能在泡滿藥水的浴缸里進行。通過選取嚴謹且莊重的構圖,排除與凸顯主題無關的細節(jié)。畫面中,馬拉僵臥在浴缸中,右手手握羽毛筆,自然下垂,左手手握殺手給他的請愿書,地上的帶血的刀,則是殺手刺殺的兇器,最前面的木箱上還放著墨水瓶和紙張,則是呈現(xiàn)出馬拉處于工作的狀態(tài)。馬拉為革命的理念而死,深深的感動著達維德,他通過畫面內(nèi)容賦予馬拉最高的贊揚,馬拉的左手拿著沾染了血跡的信筏,紙上的文字清晰可見。達維德通過這種藝術手法來表達出對政治暴力的指責和控訴。達維德在表現(xiàn)馬拉之死時并未像萊格茨那樣,將人物表現(xiàn)的張牙舞爪,而是較為深沉,反而更具有感染力。
在大革命成功之后,原來期待革命可以帶來美好生活的達維德,看到革命之后社會仍然充斥著混亂:政客們?yōu)榱藸帄Z權力,勾心斗角,普通民眾對現(xiàn)有社會情況不了解,容易成為他們的武器,社會的秩序混亂不堪,從而開始懷疑,革命是否真的可以改變現(xiàn)狀。轉而希望法國盡快出現(xiàn)穩(wěn)定的力量,期待英雄的出現(xiàn),甚至希望以獨斷專制的方法使得革命的混亂結束。達維德的藝術創(chuàng)作風格由此發(fā)生巨大的轉變。當期待的英雄出現(xiàn)后,達維德把對革命的支持轉變?yōu)槿嬷С帜闷苼?。他為拿破侖畫肖像,在《拿破侖跨越圣貝爾納峰》中描繪出拿破侖英勇攀巖翻越阿爾卑斯山的壯舉。同時,為了使畫面能夠充分的表達出英雄氣概和救世主的形象,不惜運用巴洛克時期慣用頌揚君王的馬上英姿的手法來彰顯出拿破侖翻越山嶺的雄姿。畫面中,拿破侖左手持韁繩,右手高舉,指揮著士兵前進,駿馬的后蹄結實的撐地,前蹄高高立起,以前被達維德所批判的“君權神授”意識,竟再現(xiàn)在達維德的作品之中。或許和法國的歷史一樣,達維德的思想也充滿著矛盾和迂回,誰能想到一個早年如此堅定立場,反對封建,信仰革命的畫家,在后來卻成為拿破侖的宮廷御用畫家。在拿破侖稱帝以后,為使人民相信他真的是天賦英明,準備了一切的宣傳,其中就包括《加冕式》這一幅作品。這幅作品也是由達維德進行繪制,他則以最為古典的形式為這幅作品創(chuàng)造出莊嚴而崇高的精神。至此,新古典主義時期的理性精神又重新淪為宮廷繪畫的華美表象上去,達維德也是在不知不覺中走回到革命之前的狀態(tài),走到那個他曾經(jīng)極其批判的風格。
達維德從激進到保守的轉變,也許說明了歷史進程的迂回曲折,但是,達維德對于新古典主義的形式影響,仍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通過他嚴格的學院教育的貢獻——一套完整的學院派教育系統(tǒng)。時至今日,對學院派正統(tǒng)美術有著不可動搖的影響力,同時,畫家在對于的形式上的貢獻和意念美學方向上的保守,也在達維德身上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
參考文獻
[1]《外國美術史》歐陽英著[M]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新古典主義》(英)大衛(wèi)·歐文著[M]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
[3]《每天讀懂一幅世界名畫》魏志成主編[M]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作者簡介:楊凱(1997-)男,漢,安徽省銅陵市, 2020級,研究方向:陶瓷繪畫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江西?景德鎮(zhèn)?3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