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偉
(正陽縣農業(yè)農村局,河南正陽 463600)
本試驗所用氮肥為46%尿素(魯西化工生產)試驗設在正陽縣原種場,土質黏土,肥力均勻,前茬花生,供試小麥品種為西農979。
試驗采取隨機區(qū)組設計,三次重復,小區(qū)長6 m,寬3.6 m,2019年10月19日整地,深耕23 cm,然后耙地整好。磷肥、鉀肥和46%尿素做底肥,磷肥1/3的量撒垡頭,2/3的量掩底,整地后劃區(qū)打埂,肥料人工撒施后翻勻。10月20日播種,用種量10 kg/667m2,播種采用機械條播。試驗共設六個處理,各處理如表1。
表1 各處理肥料用量(單位:kg/667m2)
2020年2月16日化學除草一次,4月26日落實“一噴三防”技術。
生育期內調查小麥生育動態(tài),成熟時各小區(qū)五點取樣法調查小麥株高穗長、穗粒數(shù)、莖粗。2020年5月28日收獲前每點取2 m2測產。
由表2看出,各處理對出苗期、分蘗期、返青期和拔節(jié)期的影響均不明顯,但處理1和處理6抽穗期、開花期和成熟期均提前2~3天,其它各處理無明顯變化。說明在施氮素數(shù)量少和不施肥的情況下小麥后期生育進程加快。
表2 各處理對小麥生育動態(tài)的影響(單位:月/日)
由表3可知,隨氮肥用量的增加,株高增高,但差異不明顯;各處理莖粗隨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粗,到達高位處理5時,有降低趨勢;穗長隨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長。說明隨氮肥用量的增加,能促進小麥個體發(fā)育健壯,為高產打下基礎。
表3 各處理株高和穗部性狀調查表(單位:cm)
由表4可知,各處理隨氮肥用量的增加畝產穗增加,呈拋物線變化趨勢,以處理3畝成穗最多,處理1和處理6畝產穗最少,但差異不明顯;對穗粒數(shù)的影響以處理3穗粒數(shù)最多,其它各處理差異不明顯;對千粒重的影響,隨氮肥用量的增加千粒重降低,這可能和隨著小麥群體增大,通風透光條件變差有關;對產量的影響,隨氮肥用量的增加,產量呈拋物線變化趨勢,以處理3產量最高,單產475.8 kg/667m2,位次第一。
表4 各處理產量三要素及產量結果表
經方差分析(表5),處理3較處理1達極顯著水平,處理4和處理5較對照達顯著水平,處理3、4、5較對照達顯著水平。
表5 方差分析表
1)在小麥品種西農979上施用不同數(shù)量的氮肥,對小麥產量影響不同,隨氮肥用量的增大,畝成穗呈拋物線變化,穗粒數(shù)呈無規(guī)律變化,千粒重降低,產量亦呈拋物線變化,以處理3產量最高。
2)處理3施尿素30.4 kg/667m2為最佳用量,單產475.8 kg。
3)試驗表明氮肥用量要根據(jù)地力情況合理施肥,不要盲目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