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曉波 單薇薇 徐亞琪 張智超 劉丙章 于洋洋
資料被掩埋在約1.5 m的地下,主要為紙質材料,有明顯焚燒和破損痕跡,整個堆積層的上下層均為碳化層,中間約10 cm為未完全燃燒層。此處就是當年日本侵略者集中焚燒氣象資料并掩埋的場所。
1904年,為了爭奪朝鮮半島和中國遼東半島的控制權,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日本政府為滿足戰(zhàn)爭的需要,指示日本中央氣象臺在中國東北和朝鮮設立氣象觀測站點。1904年8月5日,日本文部大臣指定在青泥洼(大連)設立第六臨時觀測所,在營口設立第七臨時觀測所。1905年4月6日在奉天(沈陽)設立第八臨時觀測所。1908年11月1日在長春設立觀測支所。時至今日,大連、營口、沈陽、長春等4個氣象站已先后成為世界氣象組織認定的百年氣象站。
1904年9月30日,營口第七臨時觀測所開始進行氣象觀測,10月起有正式氣象記錄。1945年日本戰(zhàn)敗投降,營口地方觀象所(原營口第七臨時觀測所)人員也隨之撤離營口。據(jù)營口臺站檔案記載,日本侵略者在戰(zhàn)敗逃離前銷毀了大量觀測記錄,銷毀地點位于何處,卻不得而知。
2017—2019年,營口市氣象局以營口氣象站被世界氣象組織認定成為我國首批百年氣象站為契機,對氣象站舊址進行修繕建設。2019年5月5日,工作人員在舊址院內施工時,意外發(fā)現(xiàn)了日本侵略者焚燒掩埋的氣象資料的遺跡(圖1)。
據(jù)現(xiàn)場勘察,資料被掩埋在約1.5 m的地下,主要為紙質材料,有明顯焚燒和破損痕跡,整個堆積層的上下層均為碳化層,中間約10 cm為未完全燃燒層。根據(jù)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的資料判定,此處就是當年日本侵略者集中焚燒氣象資料并掩埋的場所。資料掩埋的深度和焚燒的程度可以明顯反映出當年日本侵略者倉皇逃離的狼狽景象。
圖1 發(fā)現(xiàn)焚燒氣象資料遺跡
圖2 專業(yè)考古人員進行現(xiàn)場挖掘清理
經過專業(yè)考古人員連續(xù)幾日的發(fā)掘清理(圖2),從地下取出氣象資料300余件。由于紙張長期埋藏在地下,受到地下水中所含礦物質、動植物水解產生的凝膠物質以及寫印色料中溶出膠質的不斷侵蝕,加之紙張纖維逐步降解等綜合因素,記錄的紙張破損、糟朽和粘連情況嚴重。營口市氣象局聘請專業(yè)人員對獲得的文件進行了初步修復,通過清洗、消毒、脫水、脫酸等步驟處理后,用無酸紙包裝并妥善保存。隨后,在文物專家和檔案專家的共同論證下,將這些文件確定為出土氣象檔案。
在人為焚燒、撕毀和地下潮濕環(huán)境的影響下,資料完整程度不一,零散碎片較多。為使這些珍貴的出土氣象檔案能夠長期留存,營口市氣象局組織人員對其進行分類整理,根據(jù)不同內容分為原始觀測記錄資料、天氣預報資料、氣象雜志刊物、生活用品等四類,從中挑選出比較完整的資料120件,進行檔案名稱、年份、照片、涉及臺站、要素或項目以及完整度的詳細登記。目前一部分出土氣象檔案在營口百年氣象陳列館展陳,大部分則因固化無法打開,需進行專業(yè)修復。
在這些整理的出土氣象檔案中,較為常見的是營口原始觀測記錄,大部分紙張雖已碳化,但鉛筆記錄的觀測數(shù)據(jù)依舊清晰可見。有觀測野賬、雷雨觀測記錄簿、風向記錄簿、風向風速平均方向計算簿(附云向)、溫度自記紙、回數(shù)自記紙、電接回數(shù)自記紙和日照紙等,年份從1906—1942年不等。
觀測野賬類似于現(xiàn)在使用的觀測記錄簿,是發(fā)掘出來為數(shù)不多的、因空氣隔絕而未燃燒的原始記錄資料,由于日本人在氣象資料焚燒前對其進行了人為撕毀,因此僥幸留存下來的完整資料極少。其中的一本測風氣球觀測野賬,封面有印刷體“關東廳觀測所”字樣,觀測內容為高度、方位、水平距離、風向風速等,觀測時次為每日09時30分左右。
溫度自記紙、日照紙與我們現(xiàn)在觀測使用的差別不大,從中可以看出清晰的墨水跡線以及手寫的記錄值,觀測日期和臺站名稱均為英文。此外,還有部分記錄著臺站信息和地震觀測數(shù)據(jù)的氣象資料殘片,這足以證明地震也是當時營口觀測所的觀測項目之一。
這些重現(xiàn)于世的出土氣象檔案現(xiàn)已成為營口市氣象局檔案館館藏最早的原始觀測記錄檔案。
出土氣象檔案中還有一些珍貴的天氣預報資料,比如1936年4月2日的營口手繪天氣圖,它也是無情烈火中的幸存物之一。泛黃的紙張、燒焦的痕跡,但記錄的數(shù)據(jù)、書寫的文字依舊完整和清晰。上方是當日的營口手繪天氣圖,下方從右到左依次是天氣概況(1日):低氣壓從奉天東南方761毫米汞、青島東南海上762毫米汞、東海756毫米汞向東正在前進。相關聯(lián)地方的天氣,營口、新京之間有雪,朝鮮多云有雨,九州有雨,中國到關東多云,日本北部晴天居多。天氣預報(2日):西北風,晴間多云。氣象持報:西南風增強并伴有雪。1日10時31分。營口氣象(1日):東南風轉東北風,多云轉雨。最高氣溫8.7 ℃,最低氣溫1.4 ℃,日照時數(shù)0.4小時,最強風速南東南5.3米/秒,最多風向南東南,降水量1.2毫米。記事(1—2日):雨從11時54分開始,20時8分停止。2日早上最低氣溫0.6 ℃。左下方外緣印有“關東觀測所營口支所”字樣(圖3)。在整理資料時還發(fā)現(xiàn)一本線裝手繪天氣圖,版面和文字內容與營口手繪天氣圖如出一轍,右側邊縫可見“大連市八幡町三十五番地 關東廳觀測所”字樣,整本圖冊近40%面積因焚燒而碳化,線裝處有撕扯痕跡(圖4)。
可見,當時日本在東北設立的觀測所及其觀測支所是按照統(tǒng)一的模式和流程制作天氣預報的。這些天氣圖涵蓋了氣象觀測數(shù)據(jù),天氣預報分析與結論,既反映了當時天氣預報的制作流程,同時也見證了日本侵略者焚燒氣象資料這一反科學行為。
圖3 1936年4月2日營口手繪天氣圖
圖4 關東廳觀測所(大連)天氣圖
除原始觀測記錄外,經過整理的出土氣象檔案包含最多的是氣象報表和雜志刊物。部分頁面可翻閱的雜志刊物有潮汐表、驗震時報、內南洋氣象月報、錢家店試作場氣象月報、滿洲氣象報告(圖5)、青島測候所氣象略表、臺灣氣象報告、長春氣象表、日本中央氣象臺月報、關東廳觀測所年報、關東廳廳報、高層氣象臺氣象概報、海洋時報、氣象要覽、測候詩抄等。少量印刷物(其中包括英、法文氣象報告)因殘缺損毀而無法辨認完整內容。
盡管經過烈火焚燒和地下潮濕水汽的浸潤,依然有8本《潮汐表》(圖6)完整地留存下來,內頁記載了世界各國海島、港口(包括大連港)的潮時、潮高、潮信等觀測數(shù)據(jù),除一冊為日本中央氣象臺編制外,其余均為日本水路部編制。
昭和十年(1935年)《臺灣氣象報告》(圖7)為臺灣總督府臺北觀測所編制資料,記錄了1935年10—12月臺北、臺中、臺南、澎湖、高雄等11個測候所及3個出張所的氣象表、氣溫和降水量報告、日射觀測表、地震報告等。
這些整編刊物中有2冊《日本中央氣象臺月報》(圖8),紙張泛黃松脆,部分頁面殘缺。月報中記載了臺灣、日本、朝鮮、中國、南洋等171個氣象觀測站的觀測記錄,其中涉及的中國氣象臺站有12個,分別為大連、旅順、營口、奉天(沈陽)、四平街(四平)、新京(長春)、天津、濟南、芝罘(煙臺)、青島、上海、漢口。前6個站點為關東觀測所及其所屬5個觀測支所,后6個站點為日本政府利用駐華使館、領事館和侵華機構附設的測候所。
2020年7—9月,在遼寧省氣象信息中心檔案專家的指導下,營口市氣象局從120件較完整的出土氣象檔案和營口百年氣象陳列館館藏展品中篩選出符合分級鑒定條件的珍貴(出土)氣象檔案32件。按照申報要求,完成珍貴氣象檔案預鑒定清單、檔案說明、檔案調查表、初審鑒定申請表等填報工作。12月1日,全國珍貴氣象檔案管理與保護技術組專家和遼寧省氣象檔案館專家赴營口開展珍貴(出土)氣象檔案的分級鑒定工作,依據(jù)中國氣象局印發(fā)的《珍貴氣象檔案分級鑒定方法》,專家們從內容要素、高齡要素、稀有要素等方面對32件預鑒定的珍貴(出土)氣象檔案進行甄別篩選,經過現(xiàn)場查看、詳細質詢和評議打分,日照紙、觀測野賬等4件被認定為珍貴一級氣象檔案,營口天氣圖、滿洲兵要氣象志等11件被認定為珍貴二級氣象檔案。已認定的15件珍貴氣象檔案中,出土氣象檔案占10件,其中珍貴一級2件,珍貴二級8件。
在歷時兩年半的營口百年氣象站修繕布展和《營口市氣象志》編纂過程中,相關人員查閱了大量館存檔案和文獻資料,力求厘清臺站歷史沿革的脈絡枝葉,但由于中國氣象局和遼寧省氣象局檔案館館藏的日占時期氣象檔案并不完整,加之國內文獻資料對1937年12月1日關東廳觀測所所屬4個支所(營口、奉天、四平街、長春)移交給偽滿中央觀象臺之后的描述少之又少,因此對日本戰(zhàn)敗逃離前營口氣象站機構沿革的追溯止于1934年12月26日更名后的關東觀測所營口支所,1935—1945年臺站名稱是否變更無從考證。
在整理的出土氣象檔案中有一冊昭和十九年(1940年)《內南洋氣象月報》(圖9),封面下方有“營口地方觀象所”印章,這個在營口百年氣象站建設布展過程中未曾知曉的臺站名稱引起了大家關注,經多方查找與此有關的歷史文獻、氣象資料類檔案等,始終無果。2020年初,大連市氣象局同仁提供了一張在《舊滿洲國中央觀象臺史》一書中發(fā)現(xiàn)的營口地方觀象所小樓和正門照片(圖10),書中列出營口地方觀象所設立時間為康德4年(昭和12年),即1937年。
1932年3月1日建立偽滿洲國,1933年11月1日,偽滿洲國傀儡政府在新京(長春)組建偽滿中央觀象臺,之后相繼設立地方觀象臺、觀象所,形成中央觀象臺、地方觀象臺、地方觀象所三級管理體制。1937年12月1日,日本政府實行所謂的廢除治外法權,將新京(長春)、四平街(四平)、奉天(沈陽)、營口等觀測支所移交偽滿中央觀象臺。根據(jù)《帝國日本氣象觀測》一書可知,1937年12月3日,依據(jù)產業(yè)部令第25號,設立奉天地方觀象臺、四平地方觀象所、營口地方觀象所。
圖5 大正三年(1914年)滿洲氣象報告
圖6 昭和11年(1936年)潮汐表
圖7 昭和十年(1935年)臺灣氣象報告
圖8 昭和十年(1935年)中央氣象臺月報
圖9 內南洋氣象月報
圖10 營口地方觀象所照片
至此,1904—1945年日占時期的營口氣象歷史沿革完整、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
1904.08—1906.09 營口第七臨時觀測所
1906.09—1908.10 營口測候所
1908.10—1919.04 關東都督府觀測所營口支所
1919.04—1934.12 關東廳觀測所營口支所
1934.12—1937.12 關東觀測所營口支所
1937.12—1945.08 營口地方觀象所
不同年份《滿洲氣象報告》的沿革內容中,大連關東都督府觀測所及營口、奉天、旅順、長春4個支所的“設立年月日”均出現(xiàn)了明顯的錯誤,這些時間其實并不是觀測所及支所設立的時間,而是開始進行氣象觀測的時間。關東觀測所所長草間茂登,在1938年3月發(fā)行的《滿洲氣象歷年報告》序中,記錄了1904年9月7日在中央氣象臺第六臨時觀測所—大連開始氣象觀測,同年9月30日在第七臨時觀測所—營口開始氣象觀測;1905年5月1日、7月17日分別在第八臨時觀測所—奉天開始氣象觀測;1908年11月20日在新京開始進行氣象觀測的情況。一般來說,觀測時間比設立時間稍微有些延后。所以,營口第七臨時觀測所的準確設立時間為1904年8月5日,觀測開始時間為同年9月30日。
此外,在不同年份的《滿洲氣象報告》中,關東都督府觀測所營口支所1909年遷站的時間各不相同,分別為10月25日、12月25日、2月25日。經查閱遼寧省氣象檔案館館存歷史檔案,類似的錯誤還有一些,分析原因是印刷排版所致。查證后的正確遷站時間為10月25日。
2020年12月,遼寧省氣象信息中心啟動《遼寧省氣象檔案館及營口分館珍貴(出土)氣象檔案拯救與保護》項目,在對珍貴(出土)氣象檔案資源進行梳理、考證、溯源的同時,采用科學技術方法對珍貴(出土)氣象檔案進行專業(yè)修復和有效保護,從而實現(xiàn)歷史氣候資料的可翻閱和數(shù)字化。這項工作對于填補營口、大連、沈陽普遍缺失的1942—1945年期間的氣象觀測記錄,無疑是非常寶貴和極具價值的。另外,ACRE CHINA通過和日本、英國等國家學者合作,獲得了部分東北缺失的記錄,并將1925—1932年營口的部分觀測數(shù)據(jù)提供給了營口市氣象局。
將來如何通過多種途徑獲取其他缺失觀測記錄,是我們下一步需要思考和努力的。
日本侵華時期的營口氣象觀測活動是營口百年氣象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營口百年站舊址的出土氣象檔案為研究營口早期氣象觀測歷史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和依據(jù),也為今后深入研究歷史氣候變化提供數(shù)據(jù)資源。跨越百年的營口氣象站,用一個多世紀的觀測數(shù)據(jù),忠實的記錄了營口地區(qū)的陰晴冷暖,積累了彌足珍貴的百年氣候資料,彰顯了它在當?shù)亟洕鐣l(fā)展中燦爛的歷史作用和更加重要的當代價值。
深入閱讀
出渕重雄,1988. 舊滿洲國中央觀象臺史. 東京: 秀研社印刷株式會社.
劉雅鳴, 2019. 中國的世界百年氣象站(一). 北京: 氣象出版社.
山本晴彥, 2014. 帝國日本氣象觀測. 東京: 農林統(tǒng)計出版株式會社.
吳增祥, 2007. 中國近代氣象臺站. 北京: 氣象出版社.
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1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