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摘? 要:隱喻在中英兩種語言中有著大量的應用,其根植于思維和認知,是文化的一種反映,因此隱喻的解讀必須要基于文化。本文從中西方地域、宗教、顏色詞等角度,研究中西隱喻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力求對中西文化有著更深層的認識,為跨文化交際提供幫助。
關鍵詞:隱喻;中西文化;差異;相似
[中圖分類號]:H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1)-08--02
隨著世界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中西方有著越來越多的交流與合作?;诖?,了解中西方文化變得日益重要。作為語言現(xiàn)象的隱喻,在中文和英文中的應用無處不在。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和思維方式的不同,隱喻的理解和認知也成為一個中西文化研究的熱點話題。本文以中西文化為背景,探究中西隱喻的異同,力圖讓人們可以通過對中西隱喻的解讀,更充分地、深入地了解中西文化,以便于更好地促進跨文化交際。
一.隱喻的概念與作用
1.隱喻的概念
隱喻(metaphor)一詞來源于古希臘語“metaphora”,“meta”意為“超越”,“phora”意為“跨越”,“改變”。因此,隱喻的基本功能就是將事物從一個地方轉換到另一個地方。英國修辭學家I. A. Richards認為隱喻是指通過對一組以特定方式相關聯(lián)的事物的引用,來表達另一組事物的語用現(xiàn)象。束定芳在《隱喻學研究》中指出隱喻的本質:一種認知現(xiàn)象;一種語用現(xiàn)象;隱喻具有文化性——是文化在語言中的集中體現(xiàn)。隱喻與語言、文化密不可分,可見只有在一定的語言文化背景下,隱喻的認知才能更加透徹。
2.隱喻的作用
2.1修辭作用
隱喻作為一種修辭手段,人們對其研究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許多學者認為隱喻的起源是出于人們對語言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隱喻的使用是為了在交際中更形象、生動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使語言更加獨特和簡單。
2.2認知功能
認知是思維的過程,也是心理活動的一部分。隱喻是人類一種重要的認知方式。其認知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1)隱喻是人類感知和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2)隱喻創(chuàng)造新的意義,表達新的思想。在人們的日常交流中,隱喻隨處可見。沒有隱喻,很多思想和含義無法準確地表達。人們總是用相對熟悉的領域去了解那些相對陌生的事物,從而形成對事物的認知。
2.3社會功能
隱喻的社會功能主要包括兩方面:加強社交的“親密性”;出于委婉和禮貌。社會功能是指社會交往能夠提升人們的“親昵性”,激發(fā)人們的交往熱情。隱喻具有較強的情感功能和說服功能,因而具有較強的社會功能。
二.中西隱喻的異同
1.中西隱喻的相似性
在相同的認知經驗基礎上,不同國家對人類和環(huán)境的認知是類似的。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中西隱喻有很多共同性。例如:“I search ones root”與“尋根”?!皉oot”和“根”在認知層面都是指的祖先。又如:“storm”和“風暴”都可以用來描寫社會和政策的不穩(wěn)定狀態(tài)。這些都是英語和漢語認知上的共通。
有些時候,語言會選擇特定的方位關系來表達時間。中西隱喻在這一表達上有相似性。如:在漢語中,我們經常使用“上/下”來表達時間概念,隱喻著時間的過去或未來,比如“來年春上,上/下午,上下五千年,眼下,會上/下,課上/下”等等。英語也有相同的隱喻,也用含有方位詞的短語來隱喻時間。因而,這些含有“上/下”的詞語可以翻譯為“on spring days, in the morning/afternoon, in the past five thousand years, at present, at/after the meeting, in/after the class”等。
在漢語和英語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擬人化和物化的隱喻。眾所周知,杯子有“嘴”,茶壺有“耳”,梳子有“齒”,桌子有“腿”,針有“眼”,錘子有“頭”。我們可以走到“山腳”或“山腰”,我們也可以游到“洞口”,等等。這樣的例子舉不勝數(shù)。英文中在此方面隱喻的用法幾乎是一樣的,如“the lip of a cup, the ear of a cup, the leg of the table, the mouth of the needle, the head of a hammer,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and so on.
2.中西隱喻的差異性
由于中西方在各自的文化、傳統(tǒng)觀念、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有著很大的不同,英漢兩種語言的隱喻也有著很大的差異性。
2.1地域背景下的中西隱喻差異
每個國家的文化受地理環(huán)境、氣候、經濟等多方面的影響。由于西方所處的地域位置,西方多半是靠海洋,漁業(yè)作為經濟發(fā)展的主要推動力,西方的文明起源于海洋文明,因而西方的文化和語言離不開海洋、島嶼、湖泊等。因此,西方有地域特色的隱喻詞匯多圍繞著海洋、水,島嶼等。中西方地域環(huán)境的差異,也導致了中西隱喻的不同。例如:“魚--fish”這個詞,由于西方離不開海洋,因而在英文中有很多關于“fish”的短語,如 big fish ——大亨、drink like a fish ——喝得爛醉的人、fresh fish——新囚犯,a loose fish ——生活放蕩的人等等。而在中國,“魚”是富貴人家才可以負擔拿得起的商品,因而“魚”有富貴的含義。此外,“魚”和“余”同音,表示財富有剩余,所以在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或重大的場合,都會有一道作為主菜的“魚”。再如:“海洋—sea”這個詞也經常在英文的隱喻中出現(xiàn),如half seas over ——喝醉酒,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進退兩難,不知道如何決斷等等。
中國的文明起源于內陸。中國的面積廣闊,多以陸地為主,中國的經濟是農耕經濟,農業(yè)的發(fā)展要遠遠比漁業(yè)更為重要。漢語的隱喻中多以陸地動物為主,比如“?!边@一個詞經常會出現(xiàn)在漢語中?!芭!弊鳛橹袊糯r耕的主要動物,其在漢語中的含義多與“勞累,辛勞”有關聯(lián),如:俯首甘為孺子牛(隱喻勤勤啃啃,任勞任怨的人),老黃牛(隱喻老老實實,認認真真的人),初生牛犢不怕虎(隱喻年輕人大膽,敢做事情,不怕埋怨)等等。
2.2 宗教背景下的中西隱喻差異
宗教在精神、社會環(huán)境、經濟、文化等方面對民族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顯然,宗教對語言的影響也是如此。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在絕大多數(shù)的歷史長河里,中國一直是一個等級分明的封建社會。道教和佛教長期以來影響著中國的文化和社會發(fā)展。漢語中的隱喻有很多來源于此,如:八仙過海,更顯神通、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借花獻佛、菩薩心腸等等。在佛教中,不同的動物也有著不同的寓意,例如:馬——眾生的信念、獅子——無畏與偉大、象——高貴的象征、狗——代表貪、嗔等等。
西方國家主要信仰基督教。西方人認為在上帝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英語中的很多隱喻都是來自于《圣經》,如:Noah's aik(諾亞方舟)——避難所、Judas(猶大)——叛徒、man proposes, God dis- poses(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上帝決定一切,to hell——下地獄等等。同樣,在《圣經》中,有些動物也被附上了特定的寓意,例如:swine(豬)——不潔凈的動物,隱喻笨拙的人、綿羊(sheep)——善良的人、山羊(goat)——惡人,龍(dragon)——邪惡等等。
2.3在顏色詞方面的中西隱喻差異
中西隱喻的差異在顏色詞方面也非常顯著。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因而對顏色詞也有著不同的解讀,如:在漢語中“紅色”往往有著喜慶、幸福、吉祥之意。因而,當人們成婚時,新娘會穿上紅色的嫁衣,蓋上紅色的蓋頭,坐著大紅的花轎,去見新郎。當然,新房里的一切都是用紅色的來裝飾的;除此之外,“紅色”還有革命、勝利的意思,如紅軍,紅色娘子軍,紅旗等等?!凹t色”在漢語中用的非常廣泛,如紅包、紅顏、紅利、開門紅,紅紅火火等等??傊?,紅色與中國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被賦予了獨特的,帶有吉祥、幸福的蘊意。而在英文中,“red——紅色”代表著兇惡、流血、暴力,危險等,是一個帶有強烈貶義色彩的詞。比如:red alert——指空襲警報、be in red——赤字、red revenge——血腥復仇,a red waste of the youth——因放蕩而浪費的青春等等。
再如因中西文化對“黃”和“藍”的理解也有不同,中西隱喻中“黃”“藍”顏色詞的喻意也有著很大的差異。在中國,“黃”自古以來就是皇家的御用顏色,黃色代表著尊貴、獨一無二。只有皇帝才可以用此顏色?;蕦m有著黃色的琉璃瓦,從雄偉的宮殿和庭院,到皇帝用的黃攆,再到皇帝的龍袍等,無不采用的是黃色,其他人不可染指?!袄宵S歷”、“黃道吉日”,“黃榜”等等這些用語都顯示出“黃”色的尊貴,獨一無二的地位。西方人理解的“藍”與中國人的“黃”地位是一樣尊貴的, 如:貴族血統(tǒng)——blue blood(在西方,藍色有著貴族血統(tǒng)的象征意義)、blue ribbon——最高榮譽,blue book——名人錄等等。
三.結語
隱喻既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也是文化在語言中的一種映射。英語和漢語中都采用了大量的隱喻表達。由于中西方在地域環(huán)境、政治、制度、經濟、文化、宗教等方面有著相似和不同,中西隱喻也存在著異同。本文通過對中西文化異同深入地分析,探究中西隱喻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從而更好地促進中西文化的交流。
參考文獻:
[1]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2.
[2]Aristotle. Rhetoric [M]. Trans. W. Rhys Roberts. New York: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54.
[3]李穎. 從顏色詞匯看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隱喻[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8):89-90.
[4]胡華芳. 從隱喻看中西文化差異[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 2009,(8):125-127.
[5]張敬,李依. 動物隱喻的文化內涵及其翻譯的最佳關聯(lián)性解釋[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