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姓娃
五年前,父親因病永遠離開了生他養(yǎng)他的金家灣,離開了他鐘愛一生、熱愛一生的那片土地,離開了他寵愛一生的妻子和孩子,去了那個遙遠的地方。時光荏苒,一晃五年過去了,多少個日夜,我的心不知向何處安放。每當在夢中見到父親,他的音容笑貌如昔,身姿背影清晰如舊,他生前的點點滴滴,浮現(xiàn)在眼前。
父親出身貧寒,勤奮上進。家父于1941年農(nóng)歷8月生于洛河岸邊的金家灣,幼時因家道中落,小學三年級便輟學回家務農(nóng)。青年時期,在大興教育的背景下,父親被推薦為村辦小學的民辦教師,擔起全家生活的重擔。中年時期,農(nóng)村人才奇缺,父親擔任信貸員長達二十余年,珠心算能力在當?shù)厥浊恢?。到七十五歲壽終,父親一直忙忙碌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沒有白天黑夜,一生勤勞不休。
父親愛崗敬業(yè),治學嚴謹。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父親被推薦為村辦小學的民辦教師,父親在教師崗位工作四十余年,他一絲不茍、兢兢業(yè)業(yè)、無怨無悔,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1992年被錄取為公辦教師。幾十年來,不知伏案手工抄寫了多少本書籍,不知在煤油燈下撰寫了多少篇教案,不知在黑板上用去了多少盒粉筆,不知在學生身上傾注了多少心血。父親的心血沒有白費,一屆又一屆的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走向工作崗位,有的還走上了領導崗位。桃李滿天下,是他老人家最大的功績和永遠的驕傲,扎實的學習功底,勤奮好學的敬業(yè)精神,父親也由最初的掃盲班老師轉到中心小學,擔任六年級的代課老師,組織先后多次將他任命為三所小學校長,還被評為市級模范教師。
父親一生好學,勇于探索。父親白手起家,從無到有。七十年代,家用縫紉機在農(nóng)村是搶手貨,父親克服困難給家里添置了一臺敦煌牌縫紉機。即使讀書不多,但也通過自己的努力鉆研看懂說明書,并照著說明進行安裝,組裝后自學使用方法,在他的帶動下,全家人都學會了使用縫紉機。有了縫紉機,他又開始自學裁剪技術,經(jīng)他手裁制的中山裝,穿在我身上讓我感到特別幸福。其他姊妹幾個過年的時候也都穿上父親親自裁剪的新衣服,別提有多高興,鄰里都羨慕極了。幸福感、獲得感伴隨我度過了少年時代。
父親不畏艱難,奮斗不息。父親一生勤勞,面對生活中的苦難,父親沒有被嚇倒,他總是在尋找生活來源,盤算著如何才能把日子過好。曾記得,1975年冬,因家大人多,掙不到工分,臨近年終,不但沒有分紅,反倒是欠隊里四百余元的缺糧款。在萬般無奈之下,父親承包了一處燒過木炭的櫟樹坡,寒冬臘月領著我、叔叔、母親一起拉上架子車,上山拉樹賺錢,經(jīng)過半個多月才將坡上的樹枝全部拉完。拉完樹木的父親在過年期間也未停歇,新年第一天,父親就早早起來用砍刀、木槌打鏟板,盡管肩麻了、腰酸了、腿軟了、口干了、衣濕了,亦不停歇,生怕耽誤了最終上繳缺糧款的日期。八十年代初,為了改善居住條件,盡快過上好日子,父親起早貪黑,與母親一起克服重重困難,在他們的努力下,全家人住上了干凈明亮的新房子。
父親崇尚知識,望子成龍,關心重視后代教育。他時常說“桃子好吃樹難栽,不下苦功花不開”,以此教導我們要好好學習。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1979年我考入商洛農(nóng)業(yè)學校林果專業(yè)。入學后,父親還時常到校找老師了解我的學習情況,鼓勵我好好學習。當我中專畢業(yè)走向工作崗位,他依舊關心我的成長與進步,要求我時刻不忘自己是農(nóng)民的后代。在父親的鼓勵下,姐姐不負父望,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考取洛南縣教師進修學校,中師畢業(yè)后繼續(xù)從事教育事業(yè)。父親在教育子女的同時,也深深影響著下一輩人,在他的影響下幾個外孫個個出類拔萃。
父親為人謙和,心系鄉(xiāng)親。父親深得鄉(xiāng)親們的敬重,是大家公認的能人,對人對事,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所以,鄰里誰家有大事小事都喜歡找父親聊聊,讓父親拿主意,鄰里有什么糾紛,在父親的勸解下,也會煙消云散。誰家有紅白喜事都請父親去當大總管,當親戚和朋友有困難來找他,他都會傾力相助。面對家鄉(xiāng)水電不通、信息閉塞,父親看在眼里,記在心中,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和探索,先后解決了隊里的自來水供應、用電照明、固定電話、電視接收的難題,幫助大家過上了幸福生活。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從此之后,進門不見父親面。但他好學、勤勞、善良、崇尚知識的優(yōu)良品質依舊影響著我,依然是我成長的風向標,是我教育下一代的座右銘。隆冬時節(jié),天氣寒冷,但我思念父親的心是熱的。謹以此紀念父親,愿父親在天堂一路走好,沒有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