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杰
“喊大海咯,一嗓喊得大潮來,嘿喲嘿喲大潮來,喊得浪濤打滾樂喲,喊得浪花天上開,喊得漁輪破浪飛喲,喊得漁網兜大海,兜大??液按蠛B暵暣鄦?,聲聲脆喲,嘿喲嘿喲,大海為我敞開懷喲……”這歌聲是大連市長??h漁民在與大海風浪搏斗的漫長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勞動呼喊。漁民需要通過“號令”來統(tǒng)一勞動節(jié)奏,長海號子便在長期的海上作業(yè)中誕生并日漸成熟起來。作為大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長海號子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價值,還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于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見證著人類的文明和進步。
長海號子的歷史淵源
長??h海岸線狹長,漁場眾多,海洋資源極其豐富,得天獨厚的條件使這里成為一個“天然魚倉”。數(shù)千年來,長山群島的一代代先民留下了眾多的海洋文化遺存,長海號子便是其一。
長??h的廣鹿島、大長山島等多個島嶼分布著眾多的古代遺跡,據(jù)專家在廣鹿島小珠山遺址考證,自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長山群島就有人類生存的痕跡。隨著歷史的演進,“靠海吃海”的長山群島先民逐漸掌握了造船的技術,只不過當時生產力低下,人們造出的船只較小,僅用于日常生活。在東漢永初三年(109),義軍張伯路領導漁民起義軍轉戰(zhàn)長山列島,最后以失敗告終,這是漁民武裝斗爭的最早記錄。當時出現(xiàn)了體型較大的船只,船只功能由日常所需向戰(zhàn)爭轉變,人們的勞動強度也由此加大,需要通過“號令”來統(tǒng)一勞動節(jié)奏,長海號子由此誕生。后至隋唐時期,薛仁貴水師經此轉戰(zhàn)高麗,船只運載量驟然增大,長海號子迅速流行??谷諔?zhàn)爭時期,為了支援膠東,運送物資的船只由東北向山東行駛,長海號子此起彼伏,一派繁榮景象。新中國成立以后,海上貿易進一步發(fā)展,海上運輸規(guī)模不斷擴大,長海號子的發(fā)展進入全盛時期。
長海號子最初只有簡單的音節(jié),用來自我激勵,經過歷史的沉淀,曲調更復雜,歌詞更豐富,音樂形象越來越生動。漁船上的拔錨、拉纖等動作,與人們口中的長海號子結合在一起,成為一種富有韻律的勞動音符。從文化意義上來看,長海號子是歷史上長山群島的歷代先民與大海進行搏斗的鮮明記錄,從長海號子的呼喊中可以體會到千百年來漁民原汁原味的海洋生活。
長海號子的藝術特征
長山群島的人們拉船要喊號子,撐篙要喊號子,拔錨要喊號子,在這個以海為生的地方,生命因號子而精彩,號子因生命而高亢。長海號子主要分為兩大類,即船民號子和漁民號子。船民號子主要是運輸船上船民的勞動號子,內容豐富,調式各異;漁民號子主要是漁民打魚時的號子,調式比較單一。
長海號子的唱法主要是“一領眾和”,即一人領唱、多人呼應的唱法。它的曲調根據(jù)不同的勞動場景分為不同的類型,并伴隨著勞動的內容和強度進行變化。長海號子的領唱者便是勞動過程的指揮者,和聲演唱由其余勞動者一齊進行,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深沉,節(jié)奏時而緊張、時而舒緩。領唱者與和聲者交替演唱,促進了勞動者之間的情感交流,統(tǒng)一了勞動節(jié)奏,提高了勞動效率。
長海號子的歌詞多為即興創(chuàng)作,也有因習慣而固定的唱法,其中大多數(shù)為勞動呼號,如“呼兒嗨喲”等呼喊聲,沒有具體的內容。還有部分歌詞加入了一些簡單的流行詞語,與當時的勞動場景相結合,如“哎上來呀,哎使勁拽呀,把篷撐呀;乘風上呀,快下網呀;多撈魚呀,好換糧呀;全家老少,飽肚腸呀!哎上來呀,哎上來呀……”反映出漁民統(tǒng)一的勞動節(jié)奏,“多撈魚呀,好換糧呀”反映出漁民的勞動積極性,“全家老少,飽肚腸呀”反映出漁民勞動時的樂觀精神。
長海號子的傳承之路
長海號子的傳承主要是以船只為紐帶,由漁民口傳心授流傳下來的。長海號子代表性傳承人王德福一家祖祖輩輩居住在長??h,長期的海上作業(yè)使王德福掌握了多種號子的調式,可以在勞作中根據(jù)勞動強度和節(jié)奏需要對號子做出即時調整。為了將這項古老的海洋文化遺產傳承下去,老船長王德福自發(fā)組織一些老漁民對長海號子進行整理和演唱。另一位長海號子的代表性傳承人宋承儒從小就對藝術感興趣,后來被分配到長??h文工團工作。當時,他經常能聽到海邊漁民勞作時呼喊的勞動號子,就想盡一切辦法將其記錄下來。隨著老漁民的漸漸衰老,長海號子失去了舊時熱鬧、高亢的環(huán)境氛圍,在之后的十多年里,宋承儒對長海號子進行挖掘和整理,對于長海號子的保護工作作出了突出貢獻。
2007年,船員出身的劉玉來找到王德福并拜師學藝,開始了長海號子的傳承之旅。劉玉來結合自身條件,運用嫻熟的演唱技巧將長海號子演繹得極具海島風情。近年來,劉玉來全力打造長海號子的傳承基地——劉家大院,使長海號子更好地傳承下去。
如今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各種機械化的操作使長海號子在現(xiàn)代漁業(yè)中很少被使用。此外,喊過號子的老船工年紀越來越大,且大多已經離世,長海號子的傳承陷入困境。直到2011年長海號子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并在劉家大院、大海合唱團等幾個民間藝術團體的推動下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加入,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東北長海地區(qū)的勞動號子作為一種藝術和文化現(xiàn)象深深地影響了東北長海地區(qū)的勞動人民。”長海號子是長海人民吃苦耐勞精神的象征,每一段唱詞都凝結著長海人民的汗水和智慧,傳遞著長海人民與大海搏斗的無畏精神,體現(xiàn)著長海人民的樂觀主義信念。長海號子融入了長海人民的情感,所以它不是單純的吶喊,而是一種藝術形式,表達了船工們的美好期盼。在新時代學習傳承長海號子,不僅可以感受先輩們與風浪搏斗的生活,激發(fā)當?shù)厝嗣駥Ρ就廖幕臒釔?,還可以還原歷史場景,突出地域文化,促進旅游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長海號子的活態(tài)保護和傳承。
“長海號子是吶喊的藝術,也是藝術的吶喊?!痹谏唐方洕杆侔l(fā)展的今天,我們似乎不再需要傳統(tǒng)的勞作方式,但是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長海號子更應在新時代迸發(fā)活力。從長海號子的吶喊中,我們依然能夠聽出“闖海人”內心的獨白,感受到“闖海人”高漲的熱情,體味到“闖海人”的勇氣和智慧。工業(yè)文明的不斷發(fā)展,雖然使長海號子的原始功能弱化,但作為一種民間藝術,作為海浪里的勞動音符,它仍然激勵著新一代“闖海人”同舟共濟、乘風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