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阜
幾年前,蒙新穎在遼西北志愿者服務期滿后,報名參加阜新市“特崗計劃”,考入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國華學校當上了一名普通的鄉(xiāng)村教師。
蒙新穎從小在阜新市區(qū)內長大,從小學到研究生已經(jīng)愜意于繁華熱鬧的城市生活、現(xiàn)代的辦公條件、綠草如茵的校園環(huán)境,當真正來到偏遠的農村學校,巨大的反差確實讓她有很多不適應。
學校安排她接任四年級班主任工作,她帶的班一共有四十一名學生,其中留守兒童十四名、單親一名、離異五名,面對孤獨、缺少關愛但對未來又充滿憧憬的學生們,她下定決心必將盡她最大的努力給予他們關懷和溫暖,幫助他們做好心理疏導和扶志勵志,讓他們也擁有七彩的童年。
學生王大寶(化名)生活在一個離異家庭,從小沒有母愛,父親還患有心臟病,幾乎喪失勞動能力且長年用藥,日常生活只能依靠年過古稀的祖父收廢品維持。由于溫暖家庭的解體,導致王大寶心理上有些自卑、自閉、性格暴躁、逆反等,對周圍的人產(chǎn)生對抗行為,表現(xiàn)為毫無理由地拒絕他人的要求,誰的話也聽不進去。他會無故指責同學,頂撞老師,對人持冷酷的態(tài)度。
想到他從小就缺乏母愛,蒙新穎便決定要用自己的關心來彌補他內心母愛的缺失。她經(jīng)常去看他,主動跟他交流,表揚他,稱贊他,帶他出去和同學們一起跳繩,用體育運動拉近她和他之間的距離。每次王大寶有些許進步的時候,蒙新穎都會在班級上鼓勵他,全班同學都不約而同發(fā)自內心地給他掌聲。漸漸地,王大寶的臉上綻開了笑顏,愿意主動和同學們一起玩耍學習,也不再低著頭。每次看見他的時候,都仿佛有陽光在籠罩著他。
留守兒童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她教師工作的重點。對留守兒童來說,他們更缺少愛,更渴望得到老師、同學、社會的關注。因此,作為老師要從小事上、細節(jié)上多關心他們,時刻關注他們的思想變化,及時溝通,促膝長談,多與留守兒童談心,彌補留守兒童的親情缺失;多鼓勵支持孩子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多進行家訪,了解孩子在家活動和學習情況;知道留守兒童的個人基本情況和家庭情況;定期與留守兒童父母電話交流溝通,并采取針對措施,提供必要的幫助。用自己的關愛和親情去彌補他們所缺少的父母的愛,讓他們感受到學校就是他們學習、成長的家。
通過對他們成長的陪伴,蒙新穎的心靈與學生的心靈產(chǎn)生共鳴,教師工作不再是空洞的說教,而應當更多地聆聽和理解,讓愛心和耐心如和煦的春風撫平受傷的心靈,讓老師的愛如綺麗的太陽,普照每一個角落,普照每一棵成長的幼苗。
【原載《遼寧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