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凝
我說的不是反映,是表現(xiàn)。海明威曾經(jīng)說過:“我總是試圖根據(jù)冰山的原理去寫作,關于顯現(xiàn)出來的任何部分,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的,你可以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東西,這只會使你的冰山豐厚起來。同時,要是你因為不知道才省去,則是蹩腳的、被人識破的作家?!彼陀幸环N表現(xiàn)手段,這就是他告訴你他在寫作當中一種增強他的作品表現(xiàn)力的辦法。就是說,什么話你不要說絕。其實他這句話,咱們中國自古就有:“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本褪钦f,你想讓你筆下這座山畫得特別高,那么,你再畫也畫不出真山那么高的山,再高也是有限的??墒牵绻悴蛔屵@座山整個地出來,可以有云層,有霧來遮擋這座山,這時,你筆下山的高度就無窮盡了,比你直接從頭到腳畫一座大山這種手法要高明得多。有時候我們看稿子,啰里啰唆廢話特別多,說一個人開門,“他用手去把門打開”,好像他還會用鼻子開門一樣,當然是用手啦。如果總是這種廢話連篇,那么你這篇文章實在是沒有意思了。你應該學會在限制當中求自由。首先要學會語言的錘煉。
怎么錘煉呢?我想有兩點。第一點,不能停筆,不要坐在那兒光想不寫?;蛘呶医裉旖o你講個構思吧,明天我又有一個絕妙的構思,光說不練不行。第二點就是不停地閱讀。讀書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我認為,假如說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是一種生活的話,那么,讀書可以視為愿意從事寫作的人的第二種生活。可是,讀什么書?怎么讀呢?都說《紅與黑》這部作品是古典名著,我根本就不喜歡讀,也實在讀不下去。這個也不要害怕。我覺得最初讀書的時候,還是應該尋找自己最喜歡的作品來讀。你喜歡這位作家的作品,可以把他的作品全部找來,這樣你就可以系統(tǒng)地了解這位作家,就可以得到他的氣質(zhì),他的整個風格,甚至一開始有點模仿也不要害怕。朱光潛先生有一句話:“有些年輕人是不學而求創(chuàng)造。”他就想書本沒用,我就是自己創(chuàng)造我自己的。我什么也不用看,你什么也別告訴我,我什么也不聽,我是天才,沒學會走先學跑,我一生下來就會飛,這是要不得的。另外,就是一種安于模仿而不求創(chuàng)造,也是很可怕的。越雜越好。比如我自己,寫小說不要只讀小說。這種東西不是立竿見影的,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比如說,有一位蘇聯(lián)作家,他寫的“風”,夏天海邊的風,“像兩團毛茸茸的小狗兒在這兩個女孩子的腳腕子中間穿行”。這毛茸茸的小狗兒首先就很可愛了,這“風”變成有形的了,他的這種敘述能力給小說增添了神采,效果很好。
影片《吟公主》,吟公主最后死的時候,她家被兵圍住了,她父親讓她剖腹自殺,全家給她送行時,在這樣悲慘的時刻,她父親忽然唱起歌來。唱著、跳著,就使觀眾的眼淚落下來了。假如是這個人要死的時候,大家抱著她哭,既然他們一家都哭出來,觀眾還有什么可悲傷的呢?如果在痛苦中又表現(xiàn)出歡樂來,我想這也是一種表現(xiàn)技巧吧。
所以,我常常感覺到敘述過程的困難。有些作家也常跟我說,怎么說一件事越說越?jīng)]意思呢?具體的描寫是有意思的,但是小說里有些事是要交代清楚的,交代的過程是最不好寫的。所以我覺得敘述的過程是很困難的,敘述過程還是要用語言的。我們應該努力使自己的語言在讀者的閱讀過程中,給人以享受。應該認識到這一點,語言不僅僅是作品的工具,語言應是作品的一部分。我們都會說話,關鍵是應該找到屬于自己的說法。只有找到了屬于你自己的說法,你才不會執(zhí)迷地模仿一個形象,才能把生活中看來沒意思的東西寫出意思來,在沒意思當中發(fā)現(xiàn)意思。應該努力追求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