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軟巖近距離煤層采動覆巖破壞特征模擬研究*

2021-07-07 03:43:58賈林剛
礦山測量 2021年3期
關鍵詞:覆巖巖層裂隙

賈林剛

(1.中煤科工生態(tài)環(huán)境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13;2.中煤科工集團北京土地整治與生態(tài)修復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13)

煤礦開采過程中造成原巖破壞,引起應力重新分布,采動覆巖破壞發(fā)育特征與煤礦安全生產(chǎn)關系密切,從礦山壓力角度分析,采動過程是圍巖應力場重新分布的一個動態(tài)過程,在這過程中,覆巖從彈性變形過渡到塑性變形、再到出現(xiàn)裂隙,位移不斷增大直至破壞垮落。隨著采礦技術的進步,我國煤炭開采逐漸向深部延伸發(fā)展,深部開采地質條件復雜,煤巖力學特性在高溫、高地應力等特定環(huán)境下發(fā)生變化[1-2],在深部的軟頂、軟煤和軟底的“三軟”煤巖層地質條件下的煤層群組開采,不同于一般巖層的單一煤層開采,煤巖的力學性質在采動過程中因多因素耦合作用具有復雜多變性,其覆巖破壞結構、基本力學行為特征、工程響應及地表移動規(guī)律具有明顯不同特性[3-6]。由于采動圍巖變形破壞特征與礦井原巖應力場、煤巖體力學性質、頂?shù)装褰Y構、巖層傾角等多種因素相關,因此,借助相似模擬實驗的模擬分析方法,可再現(xiàn)開采情景,直觀清晰的研究煤層組開采過程中,覆巖的力學演化特性、頂板裂隙破斷發(fā)生及發(fā)展軌跡、塑性區(qū)發(fā)展形態(tài)和地表移動變形規(guī)律,從而指導礦井正常生產(chǎn)和保護地面建筑物的安全使用[7-11]。

1 實例工程地質條件

黑龍江依蘭煤礦賦存煤層為第三系的上煤、中煤和下煤,下煤由于煤層薄且賦存不均勻連續(xù),屬于不可采煤層,主要可采的上煤、中煤煤層平均厚度分別為3.4 m和7.4 m,煤層傾角平均約17°,煤層間距為12.44 m,屬近距離多煤層開采,礦區(qū)范圍內煤層埋藏深度在400~960 m之間,礦井采用下行分階段開采。煤體節(jié)理發(fā)育,抗壓強度平均為4.15 MPa。煤層直接頂以粉砂巖、泥巖為主,基本頂為各類砂巖,底板為泥巖、油頁巖、砂巖等。油頁巖層理發(fā)育,抗壓強度一般為0.62~20.50 MPa,平均10.56 MPa,砂質泥巖及粉砂巖等上覆巖層遇水易軟化、泥化、碎裂崩解,且極易風化為碎塊及砂土狀,煤體和頂?shù)装甯矌r屬典型的“三軟”煤巖體條件,第四系松散層平均厚度約為55.80 m。

2 相似模擬實驗模型建立

2.1 實驗模型設計

表1 實驗模型配比計算表

圖1 相似實驗模擬模型

2.2 模型測點布置

為了掌握煤層采出后的巖層及地表的移動與變形情況,在模型巖層表面布設位移監(jiān)測點,并應用近景攝影測量實時記錄測點的移動,同時布設了18個應力測點,分布在上煤頂板和兩個煤層中間的巖層中,模型測點間距分別為10 cm、20 cm和25 cm,壓力監(jiān)測點具體布設如圖2所示。

圖2 相似模擬應力測點布置示意圖

2.3 實驗過程

由于模型巖性材料較軟,采用下山開采時模型容易垮落,因此模擬時工作面推進采用上山開采方式,先從模型深部向上山方向開采上煤層,然后按照上煤層開采推進方式下行開采中煤層工作面。模型每次開挖距離為5 cm,采用近景攝影測量儀進行測點位移拍攝記錄,通過不同推進位移位置的照片解算出目標點的坐標后,需要將不同觀測時刻的坐標進行比較,求出開采引起的模型變形值??紤]邊界的影響,在下山方向距左側邊界733 mm處開挖切眼,推進至距模型右側邊界667 mm處停止開挖,上層煤開采后,進行中煤層開采。每開挖一步后,記錄各測點的應力值、覆巖的裂縫位置、破斷高度、垮落巖層破斷角度分布情況,以及頂板垮落高度、位移測點的下沉位移和水平位移。

3 模擬結果分析

3.1 覆巖破壞分析

覆巖在煤層開采過程中遭到破壞,頂板巖層出現(xiàn)橫向和縱向裂隙,縱向裂隙位于采空區(qū)兩端和切眼上方,呈梯形分布,橫向裂隙主要出現(xiàn)在應力卸壓區(qū),裂隙起動點出現(xiàn)于工作面上方各層位垂直應力集中區(qū)和卸壓區(qū)的分界點。橫向裂隙和縱向裂隙自下而上逐漸向上發(fā)展。隨著煤層開采的推進,橫向裂隙加長,形成水平離層裂隙,縱向裂隙形成斷裂裂隙,隨著裂隙發(fā)育高度增加,頂板垮落。在工作面推進過程中,頂板垮落范圍逐漸加大,采空區(qū)后方的部分離層裂隙在向前發(fā)展的過程中,隨著頂板垮落壓實及上覆巖層的移動,出現(xiàn)閉合。上煤層開采結束后,上山方向最大垮落高度為14.6 m,下山方向最大垮落高度為15.2 m,采動裂隙最大發(fā)育高度為25.6 m,裂采比為7.5,上山巖層冒落角50°,下山方向冒落角52°,如圖3所示。覆巖巖性是影響采動裂隙帶發(fā)育演化結構的主要因素,軟煤巖層的上煤層開采后,巖層的原始狀態(tài)遭到破壞,巖層強度進一步減弱。中煤層位于上煤層的下部,距離上煤層底板為12.44 m,中煤層開采過程中,由于采高較大,采空區(qū)空間增大,中煤層頂板垮落覆巖與上方采空區(qū)溝通,上煤層的老頂離層裂隙帶垮落,轉化為垮落帶,促使老頂巖梁結構向上發(fā)展。中煤層開采后,上山方向垮落高度46.7 m,下山方向最大垮落高度為50.2 m,最大裂隙高度為76 m,上山巖層冒落角55°,下山方向冒落角60°,如圖4所示,中煤層冒落角大于上煤層冒落角。由于中層煤垮落帶與上煤層采空區(qū)相互溝通重疊,上、中層煤的綜合開采厚度作為采厚進行計算[15],綜合采厚計算公式如下:

圖3 上煤層采后覆巖移動變形圖

圖4 煤層組采后覆巖移動破壞圖

(1)

式中,M1為上層煤開采厚度;M2為中層煤開采厚度;h1-2為上、中層煤之間的法線距離;y2為中層煤的垮采比。M1=3.4 m,M2=7.4 m,煤層間距h1-2=12.44 m,計算垮采比y2=2.6,則計算可得綜合采煤厚度MZ1-2=8.4 m。上煤、中煤綜合采厚覆巖裂采比為9.3。

3.2 圍巖應力特征分析

隨著煤層組工作面順次向前開采推進,原巖應力平衡被破壞,煤層頂?shù)装鍛︶尫?,圍巖及工作面煤壁前后端應力重新分布,各測點應力的變化值反映了圍巖在采動過程中應力的變化規(guī)律。分別取位于上煤頂板切眼后方煤柱43#應力測點、停采線前方33#測點、中部區(qū)域36#測點以及兩煤層間中煤層頂板下山煤柱的30#應力測點和上山煤柱25#應力測點的應力值進行分析,得到模型在開采過程中的應力演化特征:

(1)應力變化如圖5所示,在上煤層工作面開采過程中,深部煤柱應力持續(xù)增加,因煤層傾角影響,在距切眼較近位置,應力增加較快,后期至停采線應力變化較平緩,煤層底板的30#測點應力增幅略小于上煤頂板應力增幅;在工作面推進至距中部頂板測點約45 m的位置,頂板中部36#測點應力達到最大值8.3 MPa,當工作面經(jīng)過該測點下方時,應力釋放,減小到最小值2.2 MPa,隨著工作面的繼續(xù)推進,應力逐步恢復并增大,傾斜煤層隨工作面推進位置不同,應力超前影響范圍不同,產(chǎn)生明顯應力集中的最大距離大約為100~150 m。

圖5 上煤層工作面推進應力測點變化曲線

(2)中煤層開采應力變化曲線如圖6所示,由于上層煤開采時圍巖應力重新分布,兩煤層間巖體受上層煤采動時應力集中的擾動影響,中層煤的頂板覆巖產(chǎn)生一定的變形及破壞,中層煤開采時,底端切眼煤柱在初期開采時應力略有增加,隨著工作面的推進,煤柱各應力測點應力變化幅度較小,趨勢平緩,中部測點應力變化趨勢與上煤層開采時變化相似,各應力測點的有效應力略有降低。

圖6 中煤層工作面推進應力測點變化曲線

(3)在工作面向上山方向開采過程中,頂板應力釋放,采空區(qū)兩端出現(xiàn)應力集中,進而向底板轉移,底板垂直壓應力釋放后,出現(xiàn)向上壓應力,在實際開采過程中,由于底板較軟,易出現(xiàn)底鼓。在采空區(qū)周圍,按照圍巖應力分布特征,可分為卸壓區(qū)、煤壁應力集中區(qū)和原巖應力區(qū),如圖7所示,其中卸壓區(qū)為采空區(qū)頂?shù)装甯矌r范圍,由于煤層傾角的存在,深部下山煤柱應力高于上山采空區(qū)前方煤柱應力,上煤層采完后,上山煤柱33#測點和下山煤柱43#測點的垂直應力集中系數(shù)分別為1.6和2.08,中部36#測點的最大應力集中系數(shù)為1.66。

圖7 圍巖應力示意圖

3.3 地表移動變形分析

上煤層開采后地面受采動影響較平緩,因模型布置及開挖時已考慮傾角的影響,故下沉位移最大值基本位于模型中部位置,布置在模型地表測點的最大下沉值為2 133 mm,上煤開采厚度為3.4 m,計算得下沉系數(shù)為0.63,最大水平位移值為529 mm,通過下沉和水平位移值以及測點間距,可求得水平變形最大值為4.3 mm/m,傾斜變形最大值為8.9 mm/m;中煤層開采推進過程中,頂板垮落聯(lián)通了上煤層采空區(qū),頂板垮落裂隙高度較上煤層開采時有較大變化,模型中部區(qū)域下沉明顯,中煤層工作面推進至420 m時,地表下沉幅度增加,模型地表形成明顯盆地,盆地邊緣處,模型地表變形劇烈,至中煤層開采結束,地表布置位移測點最大下沉值為8 258 mm,最大水平位移值為2 224 mm,從而根據(jù)測點間距和水平位移值、下沉位移值可求得傾斜變形最大值達到55.3 mm/m,水平變形值最大為28.4 mm/m,如圖8、圖9所示,達到Ⅳ級變形,模型在該條件下,煤層組綜合地表下沉系數(shù)為0.76,軟巖強度較小,容易發(fā)生壓縮變形,地下水對軟巖的浸泡,可以產(chǎn)生附加下沉[16],使頂板覆巖不易形成有效關鍵層結構,隨著煤層的采出,頂板覆巖除直接頂垮落外,覆巖整體下沉,隨綜合采高增加,地面沉降變形量增大。相似模擬的覆巖應力演化結果與現(xiàn)場實測的礦壓變化規(guī)律較吻合,同時模擬結果的地表移動變形值又能預測實際工作面首采區(qū)的地表沉陷變形,對保護地面建筑設施可提前預警及做好預防措施,說明相似模擬實驗可以較好反映覆巖在采動過程的黑箱變化過程。

圖8 地表水平變形曲線

圖9 地表傾斜變形曲線

4 結 論

(1)以依蘭煤礦軟巖多煤層開采為背景,通過相似模擬實驗的分析研究,合理反映了軟巖多煤層開采條件下采空區(qū)覆巖移動破壞的過程及特征。由于煤層頂板巖性較軟,上煤層開采進一步弱化了中煤層的覆巖頂板,減小了覆巖裂隙縱向發(fā)展的高度,致使高位巖層整體下沉移動。同時中煤層開采破壞上、下煤層間的平衡結構,中煤層垮落帶與上部采空區(qū)導通,形成煤層組整體垮落帶。

(2)覆巖在煤層開采過程中遭到破壞,縱向裂隙位于采空區(qū)兩端和切眼上方,呈梯形分布,橫向裂隙主要出現(xiàn)在應力卸壓區(qū),裂隙起動點出現(xiàn)于工作面上方各層位垂直應力集中區(qū)和卸壓區(qū)的分界點。依蘭煤礦首采區(qū)上煤層采后覆巖破壞最大裂采比為7.5,中煤采后垮落帶與上煤采空區(qū)溝通,上煤、中煤綜合采煤厚度MZ1-2=8.4 m,綜合裂采比為9.3。

(3)在工作面開采過程中,頂板應力釋放,圍巖形成卸壓區(qū)、煤壁應力集中區(qū)和原巖應力區(qū),采空區(qū)圍巖應力變化分布與空間位置有關,中部頂板應力變化幅度大于兩端煤柱應力變化,深部應力集中系數(shù)大于淺部應力集中系數(shù);中層煤與上層煤采后相比,圍巖應力變化形態(tài)相似,但趨勢較緩。

(4)依蘭礦采后覆巖上山巖層冒落角為55°,下山方向冒落角60°。上煤開采后下沉系數(shù)為0.63,煤層組綜合地表下沉系數(shù)為0.76,兩層煤采后的傾斜變形最大值達到55.3 mm/m,水平變形值最大為28.4 mm/m,達到Ⅳ級變形。

猜你喜歡
覆巖巖層裂隙
高應力巖層巷道鉆孔爆破卸壓技術
裂隙腦室綜合征的診斷治療新進展
礦區(qū)開采過程中覆巖移動規(guī)律數(shù)值模擬研究*
采礦技術(2021年1期)2021-03-02 06:13:08
煤礦高強度長壁開采覆巖破壞充分采動及其判據(jù)
煤炭學報(2020年11期)2020-12-17 03:13:24
地球故事之復理石巖層
準東大井礦區(qū)巨厚煤層開采覆巖裂隙分布特征
裂隙燈檢查的個性化應用(下)
充填開采覆巖變形破壞規(guī)律研究
中國煤炭(2016年1期)2016-05-17 06:11:36
《老炮兒》:在時代裂隙中揚棄焦慮
電影新作(2016年1期)2016-02-27 09:16:48
三噴兩錨一注漿+U型鋼聯(lián)合支護在松軟巖層中的應用
河南科技(2014年22期)2014-02-27 14:18:11
石渠县| 怀柔区| 永康市| 华坪县| 大港区| 曲沃县| 嘉祥县| 留坝县| 哈密市| 湖州市| 酉阳| 太康县| 财经| 辰溪县| 金坛市| 永仁县| 神池县| 金川县| 棋牌| 鱼台县| 普定县| 彰武县| 乐业县| 晴隆县| 贵州省| 随州市| 滨州市| 邵东县| 伊川县| 甘南县| 阿克苏市| 明光市| 和平区| 水城县| 诏安县| 岢岚县| 德钦县| 乌拉特中旗| 垣曲县| 绵阳市| 长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