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青
(廣西柳州市人民醫(yī)院,廣西 柳州)
在臨床治療中,在椎管中進行麻醉和全麻是股骨上段骨折手術的常用麻醉方式,但麻醉后患者可能出現(xiàn)并發(fā)癥,且高齡患者身體難以承受治療,從而導致手術風險升高,自然就達不到理想效果[1]。近年來外周區(qū)域神經(jīng)阻滯也逐漸普及,此方式具有循環(huán)、呼吸干擾小等特點,能確保局部麻藥的發(fā)揮效果,進而降低并發(fā)癥發(fā)作率,但對于治療效果仍需進一步探討[2]?,F(xiàn)將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20例股骨上段骨折患者進行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將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20例股骨上段骨折患者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組,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0例。觀察組:男36例,女24例,年齡32~78歲,平均(53.24±2.36)歲。對照組:男34例,女26例,年齡33~77歲,平均(54.36±2.25)歲。兩組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我院股骨上段骨折診斷標準;②精神及認知正常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有其他相關疾?。虎诓荒芘浜厢t(yī)護人員進行治療。
在手術前對兩組患者采用的手術方式為其詳盡解釋,對其家屬進行心理健康指導,告知病癥情況與治療知識等,讓患者術前遵醫(yī)囑做好手術準備。對照組患者使用腰硬聯(lián)合麻醉,在手術前30 min進行地西泮針10 mg和阿托品針0.5 mg肌內(nèi)注射,并在入室后檢測患者生命體征,開放靜脈通道輸入10 mL/kg平衡液后進行麻醉,在患者腰部硬膜外進行穿刺,放置麻醉針后回抽,無其他情況再注入11 mg0.75%羅喉卡因注射液及1 mL0.9%氯化鈉混合液,之后將腰麻針取出,放好硬膜外導管,并掌控阻滯平面。觀察組患者去枕側(cè)臥位,將患者肢體作為向上位置,進行腰叢-坐骨神經(jīng)阻滯麻醉,選取患者兩髂棘連線與脊柱交點往手術側(cè)的5 cm左右的部位當作腰叢穿刺點。在B超引導下穿刺入患者皮下組織,靠近腰叢并觀察患者反應,在回抽無血后注射5 mL的0.5%利多卡因,稍作等待后確定患者無特殊不適反應,再注入0.3%羅哌卡因20 mL混合液,最后控制阻滯平面。
統(tǒng)計并對比兩組患者感覺神經(jīng)與運動神經(jīng)阻滯生效與維持時間;測量兩組患者麻醉生效5 min后的心率(HR)、舒張壓(DBP)、收縮壓(SBP)。
將實驗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2.0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感覺神經(jīng)與運動神經(jīng)阻滯生效與維持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感覺神經(jīng)與運動神經(jīng)阻滯生效與維持時間比較(±s, min)
表1 兩組感覺神經(jīng)與運動神經(jīng)阻滯生效與維持時間比較(±s, min)
維持時間觀察組 60 10.2±2.2 486.7±24.6 15.3±2.6 397.2±30.4對照組 60 12.3±4.3 377.9±11.8 17.5±3.9 286.1±34.5 t 3.362 30.889 3.636 18.715 P 0.001 0.000 0.000 0.000組別 例數(shù)感覺神經(jīng) 運動神經(jīng)阻滯生效時間維持時間阻滯生效時間
觀察組患者麻醉后心率血壓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麻醉后心率血壓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麻醉后心率血壓對比(±s)
組別 例數(shù) SBP(mmHg) DBP(mmHg) HR(次/min)觀察組 60 130.6±10.8 72.2±9.6 83.8±9.4對照組 60 120.7±15.3 65.8±10.6 69.9±13.2 t 3.969 3.467 6.407 P 0.000 0.000 0.000
股骨干中包含內(nèi)肌群、伸肌群及屈肌群,粗隆下2~5 cm到股骨髁上2~5 cm。股骨上段骨折需要進行手術治療,但麻醉會對患者的術中血壓、心率、術后蘇醒等造成影響[3]。合適的麻醉方式能有效緩解患者痛感,并維持血壓,穩(wěn)定心率,使手術不出錯漏正常完成,術后也能快速蘇醒。如果股骨被打擊、從高處跌落、車輛撞擊等都可能會對股骨造成不可逆的損害,當患者骨折后,被損害的部位會引起疼痛、腫脹、扭曲及成角等情況,嚴重可能會發(fā)生下肢長度縮短等情況[4]。
腰叢-坐骨神經(jīng)阻滯麻醉方式對患者的血壓和心率影響比常規(guī)麻醉方式更小,能讓患者順利度過手術,但也存在回心量及外周阻力較低的情況,或是治療后位于下肢的血管發(fā)生舒張等情況[5]。此方式能快速見效,穿刺有效率更高,可以改變使用位置和進針深度,呼吸影響不大,其持續(xù)時間較長,并可以有效緩解疼痛,從而使預后效果更佳。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優(yōu)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優(yōu)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腰叢-坐骨神經(jīng)阻滯麻醉效果極佳,可以保障正常進行手術,有效縮短患者術后康復的時間并明顯加快患者翻身活動的時間,對患者心率及血壓影響較小,有助于病情快速恢復,麻醉效果顯著,值得推廣普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