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黎蓮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10分)
材料一:
1月28日,對于全國政協(xié)委員的“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提案,教育部回復“適度改進體育教師教學方法、形式,更多注重學生‘陽剛之氣培養(yǎng)”。央視發(fā)聲,“如何理解‘陽剛之氣?男性在風度、氣概、體魄等方面表現(xiàn)出剛強之氣,是一種美,但陽剛之氣并不等于簡單的‘行為男性化。教育不只是培養(yǎng)‘男人‘女人,更應注重培養(yǎng)人的擔當和責任感”。這一話題激起了社會輿論的廣泛討論。
倫敦藝術大學校長格雷森·佩里在《男性的衰落》一書中提出:“越是貧窮、不發(fā)達、人均受教育程度低的社會,越需要革新他們對男子氣概的定義,使之與其時代相匹配,因為這些國家在發(fā)展中受到的阻力,極可能就來自他們的男子氣概?!彼o出一組數(shù)據(jù),英國45歲以下男性最常見的死因是自殺。這些悲劇的原因不在于男人的性別,而在于傳統(tǒng)社會賦予他們的性別角色:“娘娘腔”免談,要追尋成功和地位、被人仰望,要獨立解決問題、承受壓力,要壓抑痛苦、掩藏悲傷……格雷森·佩里認為,說起男人,陽剛、堅強、理性等都是代名詞。但對一些男人來說,這樣的男子氣概可能是致命的負擔。
復旦大學沈奕斐主任稱,教育部提出增強孩子的體能訓練是一件好事,但要警惕“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法對那些性格安靜內向、不擅長體育,甚至身材矮小的男孩造成歧視,“陽剛是我們對男性刻板印象的懷念,今天的社會已經(jīng)朝著協(xié)作化、精細化的現(xiàn)代分工發(fā)展,刻板的陽剛已經(jīng)不合時宜”。
(摘編自吳丹《“男性危機”再引熱議,復旦教授:刻板追求陽剛已經(jīng)不合時宜》,鳳凰網(wǎng),2021年1月31日)
材料二:
政協(xié)委員提案中的“男孩子女性氣質化”其實涵蓋了兩個方面:一是中國青少年“有柔弱、自卑、膽怯等現(xiàn)象”的氣質問題,二是“追求小鮮肉式的奶油小生”的審美問題。兩者當然有一定的聯(lián)系,卻也不能混為一談。
大眾審美中性化、“小鮮肉式的奶油小生”走紅,是全世界普遍的現(xiàn)象,并不是中國獨有。其中的緣故并不復雜,年輕女性成為大眾影視娛樂的主要消費群體,她們的審美標準影響了影視產(chǎn)品。因此,“追求小鮮肉式的奶油小生”的大眾審美情趣源于娛樂產(chǎn)業(yè)的結構性變化,并不是導致“柔弱、自卑、膽怯”等氣質問題的主因,也不能全面反映中國青少年的精神氣質。
至于審美女性化,對年輕人氣質的影響不應夸大。面容姣好、眉清目秀并不必然伴生所謂的“柔弱、自卑、膽怯”等氣質問題。太史公司馬遷見了張良“狀貌如婦人好女”的畫像,感慨這位敢在博浪沙刺秦的英雄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樣“魁梧偉岸”。以貌取人的男性化、女性化之爭不應該成為焦點,“陽剛之氣”更應該關注的是“氣”,而不是“貌”。
強調“陽剛之氣”應著眼于改變今天年輕人群體中普遍存在的過于馴服、缺乏獨立精神的風氣。加強體育課程或許是提振“陽剛之氣”的應有之義,但僅此是不夠的。比魁梧偉觀、筋骨如鐵更重要的是,強健的心靈、獨立的人格、正直的品質。
(摘編自江東瑜《這個時代需要什么樣的男性(氣質)?》,《南方周末》,2021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