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作品之所以有恒常的價值,主要因為其文章反映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對偽君子及丑惡社會現(xiàn)象的狠批態(tài)度,以及非凡的藝術(shù)造詣和文體創(chuàng)新。而在魯迅之后,蕭紅在文壇上大放異彩。蕭紅繼承和發(fā)展了魯迅的作品風(fēng)格,對廣袤黑土地上麻木的人們進行了批判,以兒童的視角展現(xiàn)了蕓蕓眾生相,尤其是對那個時代女性普遍存在的悲劇性命運進行了細致、深入的描述。
一、對于麻木看客心理的批判
魯迅的小說大部分是以“看客”這種獨特、銳利的視角進行描寫的。《示眾》講述了一名囚徒被巡警押著在馬路上示眾的場景,這期間有各種人圍觀,有小學(xué)生飛奔進人群,還有老媽子抱著孩子,用手指點著對懷里孩子說道:“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這些人沒有具體的名字,也沒有細致的外貌描寫,有的只是看客的標(biāo)簽。這些滑稽搞笑的人物背后實際是魯迅對他們的批判。
蕭紅在《呼蘭河傳》中用一種獨特的敘事視角描述了呼蘭河那些看客的心理。第一章中有這樣的一處描寫:“在這大泥坑上翻車的事情不知有多少。一年除了被冬天凍住的季節(jié)之外,其余的時間,這大泥坑子像被賦給生命了似的,它是活的?!睎|二道街上的大泥坑阻礙了車馬和行人,可卻從來沒有人主動提出填平它。大泥坑給村民寡淡的日子里添加了無窮的“趣味”,比如,可以吃到價格便宜的豬肉,可以看人們攀著樹、跳過泥坑的丑態(tài)……呼蘭河的人們都這樣慶幸有這個泥坑的存在,這體現(xiàn)了他們的麻木愚昧、自欺欺人。
小團圓媳婦原來是“大模大樣的,見人一點兒也不知道羞,兩個眼睛骨碌碌地亂轉(zhuǎn)”,可是當(dāng)她的言行舉止不符合傳統(tǒng)觀念時,開始不斷有人給她的婆婆提出一些所謂善意的驅(qū)邪法子。村民們看著小團圓媳婦一次次被燙暈,嘴里說著惋惜,卻沒有人出手制止,他們反而覺得“人心大為振奮。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覺的也精神了”。
魯迅對于麻木看客的心理進行了批判,蕭紅也繼承了這種批判態(tài)度。如果說,魯迅筆下描寫的麻木看客形象體現(xiàn)在人們默然旁觀先驅(qū)者為國赴死的話,那么蕭紅筆下看客的麻木則更多表現(xiàn)在日常的瑣事中。魯迅的批判是站在更高的位置上,以俯視的角度進行的,而蕭紅是站在與人們平等的位置對看客心理進行批判。
二、對于女性悲劇命運的透視
魯迅《傷逝》中的子君始終在爭取個性解放、婚姻自主,可是子君和涓生的愛情最終還是未能長久,子君那如花的生命永遠消亡了。魯迅在《娜拉走后怎樣》中分析主人公娜拉走后會怎么樣,揭示了她的命運“不是墮落,就是回來”。祥林嫂是魯迅在《祝福》中塑造的農(nóng)家婦女形象,她經(jīng)歷了喪夫、被婆婆賣、改嫁、喪子等一系列傷痛,可是魯鎮(zhèn)上的人們卻說她改嫁“有罪”,歧視她。最后,祥林嫂只能沿街乞討,“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在魯鎮(zhèn)“祝?!钡谋夼诼暲铮榱稚K死在了街頭。在那個時代,女性無法在社會中獨立生存。
蕭紅曾說過:“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邊的累贅又是笨重的?!笔捈t對女性的悲劇命運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表達。在小說《呼蘭河傳》中,當(dāng)人人稱贊的王大姑娘還沒出嫁的時候,大家都說“這姑娘真是一棵大葵花,又高又大”。但當(dāng)王大姑娘嫁給了磨官馮歪嘴子時,人們說她“一看就不是一個好東西,那聲音那么大,不是好東西……沒見過一個大姑娘長得跟一個扛工似的”,女性宿命般的死亡命運最后還是在她身上發(fā)生了。
蕭紅在小說《生死場》的“刑罰的日子里”一節(jié)中,將動物的生產(chǎn)與五姑姑的姐姐的分娩進行“共時性”對比。五姑姑的姐姐在連柴草都沒有的土炕上痛苦而艱難地爬行,而她的丈夫卻咒罵她裝死,拿煙袋打,“大肚子的女人,仍脹著肚皮,帶著滿身冷水無言的坐在那里……她仿佛是在父權(quán)下的孩子一般怕著她的男人”。
魯迅筆下的女性往往是城里的知識分子,她們知道如何去反抗吃人的封建禮教,雖然反抗的結(jié)果不盡如人意,但能直擊封建統(tǒng)治的心臟。蕭紅筆下的女性則更真實、細膩、全面,她們大都是沒有受過教育的農(nóng)村女性,不知道如何反抗,在 “吃人”的社會中只能日漸同化。
三、以兒童的視角進行敘述
魯迅的文章中有一部分是以兒童的視角進行敘述的,例如《懷舊》《故鄉(xiāng)》《社戲》等都是以兒童視角進行敘述的。但這些文章的敘述者大部分都具有“雙重性”,以兒童視角為第一人稱敘事者的同時,還有另一個敘述者的存在。在《社戲》中,雙喜為了能讓迅哥兒看社戲,對迅哥兒的外祖母和母親說:“我寫包票!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在看戲回來的時候,為了能讓迅哥兒吃到好的羅漢豆,阿發(fā)要求偷自己家的豆。這情感是赤誠的,所以迅哥兒才說:“我實在再沒有吃過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被貞浶陨⑽摹稄陌俨輬@到三味書屋》中,魯迅描寫百草園的景物:“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睂⒚利惖木吧c兒時趣事相結(jié)合,突出了百草園的有趣。
周作人說過:“世上太多的大人雖然都親自做過小孩子,卻早失了‘赤子之心,好像‘毛毛蟲變了蝴蝶,前后完全是兩種情狀,這是很不幸的?!笔捈t繼承了魯迅以兒童視角回望故土的寫作模式。比如在《呼蘭河傳》中,“祖父把那小豬一撕開,立刻就冒了油,真香,我從來沒有吃過那么香的東西,從來沒有吃過那么好吃的東西?!笔捈t的這段描述與魯迅在《社戲》中對于羅漢豆的描述類似。另外,《呼蘭河傳》中對祖父家園子的描寫:“我家有一個大花園,這花園里蜜蜂、蝴蝶、蜻蜓、螞蚱,樣樣都有……蜜蜂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圓滾滾……”這段描述與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對百草園的描述相類似。
魯迅和蕭紅都用兒童純真的眼光來批判國民性,造成今昔對比之感。但魯迅的文章結(jié)構(gòu)更為復(fù)雜,往往有多重敘事者,兒童只充當(dāng)?shù)谝粩⑹稣?,還有其他的隱含敘述者;而蕭紅的敘述者往往是單一的,以“我”這個兒童的眼光來看待。蕭紅的文字更像是一位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在訴說自己的成長故事。
四、結(jié)語
魯迅擅長通過批判人性丑陋的一面來喚醒國民,其小說具有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和社會責(zé)任感。蕭紅發(fā)展了魯迅的另一種新的范式,她以女性的方式,介入了中國鄉(xiāng)土社會的深層結(jié)構(gòu)之中,觸及了鄉(xiāng)土灰暗無情的地帶,她的小說蘊含著對鄉(xiāng)土社會的深入思考,體現(xiàn)了她對于勞動人民的關(guān)懷。
(長春師范大學(xué))
作者簡介:姚蔓哲(1999-),女,山西長治人,本科,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