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i
1.一名孩子吃過泥餅干后,舌頭沾上一層泥色。
2.海地首都太子港,市場上待售的泥餅干。
長期食不果腹是種什么體驗?對于今天生活在糧食產(chǎn)量大國的中國年輕人來說,這樣的經(jīng)歷幾乎為零。但在海地共和國,餐餐吃飽距離大多數(shù)當?shù)厝颂h,“吃土”才是他們的日常。
作為西半球最貧窮的國家,海地全國1100萬人口中,就有41%的國民處于赤貧狀態(tài)。貧窮導(dǎo)致這些人買不起面粉、小麥、蔬菜,只能靠泥餅干充饑。
當?shù)厝朔Q這種泥餅干為“特雷”。特雷以高嶺土為制作材料,佐以少量食鹽和黃油混合做成,價格5美分一個。2010年來,特雷作為主食在海地廣泛流行開來,這也催生出一條海地特有的“生產(chǎn)鏈”:商人將海地中部山區(qū)的高嶺土運至海地各地集市販賣,婦女們購買泥土后帶到附近的小作坊加工,通過紗布完成簡易過篩,加以鹽和黃油混成泥漿,壓成餅干狀在陽光下曬干就制成一家的口糧,多余的部分則會被運到市場出售,流向海地其他的貧困家庭。
雖然高嶺土含有鈣、硅等礦物質(zhì),但由于加工方式粗獷原始、生產(chǎn)環(huán)境簡陋隨意,人體可以吸收到的微量元素微乎其微,而泥土中未被消殺的寄生蟲卻會給健康帶來實打?qū)嵉耐{。另一方面,高嶺土本身就不易被人體消化吸收,所以一旦泥餅干進入腸胃,就會帶來一定的飽腹感,這也是泥餅干會被海地窮人當作“香餑餑”的主要原因。
泥餅的營養(yǎng)價值低,味道也不怎么樣。一位試吃過海地泥餅的記者評價“滿嘴都是泥土味,根本難以下咽”。不過,對于無錢購置米面的海地窮人來說,泥餅是極端窮困帶來的“必然后果”,卻也是他們維持生命的“最佳補給”。
1.19歲的Chante將泥土與河水、雨水混合成泥漿,然后過濾成泥餅干的“原漿”。
2.人們把泥漿做成餅干狀。在陽光下曬半天,泥餅干就制作完成了。
3.泥餅干直接鋪在布塊上,曬干后可以直接取下。
4.制作泥餅干的家庭需要收購泥土原材料。庫存的泥餅干在當?shù)匾彩且环N財富。
5.吃土充饑會導(dǎo)致胃腸功能損害,但這無法改變泥餅干在海地人生活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