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霓
一間全封閉的膠囊狀透明艙中,一個人被牢牢束縛在手術臺上,一動不動地躺著,各式各樣的刀具在他的周圍散發(fā)著森森冷光。兩三個人走進艙中,慢慢向床上的人走去……就在他們拿起刀具的同時,忽然所有人都漂浮并翻滾起來,但他們毫不驚慌,因為為了這場太空中的囊腫切除手術,他們已準備多時。
我們一直有一個夢想,當地球無法再容納人類生存的時候,我們能在茫茫宇宙中,找到第二個地球,但是直到如今我們還有很多基本的問題都沒有解決,比如每個人都無法逃開的疾病問題。
與地球相比,太空的近真空、強輻射、微重力、大溫差等環(huán)境的變化會給人類帶來許多的健康問題。在失重的狀態(tài)下,人們會“頭重腳輕”,倒立或平躺在空中,此時人體中的一部分體液會倒流進胸部和頭部,血液分布的不平衡會造成上半身浮腫,下半身萎縮。而由于缺乏與之對抗的重力,支撐人體的骨骼和肌肉組織也會萎縮,整個人就像脫水的魚。宇航員在太空飛行的初期常會出現(xiàn)惡心、嘔吐和胃部不適等癥狀,有些人還會因為血液倒流出現(xiàn)呼吸不暢、頭面腫脹等癥狀。
雖然人類在太空變得脆弱了,但細菌卻十分適應太空環(huán)境,它們在太空的生存率和感染性更強,美國宇航員弗雷德·海斯就有過腎臟感染經歷。2017年,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研究人員與美國宇航局合作,在空間站中培養(yǎng)了一批大腸桿菌,觀察它們的生存情況。結果發(fā)現(xiàn),在太空中的大腸桿菌比地面的對照組生長速度更快,在同等條件下細胞的數目多了25%。
后來,研究人員又在培養(yǎng)皿中加入了抗生素,發(fā)現(xiàn)在太空中,大腸桿菌的耐藥性也提高了,細胞數量比地面對照組增長了13倍,外膜增厚了25%~4 3%。研究人員認為,由于缺乏重力,太空中的細菌與抗生素等滅菌藥物相互接觸的表面積變小,抗生素的殺傷力降低。同時,細菌會通過增厚細胞壁和外膜來防御,并相互聯(lián)結生長,這樣外層細胞就可以保護內部的細胞,免于接觸抗生素,這樣細菌的耐藥性就比在地球上提高了。因此,人類在太空中將更易被病菌感染,且需要攝入更多的藥物才能殺滅病菌,這對細胞的傷害也加大了。
除了感染性疾病,其他疾病的發(fā)生率也可能提高。在肌肉萎縮、骨骼退化的情況下,即使進行簡單的運動也變得不太安全,也許人們茶余飯后想走出太空艙,在滿天繁星中來場浪漫的太空漫步,但一不小心就可能因跌跤導致骨折。而在沒有大氣層遮蔽宇宙射線的太空中,腫瘤和癌癥等疾病也更易發(fā)生。
地球人在太空中患病的風險更大,到時候,我們的醫(yī)療水平能不能跟上病人數量的激增呢?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科學家們已開始探索太空醫(yī)療了。在太空中,藥物治療無疑是治病的首選方案,在空間站培育致病菌正是為了研究細菌在太空中的表現(xiàn),尋找有效的抗菌藥物。最近,還有醫(yī)生使用抗凝藥物幫助太空站的宇航員消除了頸部血栓的報道。但是總有一些疾病需要動手術,為了未來能做好太空手術,醫(yī)生們已經在實驗室做了很多場零重力模擬手術,而文章開頭的那臺手術正是第一場在真人身上進行的模擬手術。
為了模擬失重環(huán)境,飛機在3小時的飛行過程中需要在空中畫出30個拋物線軌跡,乘客們就像在坐過山車,在機艙內起起落落,無法掌控身體平衡。病人被固定在手術臺上,所有手術器械用強力磁鐵吸掛在手術臺的周圍,而醫(yī)生和助手則被繩子固定在滑軌上,且隨時準備用手扶住墻或抓住扶手,以防四處漂移。當醫(yī)生在接近病人或彼此間保持相對平衡時,就要抓緊時間進行手術。
由3名外科醫(yī)生、2名麻醉師組成的醫(yī)療團隊用了10分鐘順利切除了病人前臂中的一塊脂肪瘤,期間遇到的最大問題是血液的噴濺。與地球上不同,傷口處流出的血液不會垂直落向地面,而是在傷口周圍聚集,并隨著飛機飛行方向的改變向手術室各處擴散。如果是在太空中,這些血珠也會先聚集在傷口處,遮擋醫(yī)生的視線,隨后會像人類一樣漂浮在空中。最后,為了避免對視野造成干擾,一名醫(yī)生被專門抽調出來,負責用真空機吸取空中的血珠。
為了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生物醫(yī)學家詹姆斯·安塔基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在傷口上搭一個透明“帳篷”。安塔基在一場手臂大出血的模擬手術中嘗試了這一方法,他在傷口處罩上了一個由一種彈性材料制成的透明小球,當手術刀在小球上劃開一條縫時,材料的彈性能讓小球迅速恢復原狀,其原理與現(xiàn)在常見的真空輪胎相似。有了這層保護罩,血液就不會噴濺到空中,透明材料也不會遮擋視線。
如果需要動手術的位置在身體更深處,安塔基會借助腹腔鏡的幫助。先在病人腰部劃開幾個1厘米的小切口,放入與專用監(jiān)視器相連的微型攝像頭。此時攝像機就變成了醫(yī)生的眼睛,醫(yī)生將特制的加長手術器械從切口處深入體內,對照著屏幕上的圖像完成與正常手術同樣的步驟。使用這個方法,醫(yī)生只需在患者實施手術部位的四周開幾個“鑰匙孔”式的小孔,大大減小了血液噴濺和細菌感染的風險。
近年來,在中美等國家的各大醫(yī)院的手術室中,逐漸出現(xiàn)了一些“新面孔”——機器人醫(yī)生,它們已開始作為主刀醫(yī)生參與了包括心臟外科、婦產科和泌尿科等多臺手術。手術過程中,人類醫(yī)生只需要負責調整參數和觀摩監(jiān)督。太空手術能不能也引進機器人醫(yī)生呢?美國一個研究團隊驗證了機器人進行太空手術的可能性。
參與手術的機器人醫(yī)生是由美國微創(chuàng)手術醫(yī)師德米特里·歐尼可夫和謝恩·費瑞特共同制造的,它們的樣子非常迷你,每個只有七八厘米高,大小與一支口紅相近,靠小小的輪子在病人的傷口上滑行,適時操刀動手術。手術地點設在美國佛羅里達群島的海平面以下18米處的一個類似潛水艇的研究艙中,這是為了模擬太空環(huán)境交通和通訊不便的情況,同時研究艙內部還會模擬太空失重狀態(tài)。在為期九天的水下實驗中,機器人醫(yī)生在人類醫(yī)生的語音遙控中完成了一臺腹腔鏡闌尾切除手術。
在手術中,機器人醫(yī)生在歐尼可夫的指導下各司其職:其中一名口紅大小的機器人通過腹腔鏡管進入模擬患者體內,這個機器人具有可傾斜和平移的攝像頭,可以在患者體內按要求移動;另一個機器人負責在體外打燈和錄像,監(jiān)控手術情況;配備有不同手術器具和縫合線的機器人輪番上陣;還有一位機器人裝有切片設施,它需要在手術間隙對從病人身上取下的部分組織進行檢查,為后續(xù)診斷和治療提供依據。在多位“醫(yī)生”的配合下,這臺手術順利完成了。
此外,美國亞拉巴馬大學的胸外科醫(yī)生羅伯特·瑟利夫在研制的可以吞入腹中的機器人醫(yī)生,美國靈巧應用機器人公司研制的拍片、注射、切縫一體化的機器人醫(yī)生等未來都可能成為獨當一面的太空醫(yī)生。到時候,我們就不用擔心太空醫(yī)院爆滿,醫(yī)療資源供不應求了。
解決了太空醫(yī)療這個大問題,我們距離實現(xiàn)進軍宇宙的夢想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