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彥驍 周加雯 黃怡昕 梁睿涵 孫依然
摘要:當前,大學生心理壓力問題呈現(xiàn)普遍化、群體化、集中化特征,需要更多關注其結構性問題。以社會整合與社會建構理論為視角,研究發(fā)現(xiàn):(1)個體被整合失誤加劇其結構性心理壓力;(2)個體有效建構所處社會結構能夠疏解其結構性心理壓力;(3)個體的被整合度與建構能力不同,其結構性心理壓力程度與類型存在差異。研究從結構性角度為大學生心理壓力自適與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開展提供建議。
關鍵詞:結構性心理壓力 社會整合 社會建構 心理健康
長期以來,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一直受到社會廣泛關注。隨著社會發(fā)展、競爭與就業(yè)形勢的變化,大學生面臨的心理壓力及其導致的不良后果也愈加明顯;同時,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大學生面臨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呈現(xiàn)出普遍化、群體化、集中化特征,即結構性心理壓力較之個體性心理壓力更為明顯。如何控制、疏導大學生心理壓力成為當前一個無法回避的重要問題,探究其影響機制與應對策略則頗具意義。
一、研究視角
大學生心理壓力過高由多重因素造成,可大致分為個體性因素和結構性因素(劉玉新,張建衛(wèi),金盛華,2005)。在個體性因素層面,性格、經歷與認知能力問題等都是導致心理壓力的重要成因;在結構性因素層面,“社會整合失誤”也是造成大學生心理壓力過高的原因之一(時光英,2012)。針對結構性心理壓力,需要從結構性因素入手提供社會支持,重在預防、調適(王俊秀,2020)。
在應對心理壓力的過程中,個體往往采取不同策略,如自我調適、尋求社會支持等,能夠克服結構性因素的消極影響,有效疏解壓力(顧嘉旭,2020)。個體采取策略對抗結構壓迫的行為,可以歸結對自身所處社會結構的建構,這種建構行為的有效性取決于個體的建構能力。
本研究主要著眼于結構性因素導致的心理壓力,即“結構性心理壓力”,以社會整合、社會建構理論為視角,借鑒心理壓力測量量表,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選取個案進行深入訪談,歸納個體被整合度、建構能力與結構性心理壓力的聯(lián)系。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深度訪談與個案研究的方法。設計、發(fā)放并回收問卷,對問卷數(shù)據(jù)進行初步分析;采用最大差異法篩選得到其中典型且愿意配合進一步調查的8份個案,分別對其進行深入訪談;綜合問卷數(shù)據(jù)與訪談結果對個案進行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二)測量指標
1.個體被整合度的測量
社會整合,包括文化整合、規(guī)范整合、意見整合、功能整合四個方面的內容(李劍華,范定九,1984)。研究將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結構劃分為家庭、學校、社會三個維度,在每一維度內結合社會學結構功能理論的相關內容,采用一致性、規(guī)范性、平等性、互惠性四項指標衡量個體的被整合程度。
2.個體建構能力的測量
社會建構主義是一種后現(xiàn)代思潮而非具體的理論形態(tài),社會建構主義的代表人物有吉登斯、哈貝馬斯和布迪厄等。研究根據(jù)以上三名學者的理論將建構能力界定為對結構中資源與規(guī)則的利用能力、提出有效性訴求的能力、社會資本的擁有量三個維度。
3.個體心理壓力的測量
學界對于大學生心理壓力的測量量表是相對成熟的。本研究借鑒相關研究經驗,將心理壓力分為三方面并對具體指標稍作修改:一是校園生活壓力,包括感情壓力、人際壓力、消費壓力、形象壓力等;二是學業(yè)影響壓力,包括考核壓力、競爭壓力等;三是自我成長壓力,包括尋求自立壓力和渴望溝通壓力(楊進,張進輔,曾維希,2006)。
三、結論與討論
(一)研究結論
問卷回收后,我們對各維度綜合得分進行計算,并篩選出8例典型個案(見表1),隨后分別對其進行深入訪談。
1.個體被整合度與結構性心理壓力
在與8名受訪者訪談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社會整合實則是一把“雙刃劍”:適度的社會整合有助于個體間互惠性的互動;過度的社會整合則以群體壓力的形式使個體屈服,成為“烏合之眾”。在研究中,完全的低整合度情況并不多見,但整合度過高的原因較為復雜。
研究發(fā)現(xiàn),1號個案由于渴望戀愛而承受較大壓力,她的理由是“周圍人都在談戀愛”、“父母經常提及”,而非“喜歡某人”這樣的個體性因素。1號個案所處的社會結構并沒有帶給她正確的戀愛觀,而是通過結構壓力使她產生焦慮,屬于典型的“被整合失誤”。從中可見整合失誤對于個體心理壓力的負面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2.個體建構能力與結構性心理壓力
當社會結構對于個體的壓迫到達一定程度時,個體也能夠發(fā)揮自身能動性,建構著所處的結構,但每個個體的建構能力存在差異,其建構結果也必然不同。
2號個案的被整合度較低且建構能力較強,性格相對堅強、獨立,遇事更多是自行解決而不是對父母言聽計從。他對自己的未來發(fā)展規(guī)劃很清晰,不喜歡盲目跟風,無論做什么事都能夠保持理智,因此總是有不錯的收獲,對自己心理狀態(tài)和精神壓力水平也較為滿意。
3號個案的建構能力也處于較高的水平,但她主要依靠家庭的資源與自身學生干部的身份從而實現(xiàn)有效建構。她談到,她的主要壓力來自學業(yè)與工作:一方面,她需要優(yōu)異的成績和豐富的科研經歷為今后出國深造做準備;另一方面,把學生干部的工作做好并不容易,因而感到較大的壓力。對于壓力,她直言:“壓力沒有什么,總能解決”、“不會憋在心里,會跟好朋友說”、“跟老師們都比較熟,有時候也會找他們談談心”。她能夠充分利用所處結構提供的各種資源進行建構,這可能是她能夠成功應對心理壓力的原因之一。
3.個體所處結構與壓力類型
在訪談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個體被整合度與建構能力不同,其主要面臨的結構性心理壓力類型存在差異,我們結合問卷數(shù)據(jù)與訪談結果,將其歸納為四種結構與壓力類型。
(1)支配型
支配型個體的被整合度相對較高,建構能力也較強,心理壓力程度適中。支配型個體處于結構中優(yōu)勢地位,受制于結構的同時能夠有效利用結構性因素疏解自身壓力。
(2)服從型
服從型個體的被整合度相對較高,但建構能力較弱,心理壓力程度也較高。服從型個體處在結構中的劣勢地位,受制于結構的同時無法有效利用結構性因素,又容易被“灌輸焦慮”,導致較大的壓力。
(3)獨立型
獨立型個體的被整合度相對較低,建構能力較強,心理壓力適中。獨立型個體處在結構中的邊緣位置,脫離了來自結構的被動影響,但能夠主動地利用結構性因素,有效地彌補被整合不足的弊端。
(4)游離型
游離型個體的被整合度與建構能力都較低,心理壓力較高。游離型個體處在結構中的邊緣位置,脫離結構的支持,但也無法主動利用結構性因素,可能造成性格上的內向或是孤僻傾向。
(二)應對策略
縱觀研究,結構性心理壓力的最佳應對策略即為提升自身建構能力:即使一些先天性的因素難以改變,但能夠在后天能力培養(yǎng)上下一番功夫。正如3號所談的壓力應對方法:保持樂觀、多交朋友、解決問題。
7號個案在訪談中也提出了另一種策略。他對于現(xiàn)實的看法似乎更為透徹,因而選擇追尋本心,以“活在當下”、“快樂”為第一要義,不在意所謂外在于個體的社會結構。在本次研究中,我們很難評判其觀念是否過于消極,但當大學生個體面臨當前難以解決之壓力時,“退一步海闊天空”不失為一種壓力自適的明智策略。
四、結語
處在一定社會結構中的個體,其所面臨來自結構的心理壓力幾乎是不可避免的。涉世未深的大學生,處于從家庭到學校,再逐步進入社會的關鍵階段,往往承受著來自復雜、變化著的社會結構所施加的壓力而不自知,或是自知而無力改變。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開展或許需要新的思路:在解決學生個體性心理問題的同時,注重探索導致心理問題的結構性成因,通過提供必要的社會支持、激發(fā)其自主建構的意識,實現(xiàn)心理問題的預防與自適。
基金: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20年省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S202010520001)
參考文獻:
[1].李劍華,范定九.主編.社會學簡明辭典.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第257-258頁.
[2]莊源源,徐寅.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社會學闡釋[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34(05):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