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昉
(山西省忻州市社會福利精神康寧醫(yī)院,山西 忻州 034000)
當精神分裂癥患者處于康復期時,此時患者的精神異常癥狀已經通過藥物及精神治療基本上得到良好控制,通常伴隨的妄想、幻覺等癥狀也已經基本消失,遺留下的只有一定的自我認知障礙,還是需要繼續(xù)予以治療,幫助患者穩(wěn)定病情、維持情緒的平穩(wěn),以此來促進患者精神的康復,使其能盡早回歸社會、迎接美好的生活[1]。在精神分裂癥康復期,不可忽視患者此時存在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會對其造成的影響,若這些不良情緒程度較重,甚至會因此再次誘發(fā)患者疾病,成為阻礙患者病情康復的嚴重阻礙[2]。因此,針對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患者的心理護理干預不容忽視,通過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幫助其減小誘發(fā)疾病的風險,改善預后、提高治愈率,促進其疾病康復、回歸社會。本文就對此進行如下研究。
1.1 一般資料。選擇100例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患者作為觀察研究對象,研究時間段自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符合研究條件:①患者自知力完全恢復或部分恢復;②精神癥狀基本得到緩解,病情穩(wěn)定;③用藥治療反應良好,并無明顯不良反應癥狀;④病情穩(wěn)定時間超過半個月;⑤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條件:①無自知力患者;②有嚴重臟器疾病伴隨的患者;③存在藥物不良反應者。將100例患者按照前瞻性隨機分組原則劃分兩組:對照組中患者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齡26~61歲、平均(43.5±4.2)歲,患病時間3個月至19年、平均(9.8±1.2)年;干預組中患者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齡25~64歲、平均(44.2±4.5)歲,患病時間6個月至20年、平均(10.1±1.3)年。組間患者基礎資料數據差異比較并不大,符合可比較原則(P>0.05)。
1.2 干預方法。在研究期間予以對照組中患者常規(guī)護理干預,具體有藥物使用的宣教和指導、飲食營養(yǎng)方面的指導、日常生活上的護理等。對干預組患者除了采取與對照組相同的護理措施,另外再予以心理護理干預:
1.2.1 心理宣教:進一步向患者宣教精神分裂癥疾病的有關知識,包括疾病的誘發(fā)原因、典型的臨床癥狀表現、治療方法和治療預后等,使患者更為深入且正確的了解疾病,使其從心理上樹立對疾病的一個正確認知,以此來緩解心理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對于治療樹立起信心;除此之外,對于社會道德、法律法規(guī)等方面的知識同樣也可以宣教給患者,有利于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三觀,心理變得更為強大,能夠正確且積極的面對疾病,面對困難與挫折,盡量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
1.2.2 糾正錯誤的心理認知:對于患者的內心傾訴,應親切、耐心的傾聽,并予以熱情的鼓勵,使患者盡可能無保留的說出自己的內心訴求;糾正患者在傾訴當中發(fā)現其錯誤、消極的認知;引導其通過正確的認識來改變心理狀態(tài),使其能夠逐漸摒棄錯誤想法,使性格得以扭轉;可以鼓勵患者積極的參加體育活動,一方面既有利于身體的強健、另一方面也能使不良心理情緒得到疏解,保持身心的健康。
1.2.3 心理輔導:在通過交流、溝通把握了患者性格上的缺陷后,制定適合患者的心理輔導方案來逐漸指引其改變看待事物的消極心態(tài);心理輔導方案應盡量多樣化,如通過語言治療效果不佳,則可以改變采取其它的方法;比如幫助患者回歸社會對其進行的輔導,可以向患者示范在和他人交流時具體可以采取的行為模式,怎樣有禮貌的溝通、言談舉止應該是怎樣的等等。為患者盡快回歸社會提供更多的支持。
1.2.4 來自家庭、社會的支持:除了對患者的心理干預,還應該對患者身邊的親人、朋友、同事等進行心理干預,首先是向他們做好科普宣傳的工作,糾正他們對于精神疾病的錯誤認識,并能夠設身處地的了解患者;其次是通過對患者病情的理解,予以其全身心的關懷與支持,懂得尊重患者;再次是通過家庭、社會的力量,督促患者的康復,通過規(guī)范遵醫(yī)用藥、參加力所能及的工作等,充實并改善患者的生活,保持身心的愉悅;最后是為患者及早回歸社會、減小疾病復發(fā)予以其充分的支持和肯定,以家庭、社會的力量強大患者內心。
1.2.5 個體化干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心理護理也要針對不同患者的不同性格、習慣等采取合適的干預方案,做到基本的尊重患者、理解其病態(tài)行為;以平等的態(tài)度來應對患者的異常行為,盡量滿足其提出的合理需求;以真誠、親切的態(tài)度與患者保持交流,使患者感受到真情實感。
1.3 護理效果。分別在研究開始時及研究結束時兩個時間段評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情況,通過采用SDSS[3](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本量表信度良好,評價項目有:社交能力、職業(yè)能力、家庭能力和社會能力等10個項目,各項評分0~2分,總分0~20分,SDSS量表評分與患者社會功能高低呈反比,即評分越高、代表社會功能越差)、ADL[4](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本量表信度良好,評價項目包括軀體生活自理與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兩個方面總計14項,總分1~64分,分值越高代表日常生活能力越差)進行評分評價。
1.4 數據的統計。使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對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數據進行組內、組間的差異性比較,數據表達為均數±標準差的形式,采用t檢驗,P<0.05的結果代表了差異性有意義。
兩組干預之前SDSS評分、ADL評分均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干預組SDSS評分、ADL評分均較對照組更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變化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變化比較()
分組 干預前 干預后SDSS評分 ADL評分 SDSS評分 ADL評分對照組 12.3±1.4 22.6±2.3 6.2±0.5 16.5±1.1干預組 12.7±1.5 23.1±2.4 4.3±0.3 10.4±0.9 t 1.378 1.064 23.041 30.349 P >0.05 >0.05 <0.05 <0.05
精神分裂癥是常見的一種精神類疾病,存在致殘率高、復發(fā)率高的特點,疾病的發(fā)生無疑會給患者帶來嚴重困擾,給家庭、社會造成沉重負擔。通過規(guī)范的藥物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疾病癥狀,但出于疾病康復期這一關鍵階段時,患者仍然可能會由于各種復雜心理因素的出現和伴隨而刺激病情、引起疾病復發(fā)[5]。
因此,通過有效的護理干預來改善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患者的身、心狀態(tài),幫助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對于預防其疾病復發(fā)、順利回歸社會均具有重要意義。心理護理干預旨在通過基于心理學理論的指導,與患者建立起良好、和諧的關系,為患者進行各方面的心理干預來調整其認知及情緒狀態(tài),目的是改善患者錯誤的心理認知、負面的心理情緒,解除其心理困擾,鍛煉患者的心理適應性,繼而促進其康復[6-7]。
本文在研究中,對患者除了采取常規(guī)護理措施外,另加強了心理護理干預,通過得到的數據結果可知,兩組干預之前SDSS評分、ADL評分均無明顯差異,干預后干預組SDSS評分、ADL評分均較對照組更低。可見,通過對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患者采取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強調予以其心理上個體性、連續(xù)性、整體性的干預,有利于幫助其解決心理問題,并通過心理的改善來支配行為,使患者敢于承擔、面對,扭轉對疾病的錯誤認知、對生活的消極面對,樹立起面對生活、疾病的勇氣,繼而提高自身日常生活能力,為順利回歸社會奠定良好基礎[8]。
綜上所述,對于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患者采取心理護理干預有助于幫助其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對鞏固治療療效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