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巖壁上的野菰,像插在苔蘚上的煙斗,既有單叢,也有三五棵成束的,無一例外都是直挺挺地立著,莖呈黃色,花色卻由紅變淡了,淡到雅致。在野菰的周圍,瓜蔞分枝攀援,看去枝蔓像須,有一層細白的絨毛,開著白凈的花朵。石葦、地錦草、紫花地丁、一包針,還有雞眼草,綠盈盈地依著山腳生長。唯獨,菟絲子藤莖偏黃,無葉,卻長得張狂,好比鐵絲一樣緊緊地網(wǎng)在灌木叢上。
噗,噗噗噗,從灌木叢中飛出的應(yīng)是黃臀鵯與鵲鴝,一陣接一陣。鵲鴝黑翅翹尾,身材比黃臀鵯小巧,叫聲卻一樣動聽。樹鷚呢,長相與麻雀有幾分相似,它搖擺著尾巴,機警地看著周圍,仍站在樹技上啾啾地叫喚著。
沒承想,這寧靜的山野昨天傍晚卻來了一班訪客,山塢的稻田像飛碟停泊過似的,一塊一片地倒伏——無論是小塊的,還是大片的,看得出都是野豬聚群造訪過的結(jié)果。正在茶園進行秋挖的老欣一手杵著鋤頭,一手叉著腰,無奈地說,沒辦法,一到秋季野豬就泛濫,到處拱得一塌糊涂,有的山塢田只能撂荒了。你看到的還算好的,野豬只是把稻子糟蹋了。龍池汰村的野豬更猖狂,都跑到村民家豬圈里去睡覺了。
處于贛浙皖邊界的婺源山村,野豬擾民危害莊稼是常有的事,而野豬跑到村民家豬圈里睡覺,我倒是頭一次聽說。
嗡的一聲,一只馬蜂突然從頭頂飛過,出于本能反應(yīng),我立即縮起了脖子,不敢大聲出氣。誰知,老欣根本不當(dāng)一回事,他掏出打火機點上一支香煙,叼在嘴上,指了指茶園旁裸露的電線說,前幾年有人也偷偷摸摸裝過電貓,結(jié)果野豬沒打著,還差點出了人命。
難怪,我在嵐培路邊看到了雜亂的趾蹄印,以及野豬揩癢蹭過的松樹——那松樹離地一米左右的樹干,幾乎半邊樹皮都蹭沒了,只露出白乎乎的樹身,粗糲的樹皮、松果散落一地。好在,松樹長得粗壯,不然早就讓野豬蹭倒了。
我想,山野的草木是有記憶的,或許因為暮色太濃,它們沒能看清一群野豬獠牙的兇猛樣子,卻記住了野豬哄哄哄摧枯拉朽的氣息。
二
古道,山村前世的臍帶。
躺在古道上的青石板,傾斜,深陷,破裂,即便有完整成塊的,邊緣也都有石葦與苔蘚覆蓋著。樹癭、庵堂基、路亭,還有古道上碎裂的青石板,都比時光沉重得多。地念、車前草、白茅、芒萁、土南星、金櫻子、黃梔子、雙鉤藤,在嶺邊隨處可見。當(dāng)然,也有隆起的墳頭。此時,高聳的香樟與楓香樹葉間漏下的光影,顯得更為迷離。遠方,那陡峭的山峰,即是龍牙尖。
楊梅山、化嶺、由義嶺,繞著龍牙尖可以行走一個回環(huán)。不承想,在遙遠的年月,這是婺源西坑、秋口,以及德興占才、開化蘇莊等地部分村民通往婺源蚺城的主要通道。當(dāng)然,也可以通往城西的寅川埠驛站。最早修建化嶺、由義嶺的時候,可以追溯到清代初期。走過的商旅、學(xué)子、挑夫、仕宦,不計其數(shù)。我雖然沒有找到古道捐資與募化的“芳名碑”,也沒有在地方志與譜牒中找到相關(guān)的記載,卻在老輩人的講述里得知倡導(dǎo)修路筑嶺的是清代一位茶商。雖然沒有直接的史料可考,但我還是在故紙堆里找到了清代蚺城兩位樂善好施的茶商:“胡正鴻,業(yè)茶滬城,嘗于滬創(chuàng)立‘敦梓堂,又設(shè)粥廠,恤流亡及助理瘞局收暴骨;董則葵,業(yè)茶廣東,鄉(xiāng)里紛爭,必竭力排解,善舉必捐助?!毕氡?,化嶺、由義嶺的修筑,應(yīng)與他倆有直接或間接的關(guān)系吧。
實際上,我的追尋只是個人的一種意愿,或者觸動。那位捐資倡導(dǎo)筑路的茶商,壓根兒沒有想過要留下“芳名”,不然,古道周邊的楊溪、學(xué)堂屋、上坦、曹家坦,甚至蚺城的后人怎么會不知道他的名字呢?
我相信,石碑會風(fēng)化,而人的善行不會。
三
老欣的祖上是從江灣中平遷到楊家林的,他父親一輩子在龍牙尖的山塢里刀耕火種,也燒過木炭。一位走遍村前山嶺嵐培的人,就在家門口摔了一跤,癱了。他曾經(jīng)是在山里冒煙的人,三年前也化作了灰燼。老欣呢,父親一去世,就一下子蒼老了許多。他日子過得省儉,穿在身上的衣服都是褪色的。篤,篤篤,斧頭落在圓乎乎的松樹上,并不爽快,似乎帶著陷落的聲響,那是他揮斧劈柴力不從心的體現(xiàn)。畢竟,是年過六旬的人了。
松樹是遭松線蟲侵襲后,枯死的。前兩年,松線蟲來勢洶洶,山上成片的松樹都沒有逃過劫難。據(jù)說,松線蟲是寄生在天牛身上傳播的,危害程度可想而知。老欣在手上吐了一口唾沫,他并沒有揮斧,而是指了指堆在門口的一堆松樹說,遭到蟲害枯死的松樹不能做板材,只能當(dāng)柴燒了。
老欣膝下有三兒一女,兒子在溫州打工,女兒嫁到了外鄉(xiāng),都不在身邊,他與老伴守著幾畝田地倒也清靜。老欣寫得一手小楷,我在他家堂前看過他抄錄的“婺邑文和堂”《農(nóng)業(yè)雜字》:“人生百藝,無如務(wù)耕。神農(nóng)后稷,稼穡始興。一犁春雨,民望秋成。數(shù)聲布谷,南畝躬耕……”可謂是骨力遒勁,筋力豐厚。記得我第一次遇見老欣,還是去年春天,他和妻子一起把菜園里采摘的辣椒、茄子、青菜,滿滿一籃,賣給由義嶺底的汪村坦農(nóng)家樂。
當(dāng)時,我也沒顧得上老欣是否有時間,就冒昧地讓他幫忙帶我去陂下村了。我看重十幾戶人家的陂下村,是它千年的厚重。想想,陂下村早在宋代就開始建村了,村里的程龍宋咸淳元年(1265)進士及第,他的《尚書毛詩二傳釋疑》《禮記春秋辯證》等著作還錄入《四庫全書》。往往,事與愿違,我不僅在陂下,即便訪遍了寺前、程獅橋、湖村、東山,也沒能找到與程龍有關(guān)的古跡。
如果時光有回放鍵,陂下村應(yīng)有進士第或進士坊,只不過是我的訪問遲到了吧。村里有耄耋,甚至挨邊期頤的老人,他們一個個卻對村莊的先祖語焉不詳。
有時,時光成了訪古的一種障礙,抑或一種欺騙,就像村口那古老的石拱橋橋面,已經(jīng)被水泥完全覆蓋了。想來,文字是相通的,那程龍的生平介紹,僅僅只是載記于《婺源縣志》之中簡潔得像詞條一樣的文字嗎?
后來,我在《新元史》與他相遇了:“程龍,字舜俞,婺源人。宋永嘉縣尹。入元不仕。著《尚書毛詩二傳釋疑》《禮記春秋辯證》及《弄環(huán)余說》《補程子三說》《易圖》,并刊行當(dāng)世?!?/p>
四
車田、茶坑溪、符竹、溪源、水車埠、曹家坦、楊溪,都是沿瀲溪依山傍水的村莊,而瀲溪水發(fā)源于浙江開化與江西婺源交界的石耳山,我春天時自東向西,從江灣的大瀲、鐘呂、秋口的嶺溪,沿瀲溪水而下做過田野調(diào)查。一路上,稱得上是波光瀲滟,溪水潺潺,村落水口古樹遮蔽,九曲十八彎,儼然一方秘境。
在婺源,雨是古老的農(nóng)具
鐫刻在巖壁上濕漉漉的農(nóng)家樂
沿山體下滑
燒炭人的煙
自乳白色的山腰冉冉上升
一枚枚種籽筆直射向
村頭上千年的古樟
村落從牛鼻里穿過
偶爾有一頭未滿周歲的小牛,撒著歡
滑倒在田間青石上
泥濘縱橫
溪流潺潺
空無一人的旅行車窗,凝視
長滿了鐵銹的孤獨的田野
與老欣一起坐在古道石階上歇腳,我滑動手機重溫龐培兄的《在婺源》,是對走過村莊的比照。他寫《在婺源》的時候,應(yīng)是在千禧年前后的一個春日。記得他在之后的《半山亭》中說,你用一把口琴吹出那個詞:夏天。
山風(fēng)吹拂,盈耳的是樹葉與樹葉交織摩擦的聲音,唰唰,嘩嘩,仿佛在不同的音階上有無數(shù)枝葉在搖曳起舞。然后,慢慢地靜了下來,靜得能聽見山風(fēng)遠去的聲音。鳥的鳴叫四起,像一場盛大演出謝幕觀眾發(fā)出的唿哨。
一只七星瓢蟲停在葉子上,是一種點綴,而十幾只一起停在葉面上,密密麻麻,成蜂擁之勢,會給我?guī)硪曈X上的密集恐懼,甚至皮膚上會起雞皮疙瘩。然而,我不知道昆蟲是否像人一樣需要各種聚會,但看它們安閑靈動的樣子,應(yīng)是愉悅的。
神秘,陌生,是昆蟲為我打開的另一個世界。
老欣則不以為然,笑了笑說,七星瓢蟲聚在一起是為了爭食呢。好在,七星瓢蟲不像毛辣蟲、老虎蜂,對人沒有傷害。不然,你我坐在這里都坐不住。
五
回到楊家林,晚霞映著溪面,紅彤彤的,仿佛無數(shù)綢帶在飄。幾位孩童光著屁股,在河里網(wǎng)魚摸蝦,他們銀鈴般的笑聲,與河水一樣清亮。
老欣的妻子偏瘦,話不多,見人一臉微笑。她擇菜,洗菜,炒菜,忙得不亦樂乎。不一會兒,她就變戲法似的在堂前八仙桌上擺了一桌菜:臘肉焋干山蕨、南瓜蒸豆角、火烘干魚、虎皮辣椒、素炒白菜、絲瓜煮粿湯,還有小碟的辣椒腌藠頭。俗話說,菜滾三分鮮。何況,南瓜、絲瓜、豆角、辣椒、白菜都是菜園里現(xiàn)摘的。進進出出,小孫女像跟屁蟲似的粘著奶奶,她扎兩條麻花辮,講話稚聲稚氣的,調(diào)皮、可愛。必須承認(rèn),倘若沒有小孫女帶在身邊,老兩口的生活肯定會失落不少。
晚飯,老欣歡喜喝一杯,他起了聊興,不僅與我談了捐資建深凹亭的汪根和,捐資修葺永濟古橋的鄉(xiāng)親,還有他早年從事代課老師的經(jīng)歷。村莊好多的過往,一一在老欣的講述中復(fù)原。譬如祠堂的倒塌,水碓的拆除,公路的改道,還有某某老人的壽材準(zhǔn)備了多年,最后還是火化了。他坦言,村里大多數(shù)人出外打工的打工,搬到縣城的搬到縣城,他們一是為了生計,更多的是為了小孩上學(xué)讀書。真正住在村里的也只有三分之一左右。他與老伴帶著小孫女守在村里,種茶種田,圖的就是為子女留一個家,讓他們過年過節(jié)有個盼頭。
想必,那走出村莊三分之二的人群,就像從村莊飛向城市的候鳥,他們只不過是混雜在更多更大的務(wù)工人流之中罷了。
歷史的過往,總是讓人側(cè)目??梢姡瑥幕瘞X到由義嶺的倡導(dǎo)捐資修建,再到山凹亭的捐建,以及永濟古橋的捐資修葺,人們熱心公益的善舉依然在山村世代相承。
我沿西(坑)婺(源)線回蟄居的蚺城已是夜深了,沿途的村莊仿佛都進入了睡眠,只有天空的一輪明月還醒著。車子緩慢,還是能夠感覺到月亮在山野村莊流瀉的輝光。“婺源像夜晚一樣,飽含著生活的秘密。夜是黯啞的,它從不囂張,然而它卻是許多事物的開始。夜,是我認(rèn)識婺源的開始。我們在白天里觀察婺源,瘋跑,迷失,流連忘返。你的快門頻繁閃動,我則享受著漫長的發(fā)呆。但在夜晚,我們進入了婺源的內(nèi)部,可以變換觀察婺源的方式,比如:傾聽、呼吸、夢幻、想象。夜晚呈現(xiàn)了比白天更多的東西……”婺源,是我的家鄉(xiāng),相對于遠在京城的祝勇兄卻是異鄉(xiāng)了。一旦,進入他的《婺源筆記》,我們的感覺是相通的。
想起來,祝勇在婺源鄉(xiāng)村訪問已是十幾年前的秋天了。那個夜晚,也有同樣皎潔的月光,只不過村莊的老房子太古舊了。古舊,是夜之外的吸光體,而月亮是村莊的容器,有多少村人,就會有多少凝望。
到了東嶺塢,我選擇了步行。在這樣的夜里,我能夠感覺得到,有月亮在天空醒著,有蟋蟀在鳴叫,就有了村莊秋夜的沉寂、消隱,還有安寧。
【責(zé)任編輯】鄒 軍
洪忠佩,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魯迅文學(xué)院第三十三屆高研班學(xué)員,江西滕王閣文學(xué)院特聘作家。發(fā)表散文、小說三百多萬字。作品散見《青年文學(xué)》《北京文學(xué)》《作品》《散文》《散文海外版》等多家期刊,先后入選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百花文藝出版社等多種選本。出版散文集《影像·記憶》《婺源的橋》《松風(fēng)煮茗》及長篇小說《見素抱樸》等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