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池
5月22日,又一個周末,中午時分,窗外還在下著雨,正與家人一起聊天的時候,手機上突然跳出一條新聞:13時07分,“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xié)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聽聞噩耗,甚為悲痛和震驚,我與家人都不敢相信。
消息傳開后,舉國悲痛,媒體、群聊、朋友圈到處都是對袁老的悼念之情。在長沙,人們自發(fā)地守候在醫(yī)院門口,目送載著袁隆平院士遺體的靈車緩緩離去,含淚悲喊“袁爺爺,一路走好”;在袁隆平院士任職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在長沙明陽山殯儀館,數(shù)萬名本地及外地趕來的群眾排著長隊默默地獻上鮮花,一時間長沙菊花斷貨。連日陰雨的長沙更顯陰沉,國士仙逝,巨星隕落,天地同悲,日月同泣。
此時的我也沉浸在悲痛中,默默回憶起袁老與省委機關刊交往的點點滴滴。在我的記憶中,袁老與《新湘評論》的交往不算太多,但也不算少。他雖然科研很忙,“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但對我們《新湘評論》是有求必應,他時不時提筆為我們寫文章、改文章,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2006年以來,他為《新湘評論》撰寫文章10多篇,3次抽出時間在辦公室接待《新湘評論》的同志,每次都相談甚歡,超過起初約定的時間。在我的印象中,袁老就是一位憨厚樸實、認真嚴謹、執(zhí)著追夢的幸福老人。
記得2013年1月17日下午4點多,我同社領導一行6人應約又一次踏進了袁老的辦公室,這天雖然陽光明媚,但天氣還是很冷,袁老只穿了一件加厚的紅格子棉布襯衫,一條深色休閑褲,舉手投足一點都不像80歲的老人。他滿臉笑容將我們一一迎進小會議室,接著順手從茶幾上拿起一包香煙。
我們這次來帶著清樣請袁老審定他的一篇文章,就是在這篇文章里他提到自己戒煙了。未必又復吸了?正當我們心存疑惑時,袁老樂呵呵笑著,打開煙盒,抽出一支煙告訴大家:我已經正式戒煙64天了。這個是給客人抽的。他拿著煙,朝每個人都問了一遍抽不抽。而后才坐下來,聚精會神地審看我們帶來的稿件清樣。
我們驚訝發(fā)覺他看稿時竟不要戴老花鏡。少頃,聽他說,錯了一個字,這是“身價”,不是“身家”,拿起筆改正了;一會又聽他自言自語,我夢見的是谷粒像花生米那樣大,不是花生那樣大,哪有那么大,這個“米”字丟不得,邊說邊拿起筆在“花生”后工工整整加了一個“米”字;“這個字也不確切”,一直低頭看稿的袁老抬起頭,說他夢見的是自己躺在稻穗下乘涼,躺在“水稻”下面不準確。
接著袁老又一次給我們講起了他的兩個夢。他說,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夢見雜交水稻的莖稈長得像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帚一樣長,稻谷像一串串葡萄那么飽滿,籽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大家一起在稻田里散步,在稻穗下面乘涼。那個夢真是太美了。夢見禾下乘涼,就是我最幸福的時候。這個夢我做過兩次呢。還有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通過袁老的介紹,我們了解到,為了追夢,袁老在科研攻關的同時,積極推廣雜交水稻技術。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一直堅持開辦國際培訓班,為80多個發(fā)展中國家培訓了14000多名雜交水稻技術人才。不管多忙,袁老幾乎每次都出席開班儀式,用英文為學員授課。他還受邀擔任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幫助其他國家發(fā)展雜交水稻。
講完這兩個夢,袁老圍繞我們帶去的《幸福是什么》這篇文稿清樣,談起了他對幸福的理解。他說什么樣的人生才是幸福的呢?經常有記者“索要”這道題的答案。在別人眼里,提到幸福,總覺得兩個指標很重要,一個是利,一個是名。但在他的幸福觀里,既沒有對“利”的計較,也沒有對“名”的追求。他說,金錢只能讓人獲得物質上的享受,他不追求這個。至于榮譽,他認為不是炫耀的資本,更不意味著“到此為止”,那只是一種鼓勵,鼓勵你向更高的目標攀登。不為名,不為利。那么,他的幸福又是什么呢?他覺得幸福首先在于身體健康。“英雄只怕病來磨”,如果沒有好的身體,無論你擁有再多的成就或財富,幸福感都會下降。健康的身體是成功的第一要素,也是最基本的要素。身體不健康,就會心有余而力不足,無論你搞什么研究、做什么工作都支撐不下來。他常笑稱自己是“80歲的年齡,50歲的身體,30歲的心態(tài)”?!?0歲的身體”,這得益于“愛玩”。他愛游泳,曾經連續(xù)3年都是湖南省農科院的游泳冠軍,短距離50米,年輕人都游不贏他;他愛打氣排球,下班后,他常常張羅大家一起打氣排球,他和老伴搭檔,他是主攻手。除了熱衷于打氣排球外,拉小提琴、跳踢踏舞、下象棋,也都是他的強項。他覺得更大的幸福在于心態(tài)要好。人在工作時要能吃苦,但在生活中,弦不能一直繃得太緊。他說自己的“30歲的心態(tài)”,或許是大自然對他這個與農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人最大的饋贈。
袁老對黨刊的工作一直非常關心。記得2006年的時候,為了以全新的視角去描繪新農村,我們刊物開辟了“山鄉(xiāng)紀事”“名村名鎮(zhèn)”兩個欄目,并搞了一個征文,每期介紹一兩個有起色有特點、在新農村建設中走在前面的典型,發(fā)了幾期之后,在讀者中產生很大反響,于是我們把征稿范圍擴大,并將征稿匯集成一本書,請袁老題寫了書名“田野大地的希望”,交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題好書名后他還為我們題寫了“黨的喉舌,讀者的知音”,鼓勵我們努力辦好黨刊。據(jù)當時的社領導回憶,那次袁老題寫“黨的喉舌,讀者知音”的時候有一個重要細節(jié)值得我們學習,他一筆一畫寫著,當寫到“讀者”的“讀”字時,他停下筆思索,旁邊的人提醒是言字旁加“賣”,他將信將疑,因為老人是讀老書的,不習慣簡化字,硬要查字典看簡化了的這個字到底是怎么個寫法;寫到“知音”兩字時,他又停筆翻字典。旁邊有人說是知道的“知”。他說“知音”我知道,還是堅持翻開字典查證。這次看完文章清樣后,又欣然為我們題詞:辦出湖南特色,辦出國家水平。他說,我就喜歡這條,要有湖南特色,要有國家水平。我們說,您是我們的榜樣,是世界水平。大家囅然一笑。
從田野重重稻浪走來的袁隆平院士,是一座精神富礦,一個每一面都閃閃發(fā)光的多棱體,一代科學大師和巨匠。他將科學精神與人文關懷、專業(yè)素養(yǎng)與道德操守、家國情懷與天下情懷完美地結合起來了,追求著他的夢想,贏得了社會的普遍尊重。我們《新湘評論》聚焦宣傳袁隆平院士的高貴品質,十多年來刊發(fā)了20多篇宣傳他的文章。
斯人已去,精神如炬、功勛永存,袁隆平院士這位科學巨匠的名字注定將銘刻在人民群眾的心里,這位追夢的幸福老人的故事也永遠為《新湘評論》的編輯和讀者廣泛傳頌,他那信念堅定、矢志不渝,勇于創(chuàng)新、樸實無華的精神定將一代一代傳下去。
(作者系《新湘評論》雜志社編委、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