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森
寫作這篇文章時,我正坐在北大圖書館四層的“大釗閱覽室”,這是以李大釗之名建立的面積約1000平方米的革命文獻專藏閱覽室。我一邊寫,一邊看著電腦屏幕上播放的北京衛(wèi)視的紀錄片《播“火”——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以下簡稱《播火》)。我是這部紀錄片的講述人之一,兩個月前在《檔案》劇組參與錄制的過程還歷歷在目。
今年3月份,北京衛(wèi)視制作團隊來到了北大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學院討論合作拍攝“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的紀錄片,并提出想邀請幾位北大馬院的在讀學生作為講述人。討論中,學院一位老師提議:“不如這部紀錄片就叫《播火》吧,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們在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中,把思想的火種播撒在中國大地上?!?/p>
經(jīng)學院老師們的推薦,我很幸運地通過試鏡篩選,成為了《播火》的講述人之一,作為當代青年與百年前的馬克思主義者們對話。
無疑最早的“播火者”是李大釗,他將思想的火種傳遞到北大的學生中。1920年3月,時任北大圖書館主任的李大釗指導北大學生成立了馬克斯學說(后改名為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這是中國最早開始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團體。經(jīng)時任校長蔡元培同意,北大第二院西齋的兩間房子成為研究會的活動場所,一間是辦公室,一間是專門收藏共產(chǎn)主義書籍的藏書室。按“共產(chǎn)主義”一詞的德文音譯,李大釗等人將這間藏書室命名為“亢慕義齋”。1936年毛澤東在同斯諾談話的時候曾提到過,“1920年前后在北京時有三本書特別深刻地銘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這三本書就是亢慕義齋所收藏的《共產(chǎn)黨宣言》《階級斗爭》和《社會主義史》。
《播火》最開始的兩幕是在“亢慕義齋”舊址內(nèi)拍攝的,我坐在“亢慕義齋”里的木桌旁,講述著百年前這里發(fā)生的故事,仿佛看到了李大釗先生帶領(lǐng)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學生在此活動的一幕幕。
研究會的年輕學子經(jīng)過在“亢慕義齋”的研讀,逐漸認識到:“勞動人民是社會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群眾中蘊含著無窮的力量?!彼麄冮_始不局限于書齋學習,而是主動到“民間去”,人力車夫、長辛店產(chǎn)業(yè)工人以及其他貧苦百姓集中的生活區(qū)。
一批胸懷家國天下,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新青年”覺醒了。
今天的博雅塔下、未名湖畔,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同學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了讀書會、宣講團等一系列學生組織,以百年前在亢慕義齋翻譯研究馬克思著作的青年為榜樣,研讀經(jīng)典,交流討論。
百年前,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成員“到民間去”,走入工人群眾中宣傳馬克思主義,今天的講師團的成員進入工廠、企業(yè)、學校進行宣講。
我本科就讀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行政管理專業(yè),這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其最大的特點在于實踐性強。從大一開始,我便在學業(yè)之余廣泛參加各種社會實習和社會實踐。
大學本就是一個從青澀到成熟的混搭期,這期間當然會遇到很多的疑惑和不解,但思想的火花又往往是從遇到困難開始的。2018年暑假我申請了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項目,組建了5人的團隊開始了第一次學術(shù)研究。這次項目的對象是“共享單車”,我們深入蘇州和無錫的街頭巷尾,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資料,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傳統(tǒng)的公共管理理論在共享單車這個問題上紛紛失靈,我們的實踐無法用西方公共治理的理論進行解釋。我們嘗試了多源流模型、漸進主義和理性主義、新公共管理理論、SWOT分析等,卻感覺很無力,一時間陷入無理論框架的尷尬境地。
大學里最幸運的事是能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2018年冬天,好朋友小云同學邀請我一起參加馬克思主義學院的一個學術(shù)征文比賽。她的素材是一次農(nóng)村精準扶貧調(diào)研幫扶的實踐,同樣也是中國特色,我欣然答應(yīng)了。為這個實踐素材建構(gòu)理論框架便成為了我的工作,在尋找理論支撐的過程中,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對于中國實際問題的解決居然有如此的適配性。貧困是制約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的重大問題,歷史上,政治和經(jīng)濟學家們不斷地進行過探索,形成了各種的理論,提出了不同的方案,但依舊沒有找到實現(xiàn)大規(guī)模減貧的好辦法?!熬珳史鲐殹笔切聲r代黨和國家扶貧工作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新貢獻,是打贏脫貧攻堅的制勝法寶。因村因戶因人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我國的扶貧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現(xiàn)行標準下9899萬農(nóng)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后來讀到李大釗先生的一段話:“中國人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只是因為它能完美地解決我們的問題,而不是趕時髦?!睆奈医?jīng)歷過的這些事看,這話真是太對了。
100多年前,馬克思主義的火種播撒在中國的大地上,歲月變遷,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先輩們“求真務(wù)實”的精神薪火相傳,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學子。作為一名年輕的共產(chǎn)黨員,我將小我融入大我,深入祖國的基層大地,力爭做到腳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
責任編輯:周瑩瑩
“偉大開篇——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北京組織專題展”在北大二院舊址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