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枯樹意象在唐詩中較為常見。唐詩枯樹意象在先唐詩賦的文化基礎(chǔ)上演繹出四種具有抒情性和邏輯性的詩學線索,即抒情路向:時間之嘆、遠行之苦、政治寓意、佛道意味。時間之嘆和遠行之苦是基于唐詩枯樹意象的時空屬性所抒寫的情感類型;政治寓意則以儒家精神為情感根柢,佛道意味熔鑄佛理道教。唐詩枯樹意象的情感抒寫在初、盛、中、晚唐各有其時代特質(zhì),得以映照唐代詩風與文化思潮的流變。
關(guān)鍵詞:枯樹意象 唐詩 抒情路向
“枯樹”在意象詩學中是一個相對寬泛的概念,一般指枝干衰朽、生意枯竭的樹木,具體包括“枯?!薄翱菟伞薄翱輻睢薄翱葑亍薄翱蓍薄翱萃钡??!吨芤住ご筮^》中已有關(guān)于枯樹的爻辭?!对娊?jīng)》中的枯樹則多作為稱頌王業(yè)的襯物而出現(xiàn)。《楚辭》的枯樹意象書寫如“庇蔭兮枯樹,匍匐兮巖石。蜷跼兮寒局數(shù),獨處兮志不申”(王逸:《九思·憫上》)等基本抒發(fā)了懷才不遇、美志不申的苦悶愁情。至于漢魏至隋的枯樹意象詩,其中絕大多數(shù)受枚乘《七發(fā)》和庾信《枯樹賦》的典故性限制,枯樹意象“作為詩語而類型化并普及開來”因而少有新意,詩家的創(chuàng)作亦如殷仲文所慨嘆的枯樹一般“生意盡矣”。
書寫枯樹意象的詩歌至唐代蔚為大觀?!度圃姟分谐霈F(xiàn)枯樹意象的唐詩至少有194首,較逯欽立所編《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的枯樹意象多出四倍。也就是說,唐詩枯樹意象在先唐詩賦的文化基礎(chǔ)上發(fā)生了諸多拓展、增飾和新變,并可歸結(jié)為四大抒情路向:時間之嘆、遠行之苦、政治寓意、佛道意味。所謂抒情路向,就是由相關(guān)的抒情場景延伸出來的具備邏輯性特征的情感脈絡(luò)。唐詩枯樹意象常與邊塞、送別、覽古、禪修等諸多抒情場景有關(guān),由詩人的運思使其在不同抒情場景中生成的復雜情緒匯合為同源共流的詩學線索。本文的任務(wù)即通過《全唐詩》所見枯樹意象詩及枯樹意象書寫,對其抒情路向作進一步的考察和判定,以描繪唐詩枯樹意象的全貌與真容,同時管窺唐代詩風與文化思潮的流變。
一、時間之嘆
枯樹的自然物候特征由時間規(guī)定,樹木老病死亡或經(jīng)秋落葉之后呈現(xiàn)凋枯形貌,并與“老”、“秋”等時間標記相聯(lián)系。而且枯樹作為一個歷時性概念,它的內(nèi)涵本身包含了樹木曾經(jīng)的繁盛特征以及由榮到枯的時序過程。因而枯樹意象的時間屬性與年老、霜秋以及榮枯對照有關(guān)。
經(jīng)由詩人的構(gòu)思,枯樹意象的時間屬性相應地轉(zhuǎn)變?yōu)闀r間之嘆,在唐詩中抒發(fā)為感時傷身、物是人非、懷古傷今的感慨與喟嘆。如元稹的《褒城驛二首·其二》:“憶昔萬株梨映竹,遇逢黃令醉殘春。梨枯竹盡黃令死,今日再來衰病身?!蔽羧彰艿睦嬷竦浇袢找讶豢荼M,時間的漠然流逝和樹木的榮枯對比造成詩人強烈的傷感與痛苦,這種傷感與痛苦又通過詩人身體的衰病體感得到強化,托以枯樹意象寫出人生滄桑的悲涼。又如司空圖的《力疾山下吳村看杏花十九首(其九)》:“近來桃李半燒枯,歸臥鄉(xiāng)園只老夫。莫算明年人在否,不知花得更開無。”枯樹意象引起詩人對未來的擔憂,以致壓抑了詩人當下生活的興致,使得時間的流動成為一種悲傷、冷漠、無望的事實。這種情感表達風行于中晚唐的枯樹書寫之中,枯樹意象所對應的生命終點或時間末日映射出中晚唐詩人群體對人生理想與時代愿景的失望和悲觀,并結(jié)合身體、疾病意象以暗示個體與時代在物質(zhì)和精神上的雙重淪亡。齊己的《傷秋》就悲切地流露出這種情感:“旦暮馀生在,肌膚十分無。眠寒半榻朽,立月一株枯。夢已隨雙樹,詩猶卻萬夫。名山未歸得,可惜死江湖?!?/p>
不同于中晚唐詩關(guān)注個體死生病苦的內(nèi)容和衰倦病滯的情調(diào),初盛唐詩中的枯樹意象更多具備一種悲壯的、整體的歷史感,其以更加寬廣的“宇宙意識”發(fā)出超越個體生命、具有普遍意義的時間之嘆。初唐詩人盧照鄰的《行路難》通過寫枯樹的今昔對比,以震撼激射的語風感嘆人生貴賤和歷史興亡的無常:“君不見長安城北渭橋邊,枯木橫槎臥古田。昔日含紅復含紫,常時留霧亦留煙。……巢傾枝折鳳歸去,條枯葉落狂風吹。一朝零落無人問,萬古摧殘君詎知?人生貴賤無終始,倏忽須臾難久恃?!边@里的枯樹意象“既是實際的存在——引起詩人感懷的‘興,又隱喻盛衰過程和聚散離合的過程”,這株橫臥于長安城北渭橋邊的枯樹成了人生、歷史和宇宙時間的象征物?!缎新冯y》的情感路線從樹的榮枯延伸到人生的貴賤再到歷史的興亡,縱深地突破了吟哦個人生活的局限轉(zhuǎn)而進入人生有限、世事滄桑的永恒悲慨,將歷史與人生的時間之嘆升華為追索存在本質(zhì)意義的生命情懷,極大地擴充了唐詩枯樹意象的情感境界。到盛唐詩人王昌齡的手中,枯樹意象的情感內(nèi)容又比盧照鄰《行路難》所流露的不可知論更加堅定和振拔,其詩《長歌行》云:“曠野饒悲風,颼颼黃蒿草。系馬倚白楊,誰知我懷抱。所是同袍者,相逢盡衰老。北登漢家陵,南望長安道。下有枯樹根,上有鼯鼠窠。高皇子孫盡,千載無人過。寶玉頻發(fā)掘,精靈其奈何。人生須達命,有酒且長歌?!痹娭锌輼涞母导拍匮由煊谑挆l的陵墓和古道之下,王昌齡卻從年華衰老、歷史遷逝的時間之嘆中轉(zhuǎn)而喊出“人生須達命,有酒且長歌”的盛唐之音。枯樹意象在盛唐氣象的推動下從初唐低回的時間之嘆里催發(fā)出向往生活的振臂高呼,成為知命達觀、放歌縱酒之豪情的“意象之媒”。
二、遠行之苦
枯樹的地理分布常在于黃沙漫天的邊塞、水土惡劣的絕域、焚毀的山林或古舊的寺園,其與寂寥的人跡、惡劣的氣候、艱難的路途等構(gòu)成枯樹意象的抒情空間??輼湟庀蟮目臻g屬性在詩人的體驗與想象中抒發(fā)為遠行之苦。作為抒情路向的遠行之苦具有雙重向度:其一是詩人于遠行終點或途中所切身體驗的艱苦,其二則是詩人對友人贈別遠涉所想象的勞苦。這一詩學脈絡(luò)將體驗與想象相交織、將遠行的目的與過程相并置,使得枯樹意象的情感層次更為豐富。
第一類詩中的枯樹意象較多地樹立在積壓著深重征怨與愁緒的邊塞終點。如陳羽的《從軍行》:“海畔風吹凍泥裂,枯桐葉落枝梢折。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眲娴摹哆吽肌罚骸包S河晚凍雪風急,野火遠燒山木枯。偷號甲兵沖塞色,銜枚戰(zhàn)馬踏寒蕪。”這類詩人在邊塞現(xiàn)地中切實體會到桐樹枯折、山木燒枯的苦寒環(huán)境,其親身實見的枯樹意象標示著邊塞空間范疇內(nèi)生命萎頓、落寞、凋敝的基本狀態(tài)。與枯樹意象相應的是,邊將戍兵的生命意志也處在衰倦、虛乏、痛苦的低谷。且陳羽、劉滄都是中晚唐詩人,當時“衰颯”的詩學氛圍正與渾厚雄壯、磅礴勁拔的盛唐風格形成對比。盛唐邊塞詩中幾無枯樹意象及其相應的頹唐之感,而中晚唐邊塞詩亦無盛唐時高、岑邊塞詩的激越與豪邁。在唐代詩史的意義上,枯樹意象不入盛唐詩而入中晚唐詩實際上反映了界限斬然的詩風之變:盛唐是生機勃發(fā)的時代,“盛唐以其對事功的向往而有廣闊的眼界和博大的氣勢;中唐是退縮和蕭瑟”,而使蕭衰的枯樹意象因此有了可乘之隙??輼湟庀笞鳛閼?zhàn)患頻仍的中晚唐邊塞圖景里不可或缺的元素,實際上正源于詩人關(guān)于遠行終點的自我體驗。此外,枯樹意象所催發(fā)的遠行之苦還生成于詩人遠行途中,如“戍火三籠滯晚程,枯桑系馬上寒城”(吳融:《蕭縣道中》)的羈旅孤寒之苦楚;“川冰生積雪,野火出枯桑。獨往路難盡,窮陰人易傷”(崔曙:《早發(fā)交崖山還太室作》)的艱難跋涉之悲涼,這種痛切的遠行體驗和生命感知令枯樹意象的情感意蘊更加“俱堪淚下”。
第二類詩中的枯樹意象則多出現(xiàn)于送別的想象圖景之中。在意象化思維的轉(zhuǎn)喻下,唐代詩人遠行跋涉至于窮苦之地的實際體驗被想象性地移置為友人遠行即將經(jīng)歷或抵達的蕭索之境,從而使得送友遠行的空間想象也沾染著第一類詩中寫實的愁怨和煎熬。王維《送陸員外》中“陰風悲枯桑,古塞多飛蓬”以蕭條胡地的枯樹意象想象友人的孤寂的遠行之途,同時寓含以友人“更欲邀奇功”的人生志趣為孤寂之路的價值判斷。這種復雜的情感層次在王維詩的結(jié)構(gòu)中全借枯樹“意象之紐”得以和盤托出。白居易《送人貶信州判官》中“溪畔毒沙藏水弩,城頭枯樹下山魈”則以蠻荒南地的枯樹意象想象友人于貶謫途中將遭逢的恐懼與荒涼。唐代南方開發(fā)尚不成熟,瘴癘流行、野獸麇集、風俗迥異,因而身處北方京域的士大夫的詩思中普遍流行著“南方的焦慮”,白居易的南方想象透露出這種文化心態(tài)的端倪,其中雜糅著故鄉(xiāng)家園之思、受貶盡忠之志和遠行流徙之苦,而枯樹意象的空間屬性正表現(xiàn)了唐代南方這個“令人憂傷的地獄”(薛愛華語)。
三、政治寓意
枯樹意象的抒情路向還受到比興詩學傳統(tǒng)的影響,與時空屬性所規(guī)定的物理世界相并置地存在一個巨大的隱喻世界。在唐代政治文化的場域中,詩人通過科舉制度或權(quán)貴官宦勢力接近朝堂權(quán)力中心,絕大部分唐代詩人與政治關(guān)系密切。因而枯樹意象作為隱喻的“源范疇”,其所投射的“目標范疇”通常指向詩人的政治命運或與道德倫理相關(guān)的人格價值方面,使其寄托的隱喻義和比興義具有高度政治化和道德化的特點。
初盛唐詩的枯樹意象書寫較少涉及此類政治寓意的興寄,這在一定意義上說明唐前期社會政治問題較為平易。到安史之亂后,藩鎮(zhèn)割據(jù)、邊患侵擾、財政危機、朋黨政爭等動因促使中唐政治生態(tài)趨于惡化,身在其中的詩人因之產(chǎn)生了對政治生活的牢騷和不滿,并以“枯樹意象”言“政治寓意”的詩性表達傾瀉他們對于時代和自身的感情。
首先以枯樹意象寄寓政治心曲的是杜甫。其《遣興五首(其一)》借孔明、嵇康的古事慨嘆知音難得的仕途之悲,并用枯樹意象比興自身懷才不遇的苦悶遭遇:“又如壟底松,用舍在所尋。大哉霜雪干,歲久為枯林?!比艟梦幢恢舭l(fā)現(xiàn),即使是不畏霜雪的松樹也會淪為死寂的枯樹,如此棄官避俗卻仍不忘入世為政的精神矛盾呈現(xiàn)出詩人沉郁的苦悶。杜甫的《枯棕》《枯楠》是抒寫政治寓意之枯樹意象詩的典范形式。如《枯棕》:“蜀門多棕櫚,高者十八九。其皮割剝甚,雖眾亦易朽。徒布如云葉,青黃歲寒后。交橫集斧斤,凋喪先蒲柳?!背>G的棕櫚遭受人為的割剝和砍伐竟先于蒲柳枯朽,杜甫因此枯樹意象想到被官府盤剝得一物不遺的百姓,在比興的聯(lián)想后發(fā)出“生成復何有”的喟嘆和“生者何自守”的拷問。不同于六朝時期對于枯樹的詠物書寫以及如庾信《枯樹賦》一類文人情緒的呻吟,杜甫以其“為人民的病苦而憂郁”(馮至語)的政治立場表明了一種風雅復歸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關(guān)懷,重新確立了唐詩枯樹意象的政治精神和抒情力度。再如《枯楠》寫枯楠因雷擊、蟲害、風雨等外在侵害而慘無生機,以比興詩人自身遭遇政治挫折而“無復霄漢志”的苦楚,寄托“傷大材之見棄也”(仇兆鰲語)的政治寓意,鏡像地表達出杜甫壯志難酬的悲涼心境。據(jù)此可見,經(jīng)過從庾信到杜甫的接續(xù)書寫,枯樹意象“成為一種重要的象征物,在八九世紀詩歌中被用來象征偉大人物的不得意和被遺棄”,又持久地承載著中晚唐詩人深沉的政治意緒。
杜甫之后經(jīng)常使用枯樹意象來表達政治情感的是中唐詩人孟郊。孟郊所處的大歷、元和詩壇因遭逢唐代國運盛衰轉(zhuǎn)關(guān)而逐漸出現(xiàn)“周道微而興以刺”的自覺趨向。孟郊的枯樹意象書寫即主要寄寓其對澆薄世風和政治時局的看法。如《湘弦怨》“狂飆怒秋林,曲直同一枯”寫秋風不明事理地摧折曲木和直木,以枯樹意象比興直臣凋零,抨擊“不分賢愚、不按公道行事的在上位者”。如《衰松》用枯松比興失志君子的悲劇:“近世交道衰,青松落顏色。人心忌孤直,木性隨改易。既摧棲日干,未展擎天力。終是君子材,還思君子識?!蓖瑯与[喻孟郊對政道人心之墮落的貶譏。再如《和宣州錢判官使院廳前石楠樹》寫石楠樹“因謝丘墟木,空采落泥涂。時來開佳姿,道去臥枯株。爭芳無由緣,受氣如郁紆”,明顯是以枯樹意象托喻受到政治排擠的賢臣。所謂“郊詩托興深微”可就此而論。與孟郊同時代的韓愈等亦有同類型的書寫,韓愈《枯樹》詩中的枯樹意象既比興直臣矜傲的骨勁氣節(jié),同時隱含詩人自傷其不受重用、遭人傾軋的悲慘政治際遇。
而韓、孟稍后的白居易,不僅如前所述用枯樹意象寫遠行之苦,而且亦存有相當多以枯樹意象比興諷喻的政治寓言詩。這些詩更多地依托于日?;瘓鼍?,其中政治寓意往往同軌于生活邏輯。最典型的詩例如《紫藤》,詩中寫如蛇似繩的紫藤對“中間樹”極盡屈盤纏繞之能事:“下如蛇屈盤,上若繩縈紆。可憐中間樹,束縛成枯株。柔蔓不自勝,裊裊掛空虛。豈知纏樹木,千夫力不如?!睒湟蛟庾咸俚氖`而成為“枯株”,白居易抓住這類日常生活經(jīng)驗與政治實際的同構(gòu)性,將紫藤喻指為趨炎附勢、阿諛奉承的“諛佞徒”,以紫藤束縛的枯樹意象比附受到小人媚惑的君主,用“中間樹”的悲劇結(jié)局來諷誡君王“所慎在其初”的政治道理。又如白居易的《枯?!罚月愤呉豢每堇系纳浔扰d心憂天下的良臣:“道傍老枯樹,枯來非一朝。皮黃外尚活,心黑中先焦。有似多憂者,非因外火燒?!卑拙右准蟪傻貙⒖輼湟庀笕粘=?jīng)驗化、生活邏輯化為政治比興的本體,使枯樹意象的政治寓意成為一種抒情的定型。
從比興的角度看,枯樹意象所指喻的一般是素有才干和美政,但遭受外來政禍侵損和戕害的君主或臣子,且以臣子居多。因此在這一條抒情路向中,枯樹意象成了理想崩壞、道心寂寥、仕途多艱的直臣悲士的象征。中唐以后這類詩尤多,且經(jīng)過孟郊、韓愈、白居易等人的努力將其固定為枯樹意象的基本內(nèi)涵之一。到晚唐,詩人政治意愿連同衰落的唐王朝一同消沉,中唐詩人所建構(gòu)的枯樹寓意逐漸與政治諷喻的調(diào)性脫鉤,而流變?yōu)槟撤N道德化的詩學傾向,其寓意內(nèi)容也從對政治參與的熱忱演變?yōu)閷Ρ3值赖氯烁裰赖淖非?。如翁洮的《枯木詩辭召命作》和耽章的《辭南平鐘王召》都以枯樹意象寄托了辭絕征召、保全才命、堅守人格的道德意識。
四、佛道意味
從唐代的思想文化狀況來看,枯樹意象不僅以政治寓言的方式顯示詩人的儒家精神,而且熔鑄佛理道教,傳達出唐詩枯樹書寫的佛道意味。如王昌齡《素上人影塔》“物化同枯木,希夷明月珠。本來生滅盡,何者是虛無”就以枯樹意象呼應佛道的空寂虛無之趣。從中國詩史上論,枯樹意象的佛道意味在魏晉南北朝詩中希見,到唐代此類詩歌才聚合為一種大有可觀的抒情路向。它是唐詩枯樹意象的一個重要新變。
初盛唐詩人除上文提到的王昌齡外,常建、岑參等人也有零星幾首有關(guān)佛道的枯樹意象詩。如常建《張?zhí)鞄煵萏谩贰办`溪宴清宇,傍倚枯松根”中的枯樹意象形塑了道教幽寂空靈的美學境界和了無累煩的輕松心情。岑參《題華嚴寺瑰公禪房》寫老僧“錫杖倚枯松,繩床映深竹。東谿草堂路,來往行自熟”的適意,其枯樹意象則突出佛教給人帶來的自由無拘、蕭散閑適之感。從中可以窺見枯樹意象所抒寫的佛道意味的基本意涵,即借助佛道思想攄散煩憂、澄凈心靈。
到中唐,寫佛道意味的枯樹意象詩漸多。這與八世紀后期唐代思想史的變動相同步,原來占據(jù)主流意識形態(tài)高地和作為壟斷性文化權(quán)力的儒家思想逐漸失去對社會生活應有的影響,而當時“佛教與道教從旁門進入知識、思想與信仰的主流世界”。中唐詩人的思維結(jié)構(gòu)和意趣追求漸與佛道發(fā)生交契聯(lián)通。如皇甫曾《錫杖歌送明楚上人歸佛川》:“乍來松徑風更寒,遙映霜天月成魄。后夜空山禪誦時,寥寥掛在枯樹枝?!贝嗽娪猛ǜ械氖址ò颜b經(jīng)的聲音與霜天的月相兩種知覺都系之于枯樹意象上面,以佛教的圓融境界傳達出幽深寂滅之感。劉禹錫《送僧仲剬東游兼寄呈靈澈上人》提到“宴坐東陽枯樹下”的修行方式,“宴坐”即以跏趺坐坐禪,這種修行方式與枯樹意象共同構(gòu)成的抒情場景意在突出禪僧之定力深厚,不隨外物盛衰榮枯所動,以止息妄念、明心見性;劉禹錫交游禪僧、欣賞禪趣,亦在禪宗的境界中安頓仕途的煩擾。道教方面的枯樹意象書寫如李群玉《謫仙吟贈趙道士》“若為失意居蓬島,鰲足塵飛桑樹枯”,句中的枯樹意象化用太上大道君“坐于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道君靈寶大乘之法十部妙經(jīng)”的道教典故,以枯樹意象的道教意味解慰貶謫之愁。
真正完成枯樹意象佛道意味構(gòu)建的時代在晚唐。晚唐衰亂,詩人的入世精神消泯,避世心理成為這一時期詩人心態(tài)的主要傾向。因此,枯樹意象的佛道意味滋長于遠離塵囂的山林或寺觀,以逃避亂世的動蕩與惶促,“獲得心理的補償與情感的托付”。如陸龜蒙《和襲美新秋即事次韻三首·其一》“懷舊藥溪終獨往,宿枯杉寺已頻期”,采藥、養(yǎng)病等個人化生活細節(jié)替代了晚唐社會動亂緊張的宏大背景,枯樹意象與寺廟空間的詩性組合展現(xiàn)了佛禪意味的寂靜和安閑,使身體老病的詩人的精神得到充盈。以至于在劉乙的《題建造寺》中,枯樹意象成為寄托自適情懷、舒展內(nèi)心情志的必要條件,“減除天半石初泐,欠卻幾株松未枯”,缺少枯樹意象的寺廟將缺少這樣的精神氣韻;其詩從反面確認了枯樹意象佛道意味的情感功能。從這一意義上說,抒寫亂世中持禪定、絕外物、修內(nèi)心之佛道意味的枯樹意象可以當作晚唐詩人的“心靈圖騰”,其與中唐雅重儒家精神、政治寓意和道德美感的詩學傾向相分異。
值得注意的是,晚唐的僧人道士也有枯樹意象詩的寫作,如詩僧寒山子、貫休、齊己和道士詩人呂巖、曹唐等。一方面,他們作為虔誠的信仰群體,其枯樹意象書寫的佛道意味更具宗教義理的原味,如寒山子詩“昨見河邊樹,摧殘不可論。二三余干在,千萬斧刀痕。霜凋萎疏葉,波沖枯朽根。生處當如此,何用怨乾坤”(《詩三百三首·其一九一》),以枯樹意象興發(fā)強調(diào)因緣果報的佛教人生觀;又如呂巖的“斗笠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大千沙界須臾至,石爛松枯經(jīng)幾秋”(《絕句》),將枯樹意象直接與長生飛仙的道教想象和千秋須臾的道教時間觀聯(lián)系起來;曹唐更是將“玉簫金瑟發(fā)商聲,桑葉枯干海水清”(《小游仙詩九十八首·其一》)中的枯樹意象“枯?!弊鳛樗木攀耸子蜗稍娊M詩的起始,以遙映道教的精神原典。另一方面,他們又將宗教原義化合到枯樹意象和山林風景之間,意在表現(xiàn)清靜無擾、自在灑脫、悠然雅奧的活法心境,如齊己詩中“雀靜知枯折,僧閑見筍生”(《禪庭蘆竹十二韻呈鄭谷郎中》)的禪意和呂巖詩里“松枯石老水縈回,個里難教俗客來”(《山隱》)的仙心。
參考文獻:
[1] 興膳宏,蔣寅.枯木上開放的詩——詩歌意象譜系一考[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4).
[2] 彭定求,等.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
[3] 宇文所安.初唐詩[M].賈晉華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4.
[4] 葉燮.原詩[M].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5] 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6] 殷璠.河岳英靈集[M]//元結(jié),殷璠等選.唐人選唐詩(十種)新1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7] 薛愛華.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M].程章燦,葉蕾蕾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
[8] 仇兆鰲.杜詩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79.
[9] 葛曉音.孟郊五古的比興及其聯(lián)想思路的奇變[J].文學評論,2020(2).
[10] 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11]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2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12] 張君房.云笈七簽[M].蔣力生等校注.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13] 許總.論唐末社會心理與詩風走向[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7(1).
作 者: 周納宇航,武漢大學文學院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編 輯: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