蜉蝣
好的教育是喚醒,而不是改造。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說:
“真正的愛,包括適當?shù)木芙^、及時的贊美、得體的批評、恰當?shù)臓幷?、必要的鼓勵、溫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h3>適當?shù)木芙^
人都會有欲望,孩子也會有。
糖果適當?shù)某?,叫需求,無節(jié)制的吃,就是欲望;買玩具,叫需求,看到玩具就想買,就是欲望;看動畫片,叫需求,想要一直看,就是欲望。
我們都知道,糖果吃多了會壞牙,看到玩具就想買會造成浪費,動畫片一直看會影響孩子的視力。
但是孩子不知道,他只知道他喜歡,他想要,甚至用哭鬧的方式來威脅父母滿足他的欲望。
因為他分不清需求和欲望,而父母要做的,就是在滿足孩子需求的同時,學會拒絕孩子的欲望。
愛孩子可以,但是要有底線,無節(jié)制地滿足孩子,這不是愛,是傷害。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無理取鬧并不能達到目的,再喜歡的東西,也要學會節(jié)制。
教育家顏元說:數(shù)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
一個自小被打擊的孩子和一個自小被贊美的孩子,內(nèi)在的力量是完全不同的。
父母要以欣賞的角度去觀察孩子,當孩子做好了某件事,要及時給予贊美,讓孩子有動力去做得更好。
孩子需要肯定,來自父母的肯定會讓孩子信心十足,優(yōu)秀的孩子,都是夸出來的。
但是,贊美孩子不是無腦地夸孩子“聰明”“棒”,贊美也是有講究的。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 Carol Dweck 說過:“贊美孩子的天賦而非他的努力、策略和選擇,會慢性地扼殺他的成長型思維?!?/p>
天賦是無法改變的,一味贊美孩子的天賦反而會讓孩子被天賦困住。
父母要贊美孩子的努力、贊美孩子的堅韌、贊美孩子的創(chuàng)意、贊美孩子的態(tài)度。
這樣,孩子才會越來越優(yōu)秀。
孩子都會犯錯,一般父母都會采取批評的方式教育孩子。
但批評不是粗暴的大吼大叫,不是諷刺、羞辱孩子,更不是發(fā)泄自己的情緒,這樣只會摧毀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可連柯說過:“批評不僅僅是一種手段,更應該是一種藝術(shù),一種智慧?!?/p>
首先,孩子犯錯,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但卻應該注意一點,別當著外人的面批評孩子。
父母應該找一個沒有其他人在場的地方,指出孩子的錯誤,再告訴他應該怎么做,孩子會更愿意接受批評,教育的效果也會更好。
其次,對事不對人,父母要讓孩子知道,他只是做錯了事,而不能以此說明他就是一個壞孩子。
做錯了,及時改正彌補就好了,沒必要一直糾結(jié)。
最后,控制自己的情緒,父母可以嚴肅甚至嚴厲,但是不要把負面情緒發(fā)泄在孩子身上,這樣的批評才能讓孩子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有爭論才有言論自由,家庭之中也是如此。
父母和孩子之間,不能只有一種聲音,當只有一種聲音時,說明教育出了問題。
父母要會反駁孩子,孩子說錯了做錯了,要認真提出,而不是一味地附和孩子的言論,不管孩子說什么都是“好好好”“對對對”。
這其實是一種溺愛,讓孩子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在家唯我獨尊,在外也總是要求他人。
同時,父母也要允許孩子反駁自己,溺愛縱容的另一個極端,是父母無法抑制的控制欲。
父母如果只會去要求、去強迫、去建議、去主宰孩子,這其實是對孩子人生自由的剝奪。
和諧的家庭,不止有一種聲音,父母和孩子總是能夠互相提要求,然后一起成長。
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有思想、有主見,也能謙虛地傾聽他人的聲音。
當年一部《家有兒女》,承包了一代人的童年,當我們再一次重溫這部劇時,依舊感慨萬千。
特別是夏東海的教育方式,在現(xiàn)在看來都是值得我們父母學習的。
一次吃飯時,劉梅埋怨劉星功課差勁,排名倒數(shù),化學和語文在及格邊緣徘徊。
夏東海卻看到了劉星的數(shù)學和物理考得不錯。除了學習成績,夏東海還表示很欣賞劉星身上極強的溝通能力和變通能力。
在他的鼓勵下,原本被媽媽打擊得垂頭喪氣的劉星,也恢復了自信。好的教育是喚醒,而不是改造。
其實,每個孩子的未來,都藏在父母的嘴里。父母越是貶低孩子,孩子就越不自信;父母學會了鼓勵孩子,才能喚醒孩子心中的自我認同感,孩子才會向你期待中的方向前進。
當孩子委屈、難過、羞愧時,他們需要的是一個溫柔安慰他的親人,而不是嚴厲的老師、冷漠的路人、嚇人的“狼外婆”,更不是一個兇巴巴的看門人。
在《爸爸去哪兒》中,有一個護蛋環(huán)節(jié),因為“張小馬”被打碎,不想讓爸爸傷心的天天選擇了對張亮說謊,稱被打碎的不是爸爸的雞蛋。
后來在張亮的循循善誘下,天天承認了自己騙人,并且傷心地大哭。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天天的哭泣,張亮并未阻止,而是安慰道:“給村長解釋一下吧,沒關(guān)系,好不好?”
在爸爸溫柔的安慰下,天天很快停止了哭泣,還帶淚微笑著安慰爸爸。
孩子有負面情緒,這很正常,父母要做的,不是制止孩子的負面情緒,強行要求孩子笑,而是允許孩子發(fā)泄,并耐心地安撫孩子。
被父母接納了情緒的孩子,內(nèi)心才會建立起充足的安全感。
廣西高考狀元楊晨煜,總分730分,創(chuàng)下廣西理科最高分的歷史紀錄,這么優(yōu)秀的孩子是怎么教育出來的呢?
楊媽媽在談到教育孩子的經(jīng)驗時說:“一定要在孩子沒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時候,監(jiān)督他養(yǎng)成習慣。這個過程很痛苦,你得時時刻刻監(jiān)督著他,留意著他。給他定型以后,后面的路就好走了?!?/p>
再聰明的孩子,家長不督促,也難成大器。在教育孩子這條道路上,千萬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因為每個自覺的孩子都是父母從小嚴格監(jiān)督的結(jié)果。
知難而退、半途而廢、怕苦怕累才是人的天性,而教育,就是要幫孩子克服這些天性,讓他成為更自律、更上進的人。
父母要做的,就是為孩子添一把火,鼓一把勁兒,在孩子選擇放棄之前,適當?shù)乇坪⒆右话选?/p>
因為不逼孩子一把,他可能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優(yōu)秀。
孩子是你的孩子,所以你需要為他的未來籌謀,用心把孩子培養(yǎng)成更好的人。
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所以你只能引導他,卻不能帶領(lǐng)他,你只能教給他辨別和選擇的能力,卻不能控制他的人生。
做父母容易,做好父母難,最重要的是始終不忘初心,始終明白,教育是為了孩子,而不是為了我們自己。
責編/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