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米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禮樂之邦”。古人講禮儀與我們現(xiàn)代人有何不同?他們更強調(diào)秩序,希望每個人都能找準自己的“定位”,只有這樣社會才能井井有條地運轉(zhuǎn)。為此,古人制定了一系列的禮儀規(guī)范,也制作了許多精美的“禮器”。古人又認為音樂最遵循秩序,最能代表和諧,所以就想到用音樂來感召人、教化人,因此古代文物中樂器的數(shù)量簡直是多如牛毛。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君子必修課:曾侯乙編鐘
青銅器是商周時期的典型禮器,而曾侯乙編鐘堪稱與禮樂制度結(jié)合的典范。這套編鐘總重達到了5噸, 一共有64個鐘和1個镈( bó),共65件,分為三排擺在曲尺形的鐘架上,單看它們的排列,就可以感受到強烈的規(guī)律性和韻律感。鐘架的頂端還有制作精巧的銅人,他們身著華服,腰佩長劍,雙手高舉努力支撐著編鐘的重量。只憑這龐大的體量和精細的外觀,這套編鐘就足以在文物史上留名了。
不過,作為樂器,它的真本事在于非同一般的音樂表現(xiàn)力。它的基調(diào)與現(xiàn)代的C大調(diào)相同,音域跨越五個八度,幾乎能奏出完整的十二個半音,可以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的音樂作品,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樣樣在行。
也就是說,它可以發(fā)出幾乎所有的高低音,只要你作得出樂譜,它就奏得出樂曲。更神奇的是它還能實現(xiàn)“一鐘雙音”,每個鐘的雙音之間都相隔三度音程,這可不是碰巧,而是工匠精心設(shè)計出來的!
遠古悠音:賈湖骨笛
在上古神話中,人類的始祖伏羲和女媧發(fā)明出了管弦樂器,不過,現(xiàn)實中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樂器實物則是骨笛。
骨笛由丹頂鶴翅膀上最硬、最長的那根骨頭制成,最早的骨笛距今大約九千年。骨笛上的孔有5至8個不等,多數(shù)有7個,個別笛子的主音孔旁邊還鉆有小孔,被認為是調(diào)音孔,可見先民們對于聲律已經(jīng)有了相當精準的把握。
雖然五六千年后西周才制定出完備的禮樂制度,但不得不說,我們的祖先可能從發(fā)明骨笛開始,就已經(jīng)把對音樂的熱愛沉淀在了我們的基因里。
完美禮器:紅山文化碧玉龍
碧玉龍的尺寸驚人,身體即便蜷起來仍然高達26厘米,它緊繃成 個巨大的C字形,顯出蓄勢待發(fā)的氣勢,眼睛修長、嘴巴緊閉、鼻孔張大,顯得機警又穩(wěn)健;從頸部開始, 束長鬣(liè)彎曲上揚,為它增添了無盡的靈動。
雖說這玉龍與我們現(xiàn)在熟悉的龍形象差別很大,但誰也不能否認這條龍是一條真正的中國龍,它蜿蜒多姿、氣度不凡,充滿了中華巨龍的神異稟賦和美好品格。
許愿神杯:金甌永固杯
金甌永固杯算得上是乾隆皇帝親自設(shè)計的寶物——他指定了金杯的樣式和制作材料。制成后的金杯造型奇巧、材質(zhì)華貴。它以黃金為胎,鑲嵌著珍珠、貓眼石、瑪瑙、綠松石、藍寶石、紅寶石、碧璽等寶物,還使用了琺瑯和點翠工藝,一看就是不尋常之物。
它也確實是一件尊貴的禮器——它只被用于皇帝新年所做的第件事,即“開筆”儀式上。正月初一,皇帝舉行開筆儀式時,要飲盡金甌永固杯里的屠蘇酒,再用玉管毛筆在黃紙上寫下吉語,相當于皇帝為新年許下的愿望。其實不管皇帝寫下什么愿望,都不如這個金杯的名字更能表達他的心愿:金甌永固,江山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