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米
十二生肖的起源到底是“圖騰信仰”“動物崇拜”還是“另有玄機”?歷史學家們?yōu)榇藸幷摬恍?。早在先秦時期,古人就發(fā)明出了“生肖系統(tǒng)”,而真正完整記載現(xiàn)代十二生肖的早期文獻是東漢王充所著的《論衡》。在古人心中,這十二種動物早已被賦予了別樣的情感,成為生辰和年歲的象征。它們的形象還經常出現(xiàn)在歷史文物中,不如我們去博物館感受一下古人對它們的濃濃愛意吧!
鼠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大家都很討厭老鼠,但藝術家們卻很愿意表現(xiàn)它,連皇帝都把它畫進了畫里。這幅水墨寫意作品《瓜鼠圖》便出自明代的宣德皇帝之手。
畫中的石頭、花草筆墨都很簡略,老鼠卻被刻畫得細致入微。畫家用濃淡、干濕、粗細各不相同的點和線,把老鼠毛茸茸的身體、細細的胡須、尖尖的爪子表現(xiàn)得無比傳神,尤其是那濃墨點畫的小眼睛,賦予小老鼠生機和靈氣。
此時,老鼠正扭身看向架上熟透的苦瓜,那苦瓜已經成熟裂口,露出了密密的種子,小老鼠在架下早已垂涎三尺!但老鼠并不是真的愛吃苦瓜。在古人看來,老鼠一胎可以生下很多只小老鼠,苦瓜肚子里能長滿種子,便把它們組合到一起,表達對多子多孫的期盼,連皇帝也不例外!
牛
在農耕社會中,牛被人們視為極其重要的勞動伙伴。這件貯貝器上的七頭牛飽含著人們對牛的崇敬之情。蓋子上的六頭牛環(huán)繞在器物邊緣,中間那頭牛高高挺立,頗具首領風范。其項上的肉峰突起,雄健威武,一對長而曲翹的牛角顯示出威猛的氣勢。它帶著首領特有的警惕性,嚴防猛獸來襲。
瞧!在貯貝器腰部的兩側,兩只虎已經在悄悄靠近了,它們匍匐著身子,隨時準備發(fā)動進攻。但從氣勢上看,七頭牛占據(jù)了上風,看來我們不必為它們的安危擔1尤了。
貯貝器到底有什么用?恐怕你很難想到它是個存錢罐!只不過里面的“錢”是一種特殊的海貝,不是古人常用的銅錢。這件貯貝器出土于云南,那時候當?shù)厝顺Ec南亞、東南亞的商人有貿易往來,里面儲存的海貝相當于外貿中的“外匯”呢!
虎
這枚虎節(jié)雖說尺寸不大,但虎的造型雄健有力,虎紋絢爛華美,很有“百獸之王”的氣勢。老虎昂首張嘴,眼睛圓瞪,身體呈飽滿流暢的“S”形,充滿蓄勢待發(fā)的能量:細長的尾巴甩出了同樣的“S”形,靈動有致。
若問老虎的虎紋為何如此閃亮,那便要歸功于“錯金工藝”。工匠需要先在銅器上刻出淺淺的凹槽,再將金箔或金絲貼嵌進去。這件虎節(jié)不僅有錯金花紋,還印有錯金銘文“王命車驲(ri)”,表明它是南越王用來調用車馬的憑信。
在古代,調遣軍隊、車馬或傳達命令都需要憑信,稱為“符節(jié)”。符節(jié)通常一剖兩半,君王手上留著一半,軍隊將領帶著另一半。君王發(fā)號施令時需要將自己的一半交給將領,兩半符節(jié)如能合二為一,方能“通過驗證”,這時將領才能領兵行動,這也正是“符合”一詞最初的含義。
兔
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了月亮里住著兔子的說法,當然陪著兔子的還有蟾蜍。嫦娥奔月的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到了唐代,中秋習俗開始成形,嫦娥、玉兔、蟾蜍的組合圖案也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這面月宮鏡描繪的便是廣寒宮中的情景。
枝繁葉茂的桂樹下,嫦娥正翩翩起舞,她的衣襟隨風飄動,輕盈柔美。左邊是正在搗藥的玉兔,它的腳邊是一只跳躍的蟾蜍。傳說玉兔搗制的是“長生不老藥”,所以古人也會在中秋節(jié)拜月時向玉兔祈求身體健康,說不定它比嫦娥還受歡迎呢!
龍
五六千年前的玉龍長成什么樣?它的頭部格外突出,眼睛細長,嘴巴緊閉,鼻孔大張,顯得機敏警覺:從頸部開始,一叢長鬣( lie)延伸至背部,末端自然翹起,優(yōu)美至極。
它蜷曲著的身體緊繃成“C”形,即便身體沒有完全舒展開,其身長仍有二十六厘米,實為罕見。
當然,這條玉龍和我們印象中的龍有很大的區(qū)別。它既沒有角,也沒有爪子,通體光滑無鱗,嘴邊也沒有長長的胡須,但誰也不能否認這條中國龍身上的稟賦和神異。這樣一條歷史悠久、蜿蜒多姿、威儀堂堂的龍,人們送給它一個無以復加的美名:中華第一龍。
蛇
在我們的上古神話中,人首蛇身的神靈有很多。為什么選擇蛇的形象呢?據(jù)考證原因如下:首先蛇的繁殖能力很強,對于古人來說,種族繁衍是頭等大事:其次,蛇雖然沒有四肢,卻能在陸路、水路暢行無阻,這是令古人羨慕的生存技能。更厲害的是,蛇會冬眠、會蛻皮再生,在古人眼里,這就是“起死回生”的驚人神力。當然,“農夫與蛇”的警示猶在耳邊,這又讓古人對蛇心存畏懼。
藝術作品中最常出現(xiàn)的人首蛇身的神靈就是伏羲和女媧。在神話傳說里,他們繁衍了人類,讓人類脫離了蒙昧、野蠻的狀態(tài),進入文明社會。他們還為人類社會確立了秩序和規(guī)范,所以很多畫作中表現(xiàn)的都是兩位神靈結合在一起手持規(guī)矩的形象。伏羲所持的“矩”是用來畫直線的,女媧手執(zhí)的“規(guī)”是用來畫圓的,這正是俗語“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的來歷。
馬
颯露紫是一匹來自西域的紫色寶馬,“颯露”一詞原意是“勇健者”。這是唐太宗最喜愛的坐騎,曾跟著他征戰(zhàn)四方、出生入死。在一次戰(zhàn)役中,唐太宗乘著颯露紫孤軍深入敵方,結果不幸被敵軍包圍,敵人的箭射中了颯露紫的前胸,使它陷入危難。緊急關頭,唐太宗的侍臣丘行恭趕來,將自己的坐騎獻予唐太宗助其突出重圍。這塊石雕表現(xiàn)的是丘行恭留下來給颯露紫拔箭的情景。
颯露紫此時表情很痛苦,它無力地低著頭,強忍著痛盡力站得端直。丘行恭安撫著這匹通人性的寶馬,但當箭拔出來之后,颯露紫便倒地不起。唐太宗去世后,颯露紫和另外五匹曾經陪伴唐太宗南征北戰(zhàn)的寶馬一起被刻成浮雕,守衛(wèi)著唐太宗的昭陵,稱為“昭陵六駿”。
羊
在古代,“羊”和“祥”兩個字是相通的,所以羊被賦予了吉祥的寓意。不過,四羊方尊上的這四只羊讓人感受到的卻是威嚴——它們是充滿靈性的神羊,周身布滿了獰厲的紋飾,腹部左右對稱盤著長龍,正中間有兩只相對的烏,羊身上布滿致密整齊的鱗甲和雷紋,凸顯了它們凜然不可冒犯的氣勢。四個羊頭之間還雕刻著四顆小小的龍頭,兩個圓柱狀的短角高高地翹起,顯得相當兇悍。
四羊方尊是我國現(xiàn)存方尊中規(guī)格最大的一件,高約五十八厘米,重約三十五公斤,極其符合“尊”的含義——莊嚴穩(wěn)重。所謂的“尊嚴”“尊重”,便是由此而來的。這件四羊方尊,是名符其實的“至尊”之物。
猴
提起“猴子”,你會不會第一時間想到孫悟空?在《西游記》里,孫悟空上天入地、本領高強,守護唐僧踏平坎坷取得真經,是真真正正的美猴王。
唐代高僧玄奘取經是歷史上真實發(fā)生過的事情,但可怕的妖魔鬼怪和法力無邊的徒弟則是后人想象出來的。這些奇異的故事形象最早出現(xiàn)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一書中,其中唐僧有一位名叫猴行者的徒弟,它就是孫悟空的原型。
這幅《玄奘取經圖》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描繪唐僧和猴行者形象的壁畫,畫于西夏時期,比小說《西游記》的問世還早了約三百年,而壁畫所在的甘肅瓜州正是玄奘取經的路途中最艱險的一段路程。畫面上的猴行者學著唐僧的樣子拜謁普賢菩薩,它昂著腦袋、張著嘴,神情里尚有幾分猴子的野性呢!
雞
雞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形象相當“偉岸”。古人認為雞有“五德”,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能斗,是武德;敵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能招呼同類,是仁德;天明報曉,是信德。因此,很多文物上都有雞的形象。
成化斗彩雞缸杯是一只高約三厘米的酒杯,杯子的外壁被湖石和花卉蘭草分隔成兩組畫面:一組是公雞爸爸昂首挺胸、神情傲然,另一組是母雞媽媽帶著小雞啄食、玩耍,盡顯自然情趣。
這只酒杯使用的工藝名為“斗彩”,首先要用青花勾勒出圖案的輪廓,經高溫燒制后再用彩料填色,填色后再次入窯低溫燒制。這種工藝能讓器皿更好地保持色彩的鮮亮與飽滿。由于燒制后的彩色和青花的藍色相映成趣,所以人們便稱其為“斗彩”或“逗彩”。
狗
狗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早在一萬多年前,馴化后的狗就在原始人打獵和馴化其他家畜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和人類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所以我們常常把狗稱為“人類最親密的朋友”。
人類從原始社會就開始在陪葬品中使用陶狗,墓主人是希望在另一個世界仍能得到心愛的狗狗的陪伴,所以古代工匠在制作陶狗時不會刻意表現(xiàn)其兇狠的一面,而是著重刻畫它的親切和可愛。
這只黃釉陶狗看上去多么憨態(tài)可掬!它的身體刻畫得相當簡略,尤其是四肢幾乎完全“退化”:比例也很夸張,尤其是脖子,長得過分。這些都讓狗的五官和表情更加突出。
你看,它的頭微微上揚,耳朵豎得高高的,嘴巴咧成一道弧,臉上露出機警又愉悅的神情。它的脖子更是抻得筆直,尾巴也翹成了小小的彎鉤,像是突然聽到熟悉的腳步聲,準備起身迎接主人的姿勢。這樣一只忠誠的狗,誰能不愛它呢?
豬
對于古代家庭來說,豬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家畜。你瞧“家”字的寶蓋下面就藏著“豕”,代表屋檐下住著一只豬。比起種植小麥、水稻這些主要糧食作物,古人馴化豬的歷史要悠久得多,因此豬肉在食譜上算得上實實在在的“老前輩”。
早在六七千年前人們就把野豬的身影留在了一件灰色的陶缽上。從它長而尖的吻部來看,這還是一只沒育被完全馴化的野豬。它的體形一點兒都不臃腫,尤其是那細長的腿,用苗條清瘦來形容也不為過:它背上還未褪去的鬃毛又短又硬,像是長滿了尖刺的刺猬。再仔細瞧,這只小豬正低著頭,睜著夸張的大眼睛,像是在認真覓食,又露出幾分警覺,未泯的野性和蓬勃的生命力在一瞬間擊中了人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