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憲斌,李曉琳
河北傳媒學(xué)院,河北 石家莊 051430
長城作為一個綜合的防御系統(tǒng),不僅包括高聳而堅固的城墻,而且包括沿城墻的巨型信號塔、營房等,共同構(gòu)成了不可逾越的防線,已有數(shù)千年歷史??⒐ぶ畷r,這座綿延幾千公里的城墻已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文化遺址。中國長城早在1987年就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chǎn),是中世紀(jì)七大奇觀之一,自14世紀(jì)以來不斷出現(xiàn)在國際視野中。從1345年摩洛哥旅客伊本·白圖泰游歷中國時對長城的調(diào)查,到1563年葡萄牙人若昂·德·巴羅斯出版的《亞洲旬年史》對長城的描述:北緯43度與45度之間有一大墻。西起一名嘉峪關(guān)的城市。該城位于兩高山之間,猶如該地區(qū)的關(guān)口與門戶。它一直向東延伸至位于東海畔的一岬角狀的峻嶺。它的總長似乎超過200里格①。相比文字、語言來說,攝影照片在傳播上具有更強的直觀性。19世紀(jì)后半葉以來,菲利斯·比托、約翰·湯普遜等攝影師都曾陸續(xù)拍過零散的長城作品,而威廉·埃德加·蓋洛全方位深入直觀記錄了長城。
威廉·埃德加·蓋洛(1865—1925)常被稱為“美國被遺忘的探險家”,是來自賓夕法尼亞州巴克斯縣多伊斯敦的福音傳教士和國際探險家,很可能是第一個穿越整個中國長城的人(1908年),同時也是一位受歡迎的作家和演說家。在強烈的宗教和冒險意識的激勵下,蓋洛開始探索世界。他最重要的旅程可以說是穿越中國長城,期間用大量的照片和詳細的田野調(diào)查記錄了他4個月1 200英里(約1 900公里)的旅行。回國后,蓋洛將自己在長城域內(nèi)的經(jīng)歷、見聞以及拍攝的照片,整理為一本書——《中國長城》,這是第一本由外國人撰寫的關(guān)于長城的專著。
在深入考察長城之前,蓋洛已于1903年訪問中國,他乘船從上海出發(fā),沿長江逆流而上,深入考察長江流域的風(fēng)土人情和山川風(fēng)貌,后借道四川經(jīng)云南進入緬甸。蓋洛用照相機記錄下了此時大量中國城市的街頭風(fēng)景以及人文風(fēng)俗,為1908年考察長城積累了大量的經(jīng)驗。
1907年2月14日,英國駐俄羅斯外交官給蓋洛寫了一封信,里面有古北口長城的兩張照片,這激起了蓋洛對中國長城的興趣。1908年4月,蓋洛離開家鄉(xiāng)來到中國,大約一個月后,蓋洛抵達秦皇島,此時的他對中文一無所知,需要翻譯者幫助,于是他組建了一支精干的考察隊。同年5月31日,他們從山海關(guān)開始了長城徒步旅行,越過長城穿過的山脈、峽谷和平原。途中,蓋洛隨時記下有關(guān)長城的神話和傳說,不斷向當(dāng)?shù)厝藗冊儐栭L城的長度,并自己測量了其高度和距離。此外,他熱衷于在整個旅程中思考長城所蘊含的文化和民族精神。蓋洛和他的考察隊于1908年8月21日到達嘉峪關(guān)長城。
他的長城之旅糾正了一般學(xué)者認為嘉峪關(guān)是長城最西端的誤解。到達嘉峪關(guān)后,蓋洛注意到這里并不是人們所認為的長城最西端,在嘉峪關(guān)以西還有更多的長城遺跡沒有被人發(fā)現(xiàn)。因此,他繼續(xù)沿著長城的遺跡不斷向西追尋,終于在位于嘉峪關(guān)西南15公里處,發(fā)現(xiàn)了曾經(jīng)被磚石覆蓋的古長城,城墻上的磚石早已難覓其蹤,只剩下了黃土堆,蓋洛拍下了這些影像,向世界宣告完他成了長城徒步旅行。
圖2 蓋洛博士在長城的終點圖片來源:蓋洛《中國長城》Fig.2 Dr. Geil is at the end of the Great Wall
在完成整個長城的遠足之后,威廉·埃德加·蓋洛帶著很多照片、便箋和旅行用品回到了美國。1909年,他的著作《中國的長城》出版。由于這部著作是由作者親自考察,并附有大量的照片,不同與18或19世紀(jì)時期的文學(xué)作品對長城的描述——后者并沒有親見長城,他們對于長城的了解或想象大多是根據(jù)像利瑪竇這樣的傳教士對長城的口述,由于利瑪竇等人的傳教之旅沒有留下影像資料,所有在蓋洛之前的外國人極少有機會能夠窺見長城的真實面貌。這本書第一次使得西方民眾足不出戶就能欣賞到萬里長城。
在中國北方廣闊的土地上,長城像巨龍一樣曲折蜿蜒在山脈的陡峭山脊上。蓋洛在徒步旅行的過程中,拍下了大量精美的攝影作品,這些作品都有著極大的藝術(shù)價值。在他的鏡頭中,長城時而像一條游龍蜿蜒前進,又仿佛一尊不怒自威的雕塑默默地守護著華夏大地。既有對長城全貌的展示,也有對長城細節(jié)部分的刻畫,如在河北拍攝的淶源插箭嶺長城(圖3),城墻隨著山脈的起伏不定,又如在遵化、南口關(guān)等地拍攝的照片,長城的磅礴氣勢和周圍群山的雄渾壯闊融為一體,更好地展現(xiàn)了氣吞山河的壯觀景象。同時,蓋洛也拍攝了大量的長城局部的照片,包括殘敗的烽火臺磚石,斑駁的城墻臺階。蓋洛當(dāng)年見到的長城實際上已經(jīng)相當(dāng)殘敗不堪,但他卻對這荒涼的景象情有獨鐘,并收錄到他的鏡頭中。
圖3 1908年河北淶源插箭嶺長城圖片來源:蓋洛《中國長城》Fig.3 Chajianling Great Wall in Laiyuan,Hebei Province 1908
蓋洛的攝影作品在具備豐厚的藝術(shù)價值的同時,還蘊藏著巨大的文獻價值,最突出的表現(xiàn)就在于其攝影作品由于特殊的年代背景,向觀眾呈現(xiàn)了一個更加真實、古老的長城形象。20世紀(jì)30年代,中國軍隊在山海關(guān)、喜峰口、古北口等多處重要長城關(guān)口同日軍展開了殊死搏斗,古長城原貌被炮火損壞。1987年,另一名英國作家、攝影家威廉·林賽(William Lindesay)再次進行徒步考量長城時,有意識地追隨蓋洛的腳步,試圖用攝影的方式與蓋洛進行一次相差近百年的隔空對話。然而林賽卻失望地發(fā)現(xiàn),1987年他到達那里時,蓋洛的圖像中可見的烽火臺已經(jīng)消失了。林賽在談到自己的作品時說:“我發(fā)現(xiàn)書中有一幅拍攝于1907年的照片似曾相識,仔細辨認,我確認這幅老照片的場景我在1987年也拍攝過,然而,老照片上的烽火臺卻不見了(圖4)?!盵1]“遺憾的是我來晚了,讓蓋洛贊嘆不已的四座烽火臺早已損毀?!盵2]一方面,通過蓋洛和林賽攝影作品的對比,足以讓人們反思戰(zhàn)爭對于長城的破壞,以及歲月的磨礪、風(fēng)雪的侵蝕;另一方面,蓋洛的攝影作品也為政府提供了一組修復(fù)長城的重要參考資料,通過這些照片,可以讓城墻原本的風(fēng)貌得以如實還原(圖5-圖6)。
圖4 3座比較明顯的烽火臺已經(jīng)被1938年的戰(zhàn)火損毀,2005年圖片來源:林賽《萬里長城百年回望:從玉門關(guān)到老龍頭》Fig.4 Three more obvious beacon towers have been damaged by the war in 1938; 2005
圖5 嘉峪關(guān)東門內(nèi) 1908年圖片來源:蓋洛《中國長城》Fig5. Inside the east gate of Jiayuguan 1908
圖6 維修后的嘉峪關(guān)長城(2004年)圖片來源:林賽《萬里長城 百年回望:從玉門關(guān)到老龍頭》Fig.6 Jiayuguan Great Wall after maintenance 2004
此外,蓋洛用他的影像捕捉到了一個瞬息萬變的中國。1908年的中國,反對八國聯(lián)軍侵略的戰(zhàn)爭和抗擊英軍入侵西藏的戰(zhàn)爭剛剛過去,辛亥革命還處于醞釀的過程中,蓋洛意識到落后的中國人正像一頭睡獅逐漸醒來:“山海關(guān)靜臥在海岸線轉(zhuǎn)彎處,恰似一只貓閑適地躺在卷起來的墊子上。當(dāng)?shù)氐娜藗儜猩⒌亻e逛,但是他們正在覺醒,中國正在變化。”[2]蓋洛的攝影考察活動大多在中國北部的農(nóng)村之間進行,他拍攝了長城沿線大量的鄉(xiāng)村景觀和人物肖像。在他的長城影像中似乎是有意規(guī)避掉了城市的社會環(huán)境,蓋洛身處農(nóng)村甚至荒蕪之地,他卻能夠發(fā)現(xiàn)深藏在中華民族血脈中的精神實質(zhì)。他寫道:“這個帝國有一種情感,有一種民族精神不會再容忍外國的干涉。一支龐
關(guān)于中國長城有很多神話傳說,比較流行的一種傳說是,長城是唯一可以從太空或從月球看到的人造建筑。這些信息在18至19世紀(jì)的各類媒體中被廣泛傳播。蓋洛對長城的認識也受到這種神話的影響。但是,事實并非如此,太空或月球上根本看不到長城。那這種說法為何在大眾文化中根深蒂固?大多數(shù)資料都指向英國古董商和考古學(xué)家威廉·斯托克利(William Stukeley)寫的信。1754年,斯托克利寫下了“這座宏偉的城墻……在地球儀上占了相當(dāng)大的位置,在月球上也可能會看見?!盵4]一百多年后,亨利·諾曼(Henry Norman)在其1895年的《遠東的人民與政治》一書中寫道:“長城享有從月球上可以看到的地球上唯一人造建筑的美譽?!盵5]
14年后,蓋洛也抓住了斯托克利從月球看到長城的想法,他在《中國長城》這本書中描述了他對長城的想象:就這樣,千姿百態(tài)的長城在我們面前翩翩起大的軍隊正在籌備和訓(xùn)練之中,宏大的教育和其他計劃也正在醞釀之中。我們希望那即將出現(xiàn)的不僅是一種嶄新的精神,而且還是一種優(yōu)秀的精神?!盵3]在這些作品中,有的表現(xiàn)的是鄉(xiāng)間兒童(圖7),他們或站或坐,落落大方;有的表現(xiàn)的是一些日常場景(圖8),雖然環(huán)境刻苦,但對生活的熱愛洋溢于他們的面孔之中,這些作品都很好地表達了中華民族堅韌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這種精神深深隱藏在萬里長城之下的黃土中,就像國歌說:“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長城時刻鼓舞著中國人民為國家崛起共同奮斗。幾個世紀(jì)以來,長城已經(jīng)成為中國精神的象征,并成為中國的標(biāo)志性代名詞。舞,就像一幅卷軸畫那樣一會兒卷起來,一會兒又全部展開,然后又將自己變成各種各樣的幾何形狀——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圓形,以至于我們幾乎認為長城就像一個身手敏捷、在我們的想象中玩捉迷藏的頑童,而不是像某個月球居民所可能看到的那個呈黑條狀穿越地球表面的宏偉建筑。[3]
圖7 外國人和中國孩童的合影圖片來源:蓋洛《中國長城》Fig7. Group photo of a foreigner and Chinese children
圖8 生活在長城腳下的農(nóng)民的肖像圖片來源:蓋洛《中國長城》Fig.8 Portraits of farmers living at the foot of the Great Wall
這并不是蓋洛在本書中的唯一表述,在此書的第14頁,他又繼續(xù)寫道:曾經(jīng)有人明智地指出,這個綿亙不絕,被中國的文人稱做“萬里長城”的建筑,也許只有神秘的月中人吳剛才能夠清楚地來描述它,假如這個神話人物確實存在,并且和我們具有相同能力的話。
盡管蓋洛提出的這個觀點并非首創(chuàng),但他確實積極地幫助這個觀點傳播了。蓋洛在20世紀(jì)初寫作時,沒有理由相信或不相信從太空或月球能夠看到長城。第一批人造衛(wèi)星要等到1957年才發(fā)射,此時距離第一次登陸月球也有數(shù)百年之遙。在這段時間里,作家們沒有從太空中窺視地球的經(jīng)驗,也沒有相關(guān)實驗?zāi)軌蜃C實他們的猜想。在20世紀(jì)初的背景下,這種想象也許可以認為是一種隱喻,從月球上看到人工建筑無疑是一種迷人且具有浪漫性質(zhì)的想法。這種浪漫情懷的思緒經(jīng)??M繞在蓋洛的心間:“伴隨著無邊的天際和攝人心魄的原野景色,洋溢著的詩情將我的沉思化為若有若無的訴求”[3]。
月光如水、遠山青黛、近樹婆娑,蓋洛的思緒也伴隨著蜿蜒曲折的城墻飄向遠方?!拔覀儸F(xiàn)在所目睹的龐大磚石建筑如同神話中的怪物一般匍匐著,趴在陰影籠罩的群山和死氣沉沉的平原上,就好像被勢均力敵的對手擊倒了似的。它展現(xiàn)的不是那種邪惡的傲慢或者肌肉的力量,而是巨大的權(quán)威性。”[3]而在蓋洛拍攝長城的這個時期,生活在長城腳下的人們同樣也飽受著戰(zhàn)亂之苦,長城掩映在蒼茫的夜色之下,顯示出了它的憤怒和歇斯底里的怒吼。蓋洛并不是孤獨的,也有人發(fā)出過同樣的感慨。清朝詩人錢錫采在其詩文《壺中天·秋夜策騎郊巡張家口》中寫道:
群山蒼莽,看長空似洗,明星疏落。
門巷愔愔凡籟寂,鈴語悠然高閣。
關(guān)塞人稀,河梁濤怒,此際誰橫槊。
一聲長嘯,樹間驚散烏鵲。
詩人描繪了秋夜張家口地區(qū)長城的風(fēng)光景象,上闋狀景,下闋寫情,詩中流露出的悲涼意味與蓋洛對長城的想象何其一致!由于膠片感光度低下等技術(shù)條件的限制,蓋洛并沒有拍下月色籠罩下的長城影像。蓋洛對長城的敬慕之情不僅來自于長城自身的雄偉壯觀,更是來自于他對中國歷史文化了然于心。
蓋洛不僅僅是一名攝影師和探險者,他還用一名社會學(xué)家的眼光掃射著所看到的一切。這座橫亙在中國北部、橫貫東西的建筑已經(jīng)矗立在此地逾兩千年。蓋洛十分清楚長城在中國政治、社會、文化中的價值地位。走遍了整個明代時期長城的他認為:“它(長城)是兩種文明和兩個時代的分界線。在空間上,他將北方的牧民與南方的農(nóng)夫隔開,將大漠上掠奪成性的亞伯們與水鄉(xiāng)中脾氣溫和的該隱們隔開?!盵3]蓋洛認為長城同時承擔(dān)了維護和平和抵御外侮的功能。“它已經(jīng)阻止了許多‘刀光劍影’的屠殺。了不起的長城!下面這個結(jié)論始終是正確的,即筑堆石頭總比拋擲石頭要好,保護生靈的城墻比掩埋死尸的壕溝要強。讓不朽的榮光照耀并贊頌?zāi)窃杏⒔ㄔ炝耸澜缟献顐ゴ箝L城的德行吧!兩千多年來,長城為保衛(wèi)國家和平及消除緊張局勢做出了貢獻。了不起的長城!”[3]蓋洛連續(xù)使用了兩個“了不起的長城”來表達自己的贊美之情。長城在中國歷史上意義重大,它在保護中原農(nóng)耕地區(qū)免受北方游牧民族的襲擊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兩千多年來,長城傲對風(fēng)霜雨雪,保護著城墻以內(nèi)的人們不受強敵的侵略。這就是為什么中國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建造長城。
威廉·蓋洛于1925年在意大利威尼斯逝世。他一生默默無名,死后也并沒有像同時代其他的探險家那樣名垂青史。這是因為在考察的過程中,蓋洛始終奉行“除了腳印什么都不留下,除了記憶什么都不帶走”的宗旨和原則,在其他探險家靠掠奪中國藝術(shù)品來獲得社會聲望和地位之時,他以一種冷靜旁觀者的身份,默默地用鏡頭記錄著他所看到的一切。在考察的過程中,也并非是從未遇到有價值的藝術(shù)作品,他也深知這些文物的藝術(shù)和財富價值,例如在旅途過程中,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一些破損的石碑,如圖9、圖10所示的這塊“天下雄關(guān)”碑,他給這塊石碑拍了照片,并且用拓片的方式進行復(fù)制,請精通中文的翻譯將碑面其它詩文準(zhǔn)確譯出。這些行為全部都在指向一個事實:蓋洛熟知中國文化,也對中國文物的價值有著自己的判斷,但他選擇了將它們留下。這是一種超越時代的精神,充滿了理性的光輝和坦誠的襟懷。
圖1 最古老的長城的黃土芯圖片來源:蓋洛《中國長城》Fig.1 Loess of the oldest Great Wall
圖9 嘉峪關(guān)西門外“天下雄關(guān)”碑圖片來源:蓋洛《中國長城》Fig.9 Stele of 'Tianxia Xiongguan' outside the west gate of Jiayuguan
圖10 西安碑林中“嶧山刻石”碑拓片圖片來源:蓋洛《中國長城》Fig9. Rubbings of 'Yishan carved stone' stele in Xi'an Forest of steles
蓋洛用他的影像講述了長城是如何影響民族文化、塑造民族心理、維護民族尊嚴(yán)的。他用實踐和影像告訴我們一個質(zhì)樸而又偉大的道理:“一個偉大的民族不能沒有信仰,一個驕傲的人民不能沒有精神。”蓋洛的這些影像資料仍然激勵著我們前進,如果他能在20世紀(jì)30年代,看到華夏子民戰(zhàn)斗在古長城抵御外侮的場景,一定會再次由衷地感嘆長城精神!
蓋洛的長城之旅之后,在1984年至1985年的508天里,著名的長城專家董耀會和他的兩個朋友從山海關(guān)到嘉峪關(guān)西行7 400公里②,成為首位完成長城行走的中國人。董耀會先生回憶說:“路走得很艱難,但我畢竟是在按自己的選擇,走一條自己的路。雖然做這件事很辛苦,但是我覺得很值……如果花多少錢雇一個人去走長城,他就沒有樂了,因為他沒有精神上的那種享受?!盵6]蓋洛和董耀會先生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徒步穿越長城的方式來表達對于長城的禮贊,面對這樣的一個龐然大物,只有深入其中才能傾聽到她喟嘆的心聲。在董耀會徒步考察完萬里長城之后,來自河南的劉宇田在1986年,河北的任二林、任自耕父子在2003年,美國的杰米·布拉迪什和羅布·英格蘭在2007年,挪威的斯蒂芬·羅伯特·洛克在2011年分別完成了徒步穿越長城的計劃。
長城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精神象征,而徒步穿越長城就是對這種精神的頂禮和膜拜。2019年8月,習(xí)近平總書記在甘肅河西走廊進行考察時強調(diào):“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長城,見證了中國多少年來的戰(zhàn)亂興替,見證了中國多少次的災(zāi)難過往,始終用如鋼鐵般的身體守護著祖國大地,飽含著民族團結(jié)友誼、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精神,是歷史的,也是時代的,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時至今日,長城仍然在吸引著全世界各地的旅游愛好者去贊美它,無數(shù)的攝影家用相機去記錄它,將長城作為一種精神意象和情感寄托,來抒寫個人的藝術(shù)追求,越來越散發(fā)著時代的氣息和世界性的普遍意義。
注釋:
① 里格(League),一種長度名。它是陸地及海洋的古老的測量單位,在陸地上時,一里格通常被認為是3英里(1英里=1 609.344米),即4.827km。
② 董耀會的長城之行約7 400公里,遠遠超過蓋洛的1 200英里(約1 900公里),這是因為由于不同的測量方式造成的。按照自然長度即嘉峪關(guān)到山海關(guān)的地圖距離,約1 382公里,但長城并不是筆直大道,期間有曲折起伏。根據(jù)2009年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共同發(fā)布明長城長度數(shù)據(jù)調(diào)查成果——明長城總長8 851.8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