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飛
【摘要】? ?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fā)展,信息激增,人類開始進入了大數據時代,大數據技術開始廣泛應用于電信,金融,零售,物流等行業(yè),為了精準的發(fā)掘數據潛在的巨大價值,就需要保證數據采集環(huán)節(jié)的準確和穩(wěn)定。闡述了大數據時代下數據的復雜性和多變性,并結合電商大數據平臺建設與應用中數據采集所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分別針對不同的場景以及數據類型提出對應的數據采集方案。
【關鍵詞】? ? 大數據時代? ? 電商大數據? ? 數據采集
引言: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信息種類越來越豐富,數據產生的速度更是超乎想象。傳統(tǒng)的數據分析已經無法處理如此多的數據,眾多企業(yè)開始建立自己的數據倉庫。對數據進行多角度的分析,以期實現數據的最大價值。但是數據倉庫的創(chuàng)建以及上層業(yè)務的精準分析都需要依賴真實可靠的數據,本文的目的就是以電商大數據平臺為例讓人們了解大數據采集的關鍵技術以及不同場景下的數據采集方式。
一、大數據時代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信息交互越來越頻繁,數據開始呈現“爆炸式”增長,人類逐漸從IT時代走向DT時代。如果說在IT時代是以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為主,那么到了DT(Data Technology)時代,則是以服務大眾,激發(fā)生產力為主。以互聯(lián)網(或者物聯(lián)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的技術革命正在滲透至各行各業(yè)。
在DT時代,數據作為一種新的能源,正在發(fā)生著聚變,變革著我們的生產和生活,催生了當下大數據行業(yè)發(fā)展熱火朝天的盛景。這里所說的大數據主要包含兩層含義。一是表意上的數據量大,種類多,數據增長速度快。二是從技術層面理解,通過使用大數據技術對數據進行采集,存儲,分析和處理,獲取數據中潛藏的價值。
二、源數據
電商平臺在日常運營過程中,會面臨眾多用戶的搜索,瀏覽,點擊,收藏,評論,下單,支付等行為,這些行為都可以通過電商平臺的后臺操作進行記錄,并生成海量的數據,這些數據大致可以分為日志數據和數據庫數據,針對不同的數據類型,需要制定不同的采集方案進行數據采集。
2.1日志數據
2.1.1瀏覽器頁面日志數據
1.頁面瀏覽日志數據。當一個頁面被瀏覽器加載呈現時采集的日志。網站頁面是互聯(lián)網服務的基本載體,對于以網頁為基本展現形式的互聯(lián)網產品和服務,衡量其業(yè)務水平的基本指標是網頁瀏覽量(Page View,PV)和訪客數((Unique Visitors,UV)。為此,我們需要采集頁面被瀏覽器加載展現的記錄,這是最原始的互聯(lián)網日志采集需求,也是一切互聯(lián)網數據分析得以展開的基礎和前提。頁面瀏覽日志數據采集是目前成熟度和完備度最高,同時也是最具挑戰(zhàn)性的日志采集任務。
2.頁面交互日志數據。隨著互聯(lián)網業(yè)務的發(fā)展,僅了解到用戶訪問的頁面和訪問路徑,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用戶細分研究的需求。在很多場合下,需要了解用戶在訪問某個頁面時具體的互動行為特征,比如鼠標或輸入焦點的移動變化(代表用戶關注內容的變化)、對某些頁面交互的反應(可借此判斷用戶是否對某些頁面元素發(fā)生認知困難)等。由于頁面內容、交互方式和用戶實際行為的不可預估,交互日志的采集無法規(guī)定統(tǒng)一的采集內容(例如促銷活動頁面的互動和用戶喜好實時推薦兩者相比,所需記錄的行為類型、行為數據以及時效要求都截然不同),呈現出高度自定義的業(yè)務特征。
3.其他日志數據。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專門針對特定統(tǒng)計場合的日志采集需求,如專門采集特定媒體在頁面被曝光狀態(tài)的曝光日志,用戶在線狀態(tài)的實時檢測等,但在基本原理上都脫胎于上述兩大類。
2.1.2 APP端日志數據
移動端的日志根據不同的用戶行為分成不同的事件,事件是無線客戶端日志行為的最小單位。基于常規(guī)的分析,可把事件分為頁面事件、控件點擊事件以及其他事件。
1.頁面事件。將常用的行為類別單獨列出來,稱作單獨的事件。頁面事件日志記錄三類信息:1)設備及用戶的基本信息;2)被訪問頁面的信息,主要是一些業(yè)務參數(如詳情頁面的商品ID、所屬店鋪等);3)訪問基本路徑(如頁面來源),還原用戶完整的訪問路徑。
2.控件點擊事件。控件點擊事件比頁面事件要簡單得多,首先,它和頁面事件一樣,記錄了基本的設備信息、用戶信息;其次,它記錄了控件所在的頁面名稱、控件名稱、控件的業(yè)務參數等。
3.其他事件。用戶可以根據業(yè)務場景需求,使用自定義事件來采集相關信息。從某種程度上說,它幾乎能滿足用戶的所有需求,包括事件名稱,事件時長,事件所攜帶的屬性,事件對應的頁面等。
2.2數據庫數據
業(yè)務數據類型中有一類高度結構化,易于被計算機系統(tǒng)處理的數據。主要包含用戶,訂單,商品,庫存等信息,這類數據存儲于關系型數據庫中,如MySql、Oracle、SQL Server等。
關系型數據庫中的數據采集一般稱為數據同步技術,數據同步技術更通用的含義是不同系統(tǒng)間的數據流轉,有多種不同的應用場景。主數據庫與備數據庫之間的數據備份,以及主系統(tǒng)與子系統(tǒng)之間的數據更新,屬于同類型不同集群數據庫之間的數據同步。另外,還有不同地域,不同數據庫類型之間的數據傳輸交換,比如業(yè)務系統(tǒng)和數據倉庫之間的數據同步,對于大數據系統(tǒng)來說,包含數據從業(yè)務系統(tǒng)同步進入數據倉庫和數據從數據倉庫同步進入數據服務或數據應用兩個方面。
三、日志數據采集策略
3.1采集要求
在瀏覽器頁面日志數據和APP端日志數據到達日志服務器后,并不能直接采集到分布式存儲系統(tǒng)中,需要根據業(yè)務規(guī)范在采集的過程中進行一些處理。
1.識別流量攻擊、網絡爬蟲和流量作弊(虛假流量)。頁面日志是互聯(lián)網分析和大數據應用的基礎源數據,在實際應用中,往往存在部分虛假或者惡意流量日志,導致日志相關指標的統(tǒng)計發(fā)生偏差。因此需要對所采集的日志進行合法性校驗,依托算法識別非正常的流量并歸納出對應的過濾規(guī)則加以濾除。
2.數據缺項補正。為了便利后續(xù)的日志應用和保證基本的數據統(tǒng)計口徑一致,在大多數情況下,需要對日志中的一些公用且重要的數據項做取值歸一、標準化處理或反向補正。反向補正,即根據新日志對稍早收集的日志中的個別數據做回補或修訂(例如,在用戶登錄后,對登錄前頁面日志做身份信息的回補)
3.無效數據剔除,在某些情況下,因業(yè)務變更或配置不當,導致采集到的日志中存在一些無意義、已經失效或者冗余的數據項,這些數據項不僅消耗存儲空間和運算能力,還會干擾正常計算的進行。為了避免此類異常的發(fā)生,需要定時檢查配置并依照配置將此類數據項剔除。
3.2基于flume組件的日志采集
1.簡介。Flume最早是Cloudera提供的日志收集系統(tǒng),目前是Apache下的一個項目。Flume提供了一個基于流式架構,高可用,高可靠,分布式的海量日志采集、聚合和傳輸的系統(tǒng)。它支持在日志系統(tǒng)中定制各類數據發(fā)送方,用于收集數據。
2.架構。agent是Flume數據傳輸的基本單元, 它以事件的形式將數據從源頭送至目標系統(tǒng)。Agent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Source、Channel、Sink。Source是負責接收數據到Flume Agent的組件。Source組件可以處理各種類型、各種格式的日志數據,包括avro、thrift、exec等。Channel是位于Source和Sink之間的緩沖區(qū)。因此,Channel允許Source和Sink運作在不同的速率上,Flume自帶兩種類型的Channel:Memory Channel和File Channel。Memory Channel是內存中的隊列,程序死亡、機器宕機都會導致數據丟失。 File Channel將所有事件寫到磁盤。因此在程序關閉或機器宕機的情況下不會丟失數據。Sink不斷地輪詢Channel中的事件且批量地移除它們,并將這些事件批量寫入到存儲系統(tǒng)、或者發(fā)送到另一個Flume Agent。
3.3日志采集方案設計
1.數據采集的精準性。在source監(jiān)控文件內容更新的過程中,flume出現宕機的問題,監(jiān)測的文件還在不斷地更新,此時如果Flume重啟就會出現數據丟失的情況,針對這種情況,Source配置成Taildir類型,當Flume開始監(jiān)聽某個文件時,會將已經采集完成的位置偏移量保存到positionFile文件中,flume重啟時,可以讀取上次斷點位置繼續(xù)采集數據,在實際生產中發(fā)現這個配置只能解決斷點續(xù)傳的問題,flume的channel 采用memory依然會丟失一部分數據,因此,還需要將channel的類型配置成file,即存放在磁盤,保證channel中數據不會丟失。
2.數據采集的靈活性。靈活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通過攔截器對數據進行初步的清洗(例如事件過濾,數據修改等),另外一方面就是配置多管道的架構,保證數據分發(fā)到不同的目的地。
3.數據采集的高效性。數據處理主要分為離線數據處理和實時計算處理,為了避免數據的重復采集,可以設計一種方案,通過flume將數據采集到kafka(分布式消息系統(tǒng))中,數據在kafka中以不同主題的形式存儲,此時既可以使用flume組件再次讀取kafka中的數據,存入到分布式存儲系統(tǒng)中進行離線批量處理,也可以使用實時計算框架(spark streaming或者flink)讀取kafka中的數據進行實時計算。另外,引入kafka組件可以在促銷活動引起的數據激增的情況下,實現數據削峰的功能,保證采集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
四、數據庫數據同步策略
4.1簡介
Sqoop是一款開源的工具,主要用于在分布式存儲系統(tǒng)(HDFS)與傳統(tǒng)的數據庫(mysql、oracle等)間進行數據的傳遞,可以將一個關系型數據庫中的數據導入到Hadoop的HDFS中,也可以將HDFS的數據導入到關系型數據庫中。
4.2架構
Sqoop 架構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Sqoop client、HDFS、Database。用戶向 Sqoop 發(fā)起一個命令之后,這個命令會轉換為一個基于hadoop的Map Task的MapReduce作業(yè)。Map Task 會訪問數據庫的元數據信息,通過并行的 Map Task 將數據庫的數據讀取出來,然后導入HDFS中。核心思想就是通過基于 Map Task的MapReduce作業(yè),實現數據的并發(fā)拷貝和傳輸,這樣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4.3數據同步方案設計
1.數據同步的靈活性。Sqoop可以將數據進行全量同步和增量同步,全量同步比較簡單,直接將源表所有數據查詢出來進行同步即可。由于數據量大,我們不可能每次都將所有數據全量導入,例如訂單表數據量巨大,且是不斷累加的,因此需要進行增量同步,增量同步分兩種,一是基于遞增列的增量數據導入(Append方式),即在增量導入時指定上次導入數據最后的位置。二是基于時間列的增量數據導入(LastModified方式),這種方式要求表中有時間字段,記錄上次導入的時間。
2.數據同步的安全性。無論是電商行業(yè)還是其他互聯(lián)網企業(yè),將結構化數據從業(yè)務數據庫同步到數據倉庫的首要條件是確保采集過程中,不會對正常運行的業(yè)務系統(tǒng)造成任何影響,因此可以采取從備庫中進行數據抽取,一般備庫是防止主業(yè)務數據庫宕機,無法對外提供服務而設計的,擁有和主業(yè)務數據庫同樣的數據,利用備庫進行數據同步,不會對主業(yè)務數據庫造成任何影響。
3.數據同步的準確性。由于數據業(yè)務表種類繁多,對應的需要啟動多個任務進行數據同步,任務執(zhí)行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部分任務失敗的情況,導致部分數據缺失,可以建立多個臨時表與目標表一一對應,數據先同步到臨時表,任務成功的才可以由臨時表導入到目標表,任務失敗的可以清除臨時表中的數據,排查問題后,重新執(zhí)行同步任務。
五、結束語
一般大型互聯(lián)網企業(yè)的日均數據收集量均以億為單位計量。作為大數據平臺架構的基石,數據采集尤為重要,本文基于各類場景的數據提供了更為安全可靠的采集方案。為了提供符合業(yè)務特性的數據展現,實現更為高效的下游統(tǒng)計計算,以及為算法提供更便捷、靈活的支持,數據采集環(huán)節(jié)還需要針對可能出現的新的數據類型進行更加完善的規(guī)范化組織。
引言:
我國領海面積廣闊,擁有豐富的海洋石油資源。隨著中國海洋石油工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海洋石油平臺的信息化建設也在不斷加速。然而受海上環(huán)境復雜多變、施工困難等客觀因素影響,海上數據通信技術的發(fā)展比較平緩,這也制約了中海油信息化系統(tǒng)建設的步伐。近年來,中海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積極開拓創(chuàng)新,引進全球先進技術,不斷升級改進海洋石油平臺的海陸通信系統(tǒng),其中尤其以海陸微波通信系統(tǒng)的成功應用最具革命性突破,標志著海洋石油平臺進入全面網絡信息化時代。隨著海陸微波通信系統(tǒng)的應用發(fā)展,海陸微波天線復用系統(tǒng)的開發(fā)應用進一步提高了海陸微波傳輸帶寬和傳輸可靠性,再次推動了海洋石油平臺信息化系統(tǒng)建設的高速發(fā)展。本文第二節(jié)簡單回顧了海洋石油平臺海陸通信系統(tǒng)的發(fā)展歷程,第三節(jié)通過海陸微波通信傳輸模型分析,介紹了海陸微波天線復用系統(tǒng)的應用起源,第四節(jié)闡述了海陸微波天線復用系統(tǒng)的系統(tǒng)組成和技術特點,最后在第五節(jié)進行全文小結,總結了海陸微波天線復用系統(tǒng)的技術特點。
一、海陸微波應用發(fā)展簡史
在過去,海洋石油平臺主要采用衛(wèi)星+海纜的較為單一的數據網絡通信方式,其中海洋石油平臺與陸地辦公網絡之間主要依賴衛(wèi)星通信,海纜主要用于海洋石油平臺群的中心平臺與周邊平臺之間的數據傳輸通信。海陸間衛(wèi)星通信如下圖1所示??墒?,衛(wèi)星通信費用昂貴,通常海上石油平臺只能開通較低衛(wèi)星帶寬(通常為512kbps~2Mbps)用于海陸通信,導致衛(wèi)星通信帶寬成為海上與陸地之間通信的稀缺資源,僅能用于海陸通信保障及最基本的必要辦公需求。而且由于衛(wèi)星通信數據傳輸時延較大,大量的其它通信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使海洋石油平臺信息相對封閉,平臺與平臺之間、平臺與陸地之間的信息傳遞比較閉塞緩慢。
中海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于2008-2009年間,開創(chuàng)性的使用了海陸微波系統(tǒng)。經過長達兩年嚴謹的通信模型分析、試驗系統(tǒng)運行、穩(wěn)定性評估以及系統(tǒng)優(yōu)化試運行后,海陸微波系統(tǒng)成功開通并維護使用至今。如下圖2所示,該系統(tǒng)可以無線連接離岸100-200公里范圍內的海洋石油平臺,并提供高達50~80Mbps的帶寬傳輸,從而使海上石油平臺從“海上信息孤島”轉變?yōu)榭蓾M足海上石油平臺辦公、生產、管理和基本日常生活通信等需求的生產生活平臺,實現了海上石油平臺海陸通信的里程碑式的飛躍。
二、海陸微波天線復用系統(tǒng)應用起源
隨著海油信息化系統(tǒng)建設的進一步推進,日益增長的辦公、生產、安全管理和日常生活通信帶寬需求,對海陸微波的傳輸帶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提高海陸微波傳輸帶寬和可靠性,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本小節(jié)通過對海陸微波傳輸模型的簡單模擬分析,探討了使用海陸微波天線復用系統(tǒng)的客觀因素和起源。
2.1 海陸微波傳輸模型
海陸微波工作在5GHz頻段,相比傳統(tǒng)License頻段(11-38GHz),5GHz頻段的自由空間傳輸損耗更小,更加適合用于海洋傳輸。建立海陸微波傳輸模型有助于理解和分析如何提高海陸微波的傳輸帶寬。圖3是一個理想的海陸微波傳輸模型,該模型不考慮海上濕度、氣壓、風速、波浪、海上多普勒效應等不可預測的因素。
從該模型可以看出,在理想的理論傳輸模型中,海陸微波在跨越長距離海面進行傳輸時,受地球曲率、大氣折射率、海面反射等因素影響,對兩端微波天線架設的海拔高度有較高要求。為了降低海陸微波信號傳輸損耗,應盡量提高兩端微波天線安裝的海拔高度。而海洋石油平臺的天線安裝高度受平臺限制,為了保證海陸微波的傳輸性能,就需要在陸地端尋找合適的高點進行安裝。以下圖4、5模擬了提升陸地端高度后,海陸微波跨海傳輸的理論模型變化。
從上述海陸微波傳輸模型模擬結果可以看出,海陸微波雖然最大可以傳輸200公里,但受到地形(海平面)和客觀傳輸環(huán)境條件限制,并非所有的陸地高點和海上平臺,都能搭建海陸微波傳輸系統(tǒng),實現海上平臺與陸地直接通信。平臺與陸地之間距離越遠,則要求陸地端微波安裝海拔高度越高。
2.2 海陸微波天線復用系統(tǒng)起源
海陸微波系統(tǒng)的建立,需要在充分模擬評估鏈路傳輸性能的前提下,選取理想的海上平臺和與之對應的陸地沿岸/海上島嶼制高點,且陸地安裝點需具備通信機房/簡易機房、通信鐵塔、穩(wěn)定供電等基礎設施條件。理論上,可以在合適的陸地站點與對應海上平臺之間通過安裝多套海陸微波以獲得更多的傳輸帶寬,但在實際環(huán)境中卻比較難實現,原因如下:
1.適合架設海陸微波的海上平臺和與之對應的陸地站點數量較少,可用站點資源稀缺;
2.海陸微波因距離遠,需求帶寬大,為了保證傳輸帶寬,需要使用2.4米或3米的大口徑傳輸天線。同時,為了提高海陸微波傳輸可靠性,會在陸地安裝點采用雙天線垂直分集結構實現信號空間分集發(fā)送/接收,即一對海陸微波鏈路僅在陸地安裝點就需要安裝2副大口徑天線。當需要在同一站點新建多套海陸微波鏈路時,需要安裝多套新的天線和天饋系統(tǒng),除了增加高昂的天線成本(包括天線硬件成本、天線運輸成本和天線安裝成本)之外,還面臨天線安裝調試維護困難的問題,并且對陸地站點的鐵塔安裝空間以及鐵塔強度都提出額外的要求,陸地站點現有鐵塔空間和強度難以滿足新裝多條海陸微波鏈路天線的需求;
3.海上平臺空間有限,大型通信系統(tǒng)的安裝位置與抱桿都受到較大限制,只能局限在指定區(qū)域的指定抱桿上,而無法隨意改變安裝位置或者新增安裝抱桿。如需新建多套海陸微波鏈路,平臺難以提供足夠的安裝空間和安裝抱桿。
上述客觀因素導致在現實中難以在原有海陸微波的站點上,通過新增多套海陸微波的方式獲得更大的海陸間通信帶寬。因此,可直接使用原有海陸微波天線、供電和鐵塔,無需新增天線,并通過對原有海陸微波鏈路升級替換從而實現提升海陸通信帶寬的海陸微波天線復用系統(tǒng)應運而生。
三、海陸微波天線復用系統(tǒng)組成和技術特點
海陸微波天線復用系統(tǒng)通過對海陸微波的射頻信號和基帶信號進行復用處理,實現海陸微波系統(tǒng)傳輸帶寬提升。本節(jié)介紹了海陸微波天線復用系統(tǒng)組成和技術特點,探討了使用海陸微波天線復用系統(tǒng)實現提高海陸微波傳輸帶寬的優(yōu)勢和特點。
3.1 海陸微波天線復用系統(tǒng)組成
海陸微波天線復用系統(tǒng)主要包含兩個子系統(tǒng):1. 海陸微波射頻信號復用子系統(tǒng);2.海陸微波基帶信號處理子系統(tǒng)。如下圖6所示。
3.2 海陸微波射頻信號復用子系統(tǒng)
根據無線通信原理,無線傳輸系統(tǒng)使用的信道頻寬越大,在相同傳輸條件下信息傳輸速率越高。同時,在相同調制模式下,調制信號的接收電平RSSI和SNR門限值與調制信號的信道頻寬相關。調制信號使用的信道頻寬越大,則對接收電平RSSI和SNR門限值要求越高。
以中海油南海油田當前正在運行的一條海陸微波鏈路為例,該鏈路傳輸距離為98公里,使用30MHz的信道頻寬,可以穩(wěn)定提供50-80Mbps的通信傳輸速率。在試驗階段,為了提高通信傳輸速率,把信道頻寬從30MHz提高到45MHz,鏈路傳輸速率最大可提升接近50%,峰值速率可達到70-110Mbps,但是由于45MHz信道頻寬在相同調制模式下對RSSI和SNR要求更高,因此比較容易出現調制模式變化,從而造成傳輸速率波動。在超過一個月的對比觀察中,使用更高信道頻寬45MHz雖然能夠獲得更大的短期峰值速率,但平均傳輸速率相比使用30MHz信道頻寬時提升并不明顯,反而由于使用了更高信道頻寬,影響了無線傳輸可靠性。
海陸微波射頻信號復用子系統(tǒng)并非通過增加信道頻寬或者信道捆綁方式提升系統(tǒng)傳輸速率,而是采用了獨立雙射頻復用處理技術,實現了原有天線/天饋利舊和系統(tǒng)平滑升級,可以有效提高海陸微波傳輸系統(tǒng)的通信傳輸速率,同時由于該技術信號處理損耗小,基本不影響原系統(tǒng)的無線傳輸穩(wěn)定性,從而同時滿足了提升傳輸帶寬、保持無線傳輸穩(wěn)定性的需求。
另外,海陸微波射頻信號復用子系統(tǒng)還能避免雙射頻信號之間的串擾和諧波問題。相比簡單進行兩個射頻信號的物理疊加會造成射頻信號全頻段干擾的結果,該技術很好地保護了雙射頻的獨立性,使之互不干擾。以下兩圖中,圖7展示了雙射頻信號簡單物理疊加時嚴重干擾的頻譜圖,圖8則是海陸微波天線復用系統(tǒng)下雙射頻信號穩(wěn)定獨立工作的頻譜圖。
3.3 海陸微波基帶信號處理子系統(tǒng)
海陸微波基帶信號處理子系統(tǒng)將雙基帶信號進行復合處理,并且可以根據實際網絡應用需要自由調整工作模式,從而實現靈活的網絡部署方式。 處理模式主要有兩種:雙基帶信號堆疊復合,以及雙基帶信號隔離分拆。在堆疊復合模式下,雙基帶信號被合并,從而提供更高的通信傳輸速率,并且在堆疊復合模式下,任一基帶信號丟失將不會影響整個基帶信號處理子系統(tǒng)的通信傳輸,實現了雙基帶信號互為冗余備份的功能。在信號隔離拆分模式下,雙基帶信號被獨立拆分并相互隔離傳輸,互不影響。
顯然,堆疊復合模式適合當單一傳輸通道需要更大的傳輸帶寬時使用,而信號隔離拆分模式則適用于專用網絡劃分時使用。例如當網絡管理員需要將傳輸帶寬分別獨立分配給專用辦公網絡和平臺工作/生活網絡時,則更加適用信號隔離拆分模式。
此外,海陸微波基帶信號處理子系統(tǒng)還具備另一特點:子系統(tǒng)網元可網管特性及狀態(tài)可視化管理,既能無縫對接原有辦公網絡的網管系統(tǒng),還可給現場通信工程師提供直觀、便捷的狀態(tài)信息。
四、結束語
海陸微波天線復用系統(tǒng)具備以下特點:
1.可在原有海陸微波系統(tǒng)上平滑升級,實現提升海陸間通信帶寬的效果,無兼容性問題;
2.可對原有海陸微波系統(tǒng)基礎設施進行利舊,包括鐵塔、天線、抱桿、供電等,無需擔心基礎設施配套不足或原有設施資源浪費的問題;
3.很好的延續(xù)了海陸微波傳輸系統(tǒng)的無線傳輸可靠性和穩(wěn)定性,且因堆疊模式下可以提供雙傳輸通道互為備份的功能,使海陸微波傳輸系統(tǒng)更加穩(wěn)定可靠;
4.可自由配置堆疊模式或隔離拆分模式,網絡部署方式更加靈活方便;
5.兼容原有海陸微波網管系統(tǒng),保持原有使用習慣,便于網絡維護。
海陸微波天線復用系統(tǒng)突破了傳統(tǒng)海陸微波的限制,提供高可靠(雙冗余備份)、更靈活(堆疊模式或信號隔離拆分模式自由配置)、更高速的海陸間無線通信帶寬,為海洋石油平臺信息化系統(tǒng)建設帶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
參? 考? 文? 獻
[1] Theodore S. Rappaport,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Second Edition,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PHEI, 2012-08, 01-01 [ (美)西奧多 S. 拉帕波特,無線通信原理與應用(第2版),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2-08,01-01]
[2]? Zhou C D, Wang Y K, Yang E H. Antenna and Electric Wave. Xian: Xian Electronic Technology University Press,1994. 290–302 [周朝棟, 王元坤, 楊恩輝. 天線與電波. 西安: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1994. 290–302]
[3]? Meng Y S, Dong F, Lee Y H. Near sea-surface mobile radiowave propagation at 5 GHz: measurements and modeling. Radio Eng, 2014, 23: 824–830
[4]? Duan Z M, Yin X P, Signals and Systems, Fourth Edition,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PHEI, 2020-07 [段哲民,尹熙鵬,信號與系統(tǒng)(第4版),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20-07]
[5]? Mo H, Chen B, Shen C. Radio propagation prediction model for maritime mobile communication. In: Proceedings of IE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ICWCA2012), Kuala Lumpur, 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