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綱懷 高文靜
兩漢時期,在政治大一統(tǒng)的前提下,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得到了飛速發(fā)展。銅鏡也經(jīng)歷了一個繁盛時期。西漢之初,銅鏡延續(xù)了戰(zhàn)國鏡與秦鏡遺風(fēng)。西漢早中期之際,以四乳釘為基礎(chǔ)特征的主題紋飾開始流行,其構(gòu)圖將銅鏡的整體區(qū)域較多地劃分成四個部分,銅鏡主體紋飾大為簡化,出現(xiàn)了銘文,且谷穗紋(舊稱“ 草葉紋”)成為主體紋飾。同時,內(nèi)向連弧紋成為圖案裝飾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在鈕座的四周還出現(xiàn)了方華紋。西漢晚期,開始流行圈帶銘文鏡與重圈銘文鏡。
這里要探討的“見日之光,見月之明”銘文鏡(圖1),乃是西漢銘文鏡中“日光鏡”里獨特的一類。在《漢鏡銘文圖集》一書中所列舉的542面銅鏡中,與“日光”銘文相關(guān)的約有50面,約占漢代銘文鏡的1/11,而“見日之光,若月之明,所言必當”(圖2)卻僅有一件,相當于1/ 524。在《長安漢鏡》一書中,統(tǒng)計漢代長安地區(qū)所發(fā)掘的1100余座漢墓中,共出土銅鏡300多面,日光鏡有92面,約占總數(shù)的1/3。可見,在西漢銘文鏡中以“見日之光”為首句的漢鏡屢見不鮮,既有“見日之光,天下大明”“見日之光,天下大陽”“見日之光,長樂未央”“見日之光,長毋相忘”等,而“見月之明”則為僅見。這不禁勾起了筆者的好奇心,此銘蘊涵著什么寓意?與時人思想、生活又有什么樣的關(guān)聯(lián)?
圖1名稱:日光(見月之明)銘圈帶鏡年代:西漢晚期直徑:7.1厘米重量:54克m值:1.43克/平方厘米上海止水閣藏
從大的類別上來說,“見日之光,見月之明”仍屬于“日光鏡”的一類。那么,日光鏡中的“見日之光”該作何解釋?有學(xué)者認為“見”即“ 現(xiàn)”,《廣韻·訓(xùn)詁一》曰:日,君也?!薄独m(xù)漢書·五行志》:“日者,太陽之精,人君之象?!惫省耙娙罩狻庇姓蔑@帝王之光的寓意,而“見日之光,天下大明”的本義就應(yīng)該是彰顯皇帝之光,使之照耀天下,無所隱蔽,以此隱喻加強皇權(quán)。在《“日光鏡銘”新釋》一文中,知名青銅器專家、古文字專家李學(xué)勤解讀了“見日之光”的“見”應(yīng)該釋為“視”,鏡銘的“見”正是下部從“兒”作立姿,表明“視”字這種起源甚早的寫法到西漢仍有存在。《廣雅·釋言》有云“比也”,“視日之光”意為“比日之光”。如此,“見日之光,見月之明”的本義應(yīng)為“鏡面光潔,可比日光奪目,可比月光皎潔”。由此可知,這是帶有夸張性質(zhì)的廣告宣傳之語,形容鏡面能與日月之光爭輝,極其明亮。
在漢代,銅鏡已經(jīng)發(fā)展為流通商品,其鏡銘包羅萬象:忠君愛國、祈福長壽、相思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其中,有一類廣告宣傳語也頗引人矚目。此類鏡在西漢早期興起,西漢中期盛行,至東漢、三國時期仍有出現(xiàn),其銘文內(nèi)容大致為“見日之光,天下大陽,服者君卿,幸至未央”“日出之光,若月之明,所言必當”(圖3)以及“鏡清明,銅必良,宜大王,毋相忘”等。
秦李斯《諫逐客書》曰:“ 服太阿之劍。”可知“服”有佩戴之意。早在春秋時期,配鏡于身已成風(fēng)俗?!蹲髠鳌ざü辍罚骸罢压y,君將以文之舒鼎、成之昭兆、定制鞶鑒,茍可納之,擇用一焉?!薄绊Q”是指古代佩玉的皮帶,而“ 鞶鑒”則是指佩戴銅鏡的革帶,在戰(zhàn)國至唐代墓葬出土的銅鏡上都有帶鉤同出,且有的還附有布帛之痕,可以作為當時人們固定銅鏡、佩于腰間習(xí)俗的佐證。西漢《尚書大傳·虞夏傳》中有載:“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卿云爛兮,糺縵縵兮?!贝颂帯扒洹蓖ā皯c”,有祥瑞、福澤的寓意。如此解釋,“見日之光,天下大陽,服者君卿,幸至未央”則意為“此鏡明亮,可比日光,所照之處光亮非凡,佩此鏡者(君),福澤環(huán)繞,福氣綿延”。而“日出之光,若月之明,所言必當”意為:“鏡面光潔,若日出之光般耀目,如深夜月光般皎潔”,(我)所說的話,定無虛言。在“鏡清明,銅必良,宜大王,毋相忘”中,“王”通“旺”,故而應(yīng)為“此鏡明亮,取銅優(yōu)良,理應(yīng)大旺,盼君毋忘”之意。
圖3名稱:日出之光銘草葉鏡年代:西漢中期直徑:11.4厘米重量:202克資料:《漢銘齋藏鏡》圖61
在宣揚銅鏡明亮之外,還有許多祝福之語,一并被鏤刻其中,有祝長樂富貴的,如“富于侯王,錢金滿堂”“千秋萬歲,長樂未央”“服者富貴番昌”;有祝長壽無極的,如“壽至未央”“壽如金石為國?!薄胺吆蕾F,延壽益年”;有祝人丁興旺的,如“長宜子孫”“子孫番昌長相?!薄伴L生宜子”;也有祛除邪祟的,如“服者富貴番昌,鏡辟不詳(祥)”“刻婁(鏤)博局去不羊(祥)”等。
這些銘文不禁讓人感嘆古人在語言表達上的巧思,諸多宣傳銅鏡之語,說明當時的銅鏡已經(jīng)成為流通于市場之間的商品?!兑捉?jīng)》曰:“神農(nóng)氏作……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庇惺袌觥⒂懈偁幘蜁鸩匠霈F(xiàn)“商品廣告”,在我國最早的廣告應(yīng)該來源于“聲響廣告”,即“叫賣”。《周頌·有瞽》中有“既備乃奏,蕭管備舉”的記載,漢鄭玄注曰:“蕭,編小竹管,如今賣餳者吹也?!笨梢娫谖髦軙r期,賣糖商販就已經(jīng)想到用管弦之樂來招攬生意。而“見日之光,見月之明”的銅鏡宣傳語更是簡潔明了,朗朗上口。既是想要推銷自己的商品,那么除了鏡子本身的質(zhì)量上好之外,還需吉祥語的輔助。透過這些吉祥之語,我們也可以窺視到古人對于美好事物的期盼。
“見日之光,見月之明”從本義上理解是為了宣揚銅鏡的明亮,而其流露出的延展含義也值得我們思考與探索。為什么銘文之中會出現(xiàn)“日光”“月光”此類描述,為何此類描述在當時能深入人心,得到大家的認可。除了形容“日光”“月光”本身物體的明亮之外,也蘊藏著古人對于日月的認知,攜帶著精神層面的思考。
《淮南子·天文訓(xùn)》有云:“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圓者主明?!薄稘h書·李尋傳》曰:“夫日者,眾陽之長,輝光所燭,萬里同晷?!薄洞蟠鞫Y·曾子天國》:“陽之精氣曰神。”由此可見,古人認為能照耀萬物的太陽乃天神,太陽形狀是圓的,故圓代表天?!吨荀滤憬?jīng)》說“天動為圓”,表明圓天是動態(tài)的,日出日落,周而復(fù)始。金沙遺址出土的商代晚期的“ 太陽神鳥”金箔,便是古人太陽崇拜的見證之一。“太陽神鳥”(圖4)呈圓環(huán)裝,由內(nèi)至外分為兩層,內(nèi)層以12條齒狀旋轉(zhuǎn)光芒構(gòu)成,外層飾有四只神鳥,神鳥的飛行方向與內(nèi)向漩渦相逆,形成獨特的動態(tài)之美;內(nèi)心的火球似太陽,四神鳥則代表一年四季,12道光環(huán)寓12月,表現(xiàn)出古人對于太陽,四方,四時的認識,對于鳥圖騰的崇拜,對于生生不息,長流不止的感悟。
圖4名稱:太陽神鳥金飾年代:商外徑:12.5厘米內(nèi)徑:5.29厘米厚度:0.02厘米重量:20克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藏
在《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中記載了六座日月出入之山;《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中則記載了七座日月出入之山,基本上一一對應(yīng)。由此可見,月在古人心中的地位當與日齊。《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曰:“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曰:“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帝俊乃上古神話中的天帝,日、月均乃其妻所出,故而日月乃天神之子,同樣受人崇拜?!抖Y記》中有言:“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边@里的“朝日”即“祭日”,“夕月”即“祭月”,表現(xiàn)了帝王祭祀日月的傳統(tǒng)禮制。
古人對于日月之光的描述,早在先秦時期便有,如“日居月諸,照臨下土”“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在西漢武帝時期,在崇拜五帝的基礎(chǔ)上,新建泰一祠,將日月作為泰一的屬神并祭。《淮南子·天文訓(xùn)》曰:“天地之襲精為陰陽,陰陽之專精為四時,四時之散精為萬物。積陽熱氣者生火,火氣之精者為日。積陰之寒氣為水,水氣之精者為月?!庇纱丝梢姡瑵h人在繼承傳統(tǒng)日月觀的同時,融入了陰陽說的哲學(xué),推動建立了漢人的自然觀。日與月、陰與陽便包含了更多的特殊意義,它們以符號形式成了漢人神學(xué)表達的元素之一。
鏡能辟邪,也可納福。其實趨避邪祟與收納百??芍^一事之兩面,此消彼長,既然祛走了災(zāi)禍,那么福氣自然來;又或者避開了災(zāi)禍,也便是一種福氣了。
《漢武帝別國洞冥記》有載:“影山去昭河三萬里,有云氣,望之如山影。丹藿生于影中,葉浮水上。有紫河萬里,深十丈,中有寒荷,霜下方香盛。有降靈壇、養(yǎng)靈池、分光殿五間、奔雷室七間、望蟾閣十二丈,上有金鏡,廣四尺。元封中,有祇國獻此鏡,照見魑魅,不獲隱形。”由此可見,漢人認為鏡可照鬼魅,使之無處遁形?!侗阕觾?nèi)篇·雜應(yīng)》還載有:“或用明鏡九寸以上自照,有所思存,七日七夕則見神仙,或男或女,或老或少,一示之后,心中自知千里之外,方來之事也。明鏡或用一,或用二,謂之日月鏡?;蛴盟模^之四規(guī)鏡。四規(guī)者,照之時,前后左右各施一也。用四規(guī)所見來神甚多?;蚩v目,或乘龍駕虎,冠服彩色不與世同,皆有經(jīng)圖。”這里描述的是古人以鏡作為法器,召喚各路神仙,知悉千里之事的具體方法。
在古代的婚嫁風(fēng)俗中,銅鏡必不可少,多用作女兒出嫁的陪嫁品;在花轎進入婆家前,需持銅鏡于花轎內(nèi)上下環(huán)掃,以示祛除邪祟。在古人的墓葬習(xí)俗中,銅鏡也承載著引人升仙與趨避邪祟之職;人們會將其置于腹部,或墓穴頂部照耀棺槨等,這些行為均帶有趨避邪祟,安保太平之意。通過這些文獻與習(xí)俗,我們可以看到銅鏡除了作為古人的照容之器外,還是一種法器,扮演著通靈顯圣、驅(qū)邪辟禍之角色。
刻有“日月”銘的“日月之鏡”甚至還可上通神靈,驅(qū)邪避魅,祛病納福。由此可見,本文圖1所列,鏡雖小、銘雖簡,卻表現(xiàn)出古人對于日月的崇拜。短短的8字銘文,蘊涵了古人思想之片羽。借此,我們可一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來龍去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