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偉
為你讀詩——
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晝夜不飛去,經(jīng)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聞?wù)邽檎唇蟆B曋腥绺嬖V,未盡反哺心。
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深。應(yīng)是母慈重,使?fàn)柋蝗巍?/p>
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
慈烏復(fù)慈烏,鳥中之曾參。
——唐·白居易《慈烏夜啼》
回放,這首詩是這么來的——
唐朝的那一天那一夜,詩人白居易輾轉(zhuǎn)反側(cè),徹夜難眠。不遠處的樹林里傳來慈烏那一聲聲尖銳而急促的鳴叫,似乎包含著無限的悲戚。白居易忍不住想了很多很多:慈烏是不是和剛剛喪母的自己一樣,想奉養(yǎng)母親卻已永無機會,心中只留下無限的悲痛和思念呢?那么多鳥兒都有母親,為什么唯獨慈烏失去母親后這般傷心?一定是慈烏的母親尤其慈愛吧!哦,春秋戰(zhàn)國時期那個不奔母喪的吳起,簡直還不如鳥呢!唉,慈烏,你真乃鳥中的曾參(曾參是著名的孝子)……白居易再也控制不住噴薄而出的情緒,揮筆寫下了這首在很多人心中,不亞于《游子吟》的《慈烏夜啼》。
孝不孝,很重要
自《慈烏夜啼》后,慈烏更是以孝聞名天下。你可能不知道,不僅僅是白居易,事實上,在許許多多古人眼中,慈烏,這種又叫慈鳥、小山老鴰,通體黑乎乎,比普通烏鴉小一點兒的鴉科動物是“孝”的代表。他們認(rèn)為,慈烏極通人性,父母筑巢產(chǎn)卵,辛辛苦苦將它們孵化,又不辭勞苦地喂養(yǎng);孩子們呢,長大后也會反過來尋找食物送給父母吃。
明代李時珍曾在《本草綱目》中寫道:“此鳥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可謂慈孝矣。北人謂之寒鴉,冬月尤甚也?!?/p>
然而,這很可能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直到現(xiàn)在,人們也沒有在動物界中發(fā)現(xiàn)有哪種動物會反哺,包括寒鴉。當(dāng)然,古人之所以這么稱贊寒鴉也自有道理,寒鴉的確是一種很聰明很智慧的鳥兒(鴉科動物都以聰明見長,它們大腦和身體的比例只比人類小一點,幾乎和黑猩猩差不多),喜歡集體生活,即使在食物缺乏的冬天,也極少會爭搶食物。有時候,吃飽了的寒鴉會把多余的食物分給同類。也許古人曾經(jīng)不止一次見過這一幕,才會以為寒鴉這是在“反哺”吧。此外,寒鴉又喜歡在傍晚制造出不那么動聽的叫聲,這實在很容易令多愁多思的詩人聞之落淚,不由地聯(lián)想到慈祥而辛勞的老母親呀!
古時雖然沒有母親節(jié),但并不妨礙古人稱頌?zāi)笎郏匾曅⒌??!鞍偕菩橄取?,孝是為人之本,一個人如果連養(yǎng)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順,是不值得交往的。為了表達孝心,子女不僅需要在父母生前細心照顧,父母過世后,也有為之守孝的習(xí)俗。漢朝為此還專門制定了丁憂制度——如果父母死亡,官員不論大小都需要辭官回家守孝3年,期間不能有任何娛樂活動,不能有婚嫁等喜事。若違反制度,一旦被查出,可是要受懲罰。到了宋朝以后,更有官員專門負(fù)責(zé)這件事。
如今,“丁憂制度”已經(jīng)成為歷史,但尊老孝親卻一直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傳至今天。時至5月,又到了母親節(jié),親愛的小讀者,你有什么想和媽媽說,又想為媽媽做些什么呢?
啃松果時間——
寒鴉分布廣泛,家族成員眾多,其保護狀況被評為“無?!薄_@不僅和它們聰明、不挑食(菜單上包括無脊椎動物、幼鳥、小型哺乳動物、漿果、水果、種子等)有關(guān),還因為它們已經(jīng)適應(yīng)了和人類一起生活,學(xué)會了依靠人類的產(chǎn)物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