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艷
書香拂海峽,杯茶潤心田。福建、臺灣一水相隔,兩岸本是同根生,中華文化也是一脈相承,中華經(jīng)典照亮著未來。我有幸參加了第四屆海峽兩岸青年閱讀季活動。
2020年9月26日,清晨,我和臺灣朋友們集合,大家一起乘坐大巴車前往鐵觀音之鄉(xiāng)安溪,云嶺茶莊園800多米高山,一畝又一畝茶園。我是極愛茶之人,面對此景欣喜若狂。
在做茶師傅的介紹下,我得以了解成就一杯好茶所需要的所有工序:
一、采摘
天氣晴朗的午后,茶葉長成半開面,標(biāo)準(zhǔn):3全葉,1半開葉。茶青采到60斤~65斤帶回家,采好的茶青不能放太久,要及時進行下一步的工作。
二、曬青
采回來的茶青要及時曬青,不同天氣、不同茶青、不同制茶師都有不同的要求。天氣過熱的話,要在室內(nèi)曬青。
三、搖青
也稱“做青”,時間一般為2分鐘~5分鐘,做青是整個制茶過程最關(guān)鍵的工藝,搖青到位了,炒出來的茶才可能好。
四、涼青
涼好的茶青放入茶青儲藏間。
五、揀芽
把芽葉等一些影響品質(zhì)的葉子揀掉,并不是每一種茶的制作都需要此工藝。
六、炒茶
每次入鍋10斤左右茶青,殺青時間3分鐘左右,溫度300。C左右,關(guān)鍵是茶葉的水分炒得去掉剛好。
七、摔青
摔打茶葉,使干掉和燒焦的茶葉邊緣、嫩葉脫離,這樣的茶葉成品就不會有紅湯和渾濁。
八、包揉
包揉、打散、包揉、打散……如此循環(huán),直到茶葉形成合適的條索、外形、色澤、內(nèi)質(zhì),包揉過程不但是成型過程,也有一定程度的發(fā)酵。是茶葉品質(zhì)形成的一個重要階段。
九、烘干
包揉到一定程度,放烘干機烘干掉部分水分,時間通常在3個小時左右。烘干完成后,就算是成品的毛茶了。
以上九個步驟,像極了人生一步一步錘煉、成長之路。
愛茶更要珍惜每一杯來之不易的茶,從生活享受和獲得精神愉悅,品嘗茶香特別滋味,人需要茶;從字形分析進行拆字,茶中有人,人在草木之間,人沒離開茶。因為,世界上的植物大體為草本和木本,沒有植物的世界,恐怕所有的動物也會消失,人也不復(fù)存在。一個茶字,把人和大自然緊密扣在一起。
用茶、品茶,是一種過程,或者提升為一種文化。但如果甘愿把自己的人生當(dāng)作茶葉,那是一種非凡的境界,生命也多了許多高度。有人說,社會越發(fā)達,對人的思想精神影響和考驗凸顯得就越殘酷,而結(jié)果也就各不相同。
社會就像一大鍋滾沸的開水,有的人像一枚生雞蛋,下去不久,本來鮮亮、柔軟、清澈的本質(zhì),經(jīng)過“煎熬”變色變硬,發(fā)生質(zhì)變后,把一切的過失都歸結(jié)為社會所致,怨天尤人,玩世不恭, “硬邦邦”的難以在社會上合群:還有的人像一棵胡蘿卜,本來色調(diào)鮮明,堅硬挺拔,但經(jīng)過一番煮沸就綿軟稀爛,本性全無。
當(dāng)經(jīng)過這種脫胎換骨之后,缺少應(yīng)有的風(fēng)度和剛性,在社會上就會成為見風(fēng)使舵、左右逢源、唯命是從、毫無個性的和事佬。
當(dāng)你修煉得如一片片茶葉,投入到社會這滾燙沸騰的開水之中,接受生命的另一種再生再造的過程,會隨著時間的走動,汲取溫度和水分,會慢慢地使肢體舒展開來.全身滋潤有加,變得潤澤無比。不僅如此,必需的熱的時間、泡的溫度,使茶葉的香味得以溶解和散發(fā),既進化和完美了自己,又改變和提升了水的品質(zhì),二者在互相融合中,提高了各自的品位。
茶道,也許就是一道有無數(shù)個解、永遠運算不完的為人之道的命題。
人生為茶,就能在艱難困苦的郁悶里,在世態(tài)炎涼的煎熬中,靠熱情和靈氣產(chǎn)生精華,讓時空改變自己的境界的同時,也讓自己影響到美好人間。當(dāng)真如此,自身的價值同社會價值就會是1+1>2,就會少一分怨恨,多一份容納;就會少一分迎合,多一分本色:就會少一分市儈,多一分雅致:就會少一分內(nèi)耗,多一分共生……
在這個世界上,品味人生,回昧無窮。
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之國粹。品茶思源,連著內(nèi)心的感悟,就如同海峽兩岸血脈相連,共同的文化淵源是海峽兩岸關(guān)系發(fā)展的精神紐帶,心向和諧是兩岸人民共同的心愿。
最后,祝海峽兩岸青年閱讀季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