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間風
“青春密碼”3: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jié)合
勇于自我革新
20世紀30年代,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來到延安,用他的筆忠實地記錄他所看到的一切。
在那里,他看到,“毛澤東住在簡陋的窯洞里,穿的是打了補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飯和辣椒土豆絲;周恩來睡在土炕上;彭德懷穿的背心是用繳獲敵人的降落傘做的;林伯渠的耳朵上用線繩系著斷了一只腿的眼鏡……紅軍大學學員把敵人的傳單翻過來當作課堂筆記本使用……他們堅忍卓絕,任勞任怨,是無法打敗的?!?/p>
在那里,他看到,“他們有的那些紀律,似乎都是自覺遵守的。我們走過山上一叢野杏樹時,他們忽然四散開來去摘野杏,個個裝滿了口袋,總是有人給我?guī)Щ貋硪话?。臨走時他們好像一陣大風卷過一般又排列成行,趕緊上路,把耽誤了的時間補回來。但是在我們走過私人果園時,卻沒有人去碰一碰里面的果子……”
在那里,他看到,“最使人感興趣的是紅軍所辦的墻報,里面有黑欄(批評欄)和紅欄(表揚欄)。在紅欄中,人們稱贊個人或者集體的勇敢、無私、勤勞和其他美德;在黑欄中,同志之間互相批評,并指名道姓地批評他們的軍官”“軍隊里任何一個戰(zhàn)士都可以直接向總司令告狀——而且也常常這樣做?!?/p>
通過斯諾的筆,西方世界第一次了解到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真實面貌:這是一個深得民心、充滿活力、前景無限的政黨。
其活力的來源就在于勇于自我革新和自我糾錯。當時,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遭遇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盡管遵義會議的召開解決了當時最為緊迫的組織問題和軍事問題,但以王明為代表的主觀主義、教條主義還沒有從思想上進行認真的清理。
中國共產(chǎn)黨已然形成了通過黨的重要會議糾正錯誤的體制和機制,1938年9月末召開的六屆六中全會,在認識上達成一致,及時克服了王明右傾錯誤所造成的困擾,確定了一系列正確的綱領、路線、戰(zhàn)略、方針、政策。
1941年5月19日,毛澤東在延安干部會上作題為《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第一句話就是“我主張將我們?nèi)h的學習方法和學習制度改造一下”,明確提出了整頓黨的作風問題,標志著整風運動的開始。其主要內(nèi)容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其中以反對主觀主義為中心內(nèi)容。方針是“懲前毖后,治病救人”。具體方法是先精讀馬列著作和中央文件,然后對照檢查,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總結(jié)經(jīng)驗,以達到改造思想和整頓三風的目的。
批評和自我批評
整風學習先是在高級干部中普遍開展。毛澤東認為,與主觀主義、宗派主義作斗爭并加以克服,需要進行全黨動員。另一個重要因素是,中共自抗戰(zhàn)以來發(fā)展了70多萬新黨員,成為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大黨。這些新黨員革命積極性很高,但他們絕大多數(shù)出身于農(nóng)民和小資產(chǎn)階級。由于緊張殘酷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黨組織還來不及對他們進行比較系統(tǒng)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
1942年3月,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收到了一封署名“羅李王”的群眾來信,對報紙?zhí)岢黾怃J批評。來信指出:“把貴報各版讀過之后,總覺得它有一個最大的毛病,即立論空泛,和我們建設邊區(qū)的實際工作似乎相距太遠了些?!?/p>
這個時候的《解放日報》,“高大上”的國際新聞是主角。第一版刊登的是世界要聞,第二版國際版是西方各個通訊社的通訊電,第三版國內(nèi)版以國民黨區(qū)為主,而第四版下半部是文藝副刊。只有第四版的上半部邊區(qū)版有一些反映陜甘寧邊區(qū)的新聞。即便如《整頓黨的作風》和《反對黨八股》的相關消息,也只分別發(fā)表在第三版的右下方和左下角。
當時,延安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而初創(chuàng)的《解放日報》在語言文字上,文白夾雜,晦澀難懂,邊區(qū)群眾對一些內(nèi)容諸如“赫爾國務卿政躬違和,迄今未愈,雖已消假視事……”等一些內(nèi)容根本不知所云。
《解放日報》出現(xiàn)的這些問題,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犯了“脫離群眾、脫離生活、脫離實際”的毛病。這種情況在一些部門表現(xiàn)得也十分突出。文藝工作者搞起了所謂“正規(guī)化” “專門化”,大講國外文藝理論;音樂會上,有人從頭至尾唱“啊……”不看對象唱美聲,好心的老鄉(xiāng)疑是“打擺子”了,趕忙端來熱姜湯;過去露天排戲,老鄉(xiāng)邊看邊議論,幫助提高,此時關門排“大戲”,群眾隔墻扔石頭。延安老百姓還編了順口溜批評這種脫離群眾、脫離實際傾向:戲劇系的裝瘋賣傻,音樂系的哭爹喊娘,美術系的不知畫啥,文學系寫得“一滿解(害)不下”(方言,意思是什么也不懂),等等。
針對《解放日報》等脫離群眾的傾向,毛澤東親自推動對《解放日報》進行改版。在改版的第一次會議上,毛澤東明確提出:“共產(chǎn)黨的路線,就是人民的路線?!?/p>
之后,延安整風運動采取了上下結(jié)合、領導蹲點、深入群眾、調(diào)查研究、總結(jié)經(jīng)驗等一整套有效的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1942年10月至1943年1月召開的西北局高干會議,對時任關中分區(qū)特委書記習仲勛作了一份組織鑒定。鑒定寫道:“平時在辦公的地方,每天都擠滿了群眾,當他和他們在一起的時候,總是極其自然和融洽。也許有時他正忙著,然而他寧愿放下正在做的事情,和藹地和他們交談,沒有一點架子,沒有一點官僚主義。”習仲勛關心群眾,群眾也深深地熱愛著習仲勛。還是那份鑒定上寫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在一個夏天,仲勛走得疲倦了,就隨便睡到一家老鄉(xiāng)的炕上,那位年老的主人就蹲在他的身旁,親切地看著他,替他驅(qū)著蒼蠅。這時忽然跑來一個找他的鄉(xiāng)民,老漢馬上低聲說:輕一點,仲勛同志困了,讓他好好地睡一會兒?!绷曋賱酌芮新?lián)系群眾的形象,正是當時黨群關系的生動寫照。
1945年4月中共六屆七中全會通過《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標志著整風運動的結(jié)束。在延安整風期間,毛澤東反復強調(diào)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問題,特別是在中國共產(chǎn)黨高級干部學習中共黨史并作歷史決議期間,毛澤東多次強調(diào)開展黨內(nèi)健康的批評和自我批評,還在整風過程中總結(jié)出黨內(nèi)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公式,即“團結(jié)——批評——團結(jié)”。
毛澤東帶頭作自我批評。他評價自己說:“決議(指《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把許多好事掛在我的賬上,我不反對,但這并不否認我有缺點錯誤,只是因為考慮到黨的利益才沒有寫在上面,這是大家要認識清楚的,首先是我。”“一九四一年邊區(qū)老百姓中有人說雷公咋不打死毛澤東,這就引起我的警覺,分析原因,發(fā)現(xiàn)是征糧太重了,于是就發(fā)展大生產(chǎn)運動。黨校去年有人說我是官僚主義,這也使我下決心到黨校去多接近一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