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部話劇《牛天賜傳》挺火。說到這部劇,它其實是根據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同名小說改編,主人公就是牛天賜,老舍先生在作品中講述了他二十歲之前的人生經歷。牛天賜在這一階段的生活與工作,很有舊式中國味道,他長著長著,就不斷受到生活的擊打,但他就這么過著、過著……把生活繼續(xù)下去。
《牛天賜傳》
作者:老舍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牛天賜到底是怎么過日子的?他又是個什么樣的孩子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老舍先生的《牛天賜傳》。
老舍,滿族人。中國現(xiàn)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北京人藝編劇,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龍須溝》等。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范”。
正如書名所講,《牛天賜傳》講的就是主人公牛天賜從出生到二十歲這一段時間的故事。他是個被遺棄的孩子,賣花生的老胡在牛老者家門洞那兒發(fā)現(xiàn)了他,于是就由牛家收養(yǎng),并且取名叫牛天賜。這之后,天賜一天天長大,做三,滿月,六個月,周歲,三歲,直到上三年級,再到家中變故叢生,天賜書也念不下去,后面牛老者、牛老太一一病故,結尾的時候,曾經做過天賜老師的王寶齋先生又出現(xiàn)了,他要帶天賜到北京念書。除去老舍先生最后一段議論,故事就停在這里:
虎爺送他們上車,給天賜買了盒避瘟散,怕他暈車?;疖囈粍樱臏I落下來。天賜平地被條大蛇背了走。直到車沒了影,虎爺還在那兒立著呢。
我讀這一段,老想著,這大蛇,是說那列火車吧,可是,這一路曲曲折折,天賜的生活與命運,不也像是一條他脫不掉、掙不開的大蛇嗎?
老舍先生很多作品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牛天賜傳》也不例外,最清晰的有兩點,第一點就是他對普通人生活的關心與慈悲,他總是寫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普通的生活,底層的命運,在大時代到來之際,人們身體與精神上雙重的辛苦、茫然、沖突與無助。第二點,老舍先生是語言幽默大師。他的小說、散文、戲劇,總在那些像金子般閃光的語言里迸發(fā)出幽默的神采。幽默之于老舍先生,有時是生活情趣,有時是詼諧諷刺,有時是自我調侃,而這些,都是通過他對語言的精心雕琢才做到的。
在《牛天賜傳》正式連載前,關于這本之后將要與讀者見面的書,老舍先生寫過一篇“廣告”,在廣告里他寫道:
什么樣的小說呢?是呀,什么樣的小說呢?又被問住了。內容大概是怎回事?趕快想吧,想了好久,決定寫《牛天賜傳》。為什么?不能說,說破就不靈了。內容?還是不能說,沒想出來呢。再逼我,要上吊去了。一定會有這么個“傳”,里邊有個“牛天賜”。他也許是英雄,碰巧也許是英雄的弟弟。也許寫他的一生,也許寫他的半生。沒有三角戀愛,也許有。
怎么樣,有沒有感覺老舍先生像在說相聲?又幽默,又吸引人。
在《牛天賜傳》里,老舍先生的幽默比比皆是,又很有特色。不同的人,他用著不同的調侃與俏皮,比如天賜的父親牛老者,對這樣一個“好好先生”,老舍先生沒有瞧不起他,講他怕老婆,也并非說他沒用。但是,講到牛老太,則不一樣,天賜被培養(yǎng)成后來的樣子,牛老太還是有責任的,所以,老舍先生對牛老太的描寫在不少地方明顯有一種諷刺與嘲弄,牛老太給天賜種牛痘,這事情方式挺多,有中國式,有洋式,結果她選了個“手打哆嗦的”,理由是種得越多越好,真是笑死個人。這種占便宜心理,還有自以為是的大人包辦,描繪得入木三分。到了全書最后幾章,老舍先生對天賜有了更多同情,他絕不是一個為了幽默而幽默的作家。
老舍先生后來有一篇小文章,講他怎樣寫《牛天賜傳》,除去講了寫作、發(fā)表時的各種情況,他專門講了這么一段話:
其實呢,我對小孩子是非常感覺趣味,而且最有同情心的。我的脾氣是這樣:不輕易交朋友,但是只要我看誰夠個朋友,便完全以朋友相待。至于對小孩子,我就一律的看待,小孩子都可愛。世界上有千千萬萬的受壓迫的人,其中的每一個都值得我們替他呼冤,代他想方法。可是小孩子就更可憐,不但是無衣無食的,就是那打扮得馬褂帽頭像小老頭的也可憐。
在他眼里,牛天賜是屬于后者的,是個孩子,卻被家里頭打扮得像個小老頭,也是可憐人。所以,從這句話來想,那么,《牛天賜傳》是不是也就是在替牛天賜“呼冤”,“想方法”?這就是老舍先生對孩子的同情心了。而且,這本書連載時,老舍先生發(fā)揮著他的幽默,但這也是有危險的,老舍先生自己就說,“幽默一放手便會成為瞎胡鬧與開玩笑”,所以,他還一直覺得對不起牛天賜,這更加是老舍先生對孩子的同情心了。
總之,期待著你自己讀一讀整本的《牛天賜傳》,對一個孩子的慈悲、同情與愛,這是一位寫作者在創(chuàng)作與孩子有關的故事時最大的良心,相信你一定會喜歡牛天賜的故事。
(冷玉斌)
《牛天賜傳》的再版,價值不亞于《四世同堂》的出版,至于什么價值,我可說不好,是它們的巧妙的幽默和辛辣的諷刺?是躲在令人發(fā)笑后面的眼淚和深思?是書中各式各樣的小人物讓讀者想起了自己的周圍?也許還有別的什么。
——胡絜青(著名畫家,老舍夫人)
“九一八”事變的第二年,33歲的老舍發(fā)表長篇諷刺小說《貓城記》,借火星上一座荒誕的貓城,述說了他眼中當時中國的真相。由于“對人性超越時代的洞察”,《貓城記》在海外是知名度僅次于《駱駝祥子》的老舍作品,有日、法、英、德、俄、匈六種語言譯本。
老舍先生創(chuàng)作的一部長篇童話。作品以生活在南洋的男孩小坡和他的妹妹為主人公,講述了小坡和一群猴子之間發(fā)生的有趣故事,故事后半段完全是小坡的夢境,但也隱含了作者對南洋種種現(xiàn)實弊端的嘲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