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建忠 賈健 段旭杰 雷國民 馮琛偉 曹江宇 馮長麗
摘? ?要:福海盆地烏倫古湖北一帶早石炭世那林卡拉組發(fā)現一套穩(wěn)定且厚度較大的烴源巖層位。從縱橫向及深部展布、有機質豐度、類型及熱演化特征等方面分析該烴源巖有機地化特征。烴源巖出露長約240 km,厚214~1 281 m,鉆孔顯示向深部延伸穩(wěn)定,巖性以黑色粉砂質泥巖為主。探槽及鉆孔樣品總有機碳(TOC)含量平均為6.95%和4.57%,干酪根類型以Ⅱ1型為主,Ⅱ2型次之,鏡質體反射率(Ro)平均1.19%。表明烴源巖整體處在成熟-高成熟階段,以成熟階段為主。該區(qū)域烴源巖主要形成于較穩(wěn)定的濱淺海環(huán)境。早石炭世古地理環(huán)境以濱淺海相為主,說明該時期形成大面積烴源巖的可能性較大。
關鍵詞:福海盆地;石炭系;烴源巖;烏倫古湖;那林卡拉組
準噶爾盆地是我國重要的油氣盆地之一,油氣資源豐富。盆地內油氣勘探程度整體較低,石油探明率為26.26%,天然氣探明率僅7.86%[1]。2002年以來,哈薩克斯坦齋桑油氣田獲得重大突破,國內油田公司認為齋桑盆地的東延部分吉木乃盆地、布爾津盆地可能存在儲量豐富的油氣。近年來新疆油田公司通過大范圍地質調查,在石炭系發(fā)現卡拉麥里大氣田,證實新疆北部地區(qū)勘探前景廣闊,為新疆油田戰(zhàn)略性勘探領域[2]。
準噶爾盆地發(fā)育大量石炭紀烴源巖[3],盆地北緣石炭系露頭廣泛。塔城盆地、和什托洛蓋盆地、吉木乃盆地和福津盆地等地區(qū)石炭紀烴源巖廣泛出露。筆者承擔的準噶爾北緣烴源巖(油氣)基礎地質調查評價項目,對準噶爾北緣烴源巖露頭空間分布特征進行詳細調查,在烏倫古湖北一帶早石炭世那林卡拉組發(fā)現一套穩(wěn)定且厚度較大的烴源巖層位。本文通過對有機質類型、豐度和成熟度進行分析,以期為準噶爾盆地油氣勘查提供佐證。
1? 地質背景
研究區(qū)位于準噶爾西北緣吉木乃盆地東段(圖1-a)。吉木乃盆地(包含福津盆地)北接阿爾泰山,南抵薩吾爾山,東鄰烏倫古湖,為哈薩克斯坦境內齋桑盆地向東延伸的一部分[4-5],形狀呈西寬東窄的三角形。構造位置整體處于歐亞板塊腹部、西伯利亞板塊和哈薩克斯坦板塊結合部位。著名的額爾齊斯大斷裂從盆地中部穿過。盆地自北向南可進一步劃分為福津坳陷、科克森套隆起及吉木乃坳陷。盆地北部山區(qū)屬西伯利亞板塊阿爾泰造山帶,出露古—中元古代基底,發(fā)育中-深變質碎屑巖建造。遭多次強烈擠壓變形,構造線方向主要為NW向,巖漿活動極強烈。盆地南部山區(qū)屬哈薩克斯坦板塊準噶爾地塊北緣復合島弧帶,具中—新元古代基底。巖石變質程度較淺,巖漿侵入活動相對較弱,主要構造線方向為近EW向弧形構造帶。
吉木乃盆地(包含福津盆地)演化經形成、發(fā)展和萎縮3個階段。早石炭世末西伯利亞板塊和哈薩克斯坦板塊碰撞造山抬升,晚石炭世至早二疊世以伸張環(huán)境為主,發(fā)育陸內裂谷型火山巖,形成巨大的山系雛形,山間盆地開始形成。早二疊世末至中生代,本區(qū)一直處于上升剝蝕夷平和準平原化狀態(tài),缺失晚二疊世和中生代地層。古新世進一步夷平,直至始新世早期,由于齋桑泊湖盆擴張,吉木乃、布爾津等山間坳陷被湖浸,接受陸相沉積,進入真正的盆地發(fā)展時期。進入更新世,全區(qū)又一次大規(guī)模隆起,阿爾泰山、薩吾爾山劇烈隆起,山區(qū)與平原之間相對高差拉大,湖域逐漸縮減,逐步形成現今的山體地貌[5],盆地內出露地層主要為晚古生代地層。中泥盆世薩吾爾山組,為一套海相基-酸性火山碎屑巖建造;早石炭世那林卡拉組,為一套海陸交互相地層,含厚層碳質泥巖夾煤線;晚石炭世恰其海組為一套陸相碎屑巖為主,含碳質泥巖、碳質粉砂巖夾煤線。
2? 烴源巖分布特征
2.1? 那林卡拉組
本次研究的那林卡拉祖主要分布于布爾津縣南國道217東側至烏倫古湖北一帶(圖1-b),呈近EW向分布,向西未出露,向東北被第四系覆蓋,長約240 km,西部較寬,露頭較差,多被古近系覆蓋,東側出露較好,寬度相對西側較窄。發(fā)生一定動力變質作用,與吉木乃盆地后期抬升隆起有關。與下伏泥盆系呈斷層接觸,與上覆晚石炭世地層呈斷層接觸,主要巖性為灰色砂巖、鈣質砂巖、粉砂巖、碳質泥巖、碳質頁巖夾煤線,粉砂巖、泥巖中見有植物化石碎片。
2.2? 烴源巖特征
本次工作對研究區(qū)那林卡拉組由西向東布設5條剖面,中部部署3個鉆孔(圖1-b)。通過地質路線和剖面測量,地表烴源巖出露沿走向穩(wěn)定,分布長度與地層出露一致。地表烴源巖縱向上西側層多,厚度相對小;東側層少,厚度大,厚214~1 281 m,最厚處位于烏倫古湖北側。鉆孔1見9層烴源巖,累積厚174.82 m,單層最厚29.33 m;鉆孔2見11層烴源巖累積厚度167.85 m,單層最厚48 m;鉆孔3見22層烴源巖,累積厚322.52 m,單層最厚51.7 m。剖面和鉆孔巖性以黑色粉砂質泥巖為主,該組烴源巖區(qū)域分布非常廣。
3? 有機地化特征
烴源巖有效評價直接決定油氣勘探方向與前景。目前中國古生界烴源巖的評價標準尚存在爭議[6-7]。據前人研究成果,結合北疆烴源巖特征,本次采用SY/T5735-1955國標。由于地表采集的樣品或演化程度較高的樣品相對鉆井巖心樣品,不能真實反映有機物地球化學特征[8-10],本次將剖面、探槽及鉆井樣品測試數據分類進行統(tǒng)計,以真實對比反映有機質地化特征。
3.1? 有機質豐度
有機質豐度評價通常采用總有機碳含量(TOC)、生烴潛量(S1+S2)、氯仿瀝青“A”和總烴含量等指標。
3.1.1? 總有機碳含量(TOC)
本次在福海盆地早石炭世那林卡拉組剖面中采集TOC代表樣品10件,探槽中84件,鉆孔75件,分析成果見表1。由表1和圖2-a可知,地表剖面樣品TOC含量0.18%~1.10%,平均0.54%,主體分布小于0.4%。探槽樣品TOC含量0.42%~42.7%,平均6.95%,主體大于%1,鉆孔樣品TOC含量1.03%~40.1%,平均4.53%,全部大于1%。地表剖面樣品可能由于油氣逸散,TOC含量遠遠低于探槽和鉆孔樣品,探槽樣品相比鉆孔樣品更接近地表。部分油氣逸散導致TOC含量變化相對較大,但與鉆孔樣品TOC含量相差不大。據SY/T5735-1955國標,那林卡拉組地表剖面烴源巖主體以中等和非烴源巖為主,探槽和鉆孔中烴源巖以好-最好烴源巖為主。
3.1.2? 生烴潛量(S1+S2)、氯仿瀝青“A”和總烴
本次在剖面、探槽和鉆孔中選取部分樣品進行巖石熱解及族組分分析(表1)。剖面樣品生烴潛量(S1+S2)小于0.5 mg/g,探槽樣品(S1+S2)僅為0.043~1.434 mg/g,平均0.353 mg/g,僅有不到30%樣品生烴潛量(S1+S2)大于0.5 mg/g(圖2-b)。鉆孔樣品(S1+S2)為0.076~0.719 mg/g,平均0.214 mg/g,絕大多數樣品生烴潛量(S1+S2)小于0.5 mg/g(圖2-b),指示為非-差標準。剖面、探槽和鉆孔中所有樣品的氯仿瀝青“A”指示為非烴源巖。
綜上所述,從有機碳TOC指標看,那林卡拉組烴源巖有機碳含量很高,但生烴潛量(S1+S2)、氯仿瀝青“A”和總烴等指標較低,可能是受有機質類型較差或烴源巖成熟度過高影響[11],總體上為好的烴源巖。
3.2? 有機質類型
通過有機顯微組分、干酪根元素、干酪根碳同位素、巖石熱解等分析,可判別烴源巖有機質類型[12-13]。本次在福海盆地石炭紀那林卡拉組剖面、探槽中采集18個顯微組分樣,均顯示以腐泥質為主,少量鏡質組+惰質組(圖3-a)。干酪根類型指數為13.3~64.05,絕大多數在40以上,干酪根類型以Ⅱ1為主,Ⅱ2類型次之(表2,3),整體表現為腐泥-腐殖型。表明有機質來源于浮游植物和微生物的混合,生油潛力中等。烴源巖有機質類型劃分可據巖石熱解判別。從HI-Tmax關系看(圖3-b),剖面、探槽和鉆孔樣品Tmax值均大于530 ℃,氫指數小于15 mg/g,樣品主要處于Ⅲ型區(qū)根部。干酪根碳同位素值受成熟度影響較小,是劃分干酪根類型有效方法之一[14]。那林卡拉組剖面和探槽樣品干酪根碳同位素值相差不大,樣品變化不大,均大于-24.5‰。據SY/T5735-1955國標,屬于Ⅲ類型,烴源巖干酪根同位素表明,那林卡拉組有機質類型較差。
綜上,顯微組分顯示烴源巖有機質類型較好,以Ⅱ1類型為主,巖石熱解和干酪根碳同位素顯示Ⅲ類型,可能是烴源巖成熟度過高造成。高-過成熟樣品,會引起S2降低,使對應的Tmax峰值不準確,導致IH-Tmax(最高熱解峰溫)判別方法可信度降低。隨熱演化程度增加,干酪根碳同位素(δ13CPDB)逐漸變重[15-18]。
3.3? 有機質成熟度
當有機質熱演化達到門限溫度時,干酪根成熟并生成大量烴類[11]。鏡質體反射率(Ro)是有機質成熟度的有效指標,隨熱演化程度升高而增大,具相對廣泛、穩(wěn)定的可比性[10]。干酪根的鏡質體反射率隨溫度和有效加熱時間的變化具不可逆性。因此,熱變質作用越強,鏡質體反射率越大[11]。熱解分析中S2峰的Tmax可反映成熟度指標,隨熱演化程度升高,Tmax增大[12-13]。
據表4可知,那林卡拉組烴源巖剖面樣品Ro=1.465%~1.469%,平均1.467%,處于高成熟階段,探槽樣品Ro=0.875%~1.386%,平均1.158%。僅一個樣品Ro大于1.3%,主體處于成熟階段,具剖面樣品Ro大于探槽樣品特征。那林卡拉組烴源巖的Tmax =524.5 ℃~549 ℃,平均545.1 ℃,處于高成熟階段。那林卡拉組烴源巖整體處于成熟-高成熟階段,以成熟為主,利于生氣。
4? 有機質沉積環(huán)境分析
新疆北部早石炭世古地理環(huán)境總體為海相環(huán)境,具北深南淺特征,大體可分為深海-半深海、淺海兩大相區(qū)。研究區(qū)所屬額爾齊斯殘留洋呈NWW向延伸,相帶展布與此一致,分為半深海相、淺海相和淺海三角洲相[19]。研究區(qū)烏倫古湖北側剖面未見底(被湖水淹沒)(圖4),剖面底部以砂巖、粉砂巖和泥質粉砂巖交替沉積為主,為濱海-三角洲前緣沉積;中部以大套粉砂質泥巖沉積為主,顏色明顯加深,常發(fā)育水平層理,局部夾薄層粉砂巖或細砂巖,砂巖較薄,為淺海相沉積;頂部主要由粉砂質泥巖和砂巖組成,砂巖主要為濱海砂,粉砂質泥巖主要為淺海相泥巖,反映濱海-淺海交替沉積。整體上那林卡拉組主要由粗砂巖、中砂巖、細砂巖和粉砂質泥巖組成,為一套淺海-濱海相沉積,由于強烈構造作用,導致某些層段重復(圖4)。構造演化上,新疆北部早石炭世為碰撞間歇期伸展-殘留洋閉合、陸-陸碰撞的大地構造演化背景[20]。剖面也反映碰撞間歇期伸展-殘留洋閉合的海進海退沉積特征(圖4),烴源巖主要形成于環(huán)境較穩(wěn)定的濱淺海環(huán)境。
5? 結論
(1) 福海盆地烏倫古湖北一帶早石炭世那林卡拉組發(fā)現一套穩(wěn)定且厚度較大的烴源巖層位,長約240 km,厚度在214~1 281 m,鉆孔顯示向深部延伸穩(wěn)定,巖性以黑色粉砂質泥巖為主。
(2) 福海盆地早石炭世那林卡拉組烴源巖達好-最好烴源巖,干酪根類型以Ⅱ1為主,Ⅱ2類型次之,整體表現為腐泥-腐殖型,烴源巖整體處在成熟-高成熟階段,以成熟為主,利于生氣。
(3) 福海盆地早石炭世那林卡拉組底部為濱海-三角洲前緣交替沉積,中部為淺海相沉積,頂部為濱海-淺海交替沉積。烴源巖主要形成于環(huán)境較穩(wěn)定的濱淺海環(huán)境,北疆早石炭世古地理環(huán)境以濱淺海為主,形成大面積烴源巖可能性較大。
(4) 早石炭世那林卡拉組為油氣調查新層系,具良好資源前景。
參考文獻
[1]? ? 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zhàn)略研究中心.新疆地區(qū)油氣資源評價[M].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14:70-105.
[2]? ? 石藝.新疆油氣勘探立足石炭系海相含油氣盆地尋求突破[J].石油鉆采工藝,2009,31(3):126.
[3]? ? 秦黎明,張枝煥,劉洪軍,等.準噶爾盆地東北部恰庫爾特草原北下石炭統(tǒng)南明水組烴源巖有機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地質意義[J].天然氣地球科學,2008,19(6):761-769.
[4]? ? 仇蘇江,黃堅,陳家琪,等.布爾津盆地地震勘探信息的采集方法[J].新疆石油地質,2010,31(3):311-313.
[5]? ? 李謀,謝淵,陸俊澤.新疆北部吉木乃坳陷下二疊統(tǒng)卡拉崗組頁巖氣地質特征初探[J].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016,36(2):67-74.
[6]? ? 陳建平,梁狄剛,張水昌,等.中國古生界海相烴源巖生烴潛力評價標準與方法[J].地質學報,2012,86(7):1132-1142.
[7]? ? 張水昌,梁狄剛,張大江.關于古生界烴源巖有機質豐度的評價標準[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02,29(2):8-12.
[8]? ? 盧進才,魏仙樣,李玉宏,等.內蒙古西部額濟納旗祥探9井石炭系—二疊系烴源巖地球化學特征[J].地質通報,2012,31(10):1628-1638.
[9]? ? 盧進才,陳高潮,魏仙樣,等.內蒙古西部額濟納旗及鄰區(qū)石炭系-二疊系沉積建造與生烴條件——石炭系—二疊系油氣地質條件研究之一[J]. 地質通報,2011,30(6):811-826.
[10]? 許光,姜亭,郭望,等.新疆伊寧盆地石炭系阿克沙克組烴源巖特征[J].地質通報,2018,37(1):63-69.
[11]? 靳軍,羅小平,廖健德,等.準噶爾盆地東道海子凹陷平地泉組烴源巖地球化學特征[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42? ? ? ?(2):196-202.
[12]? 盧雙舫,張敏.油氣地球化學[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08.
[13]? 金奎勵,王宜林.準噶爾盆地侏羅系煤成油[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 ?版社,1997.
[14]? Koos B M,Littke R,Muller B,et al.Generetion of nitrogen and methane from sedimentary organicmatter:Implications on the dynamics of natural gas accumulation[J].Chemical Geology,1995,? ? ? 126:291-318.
[15]? 盧進才,魏仙樣,魏建設,等.內蒙古西部額濟納旗雅干地區(qū)二疊系埋汗哈達組烴源巖的特征[J]. 地質通報,2010,29(2/3):341-345.
[16]? 盧進才,魏仙樣,陳高潮,等.阿拉善右旗杭烏拉地區(qū)下二疊統(tǒng)埋? ? ? ? ? ? 汗哈達組烴源巖特征[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1,41? ? ? (2):335-342.
[17]? 盧進才,魏仙樣,魏建設,等.內蒙古西部額濟納旗及鄰區(qū)石? ? ? ? 炭—二疊系烴源巖干酪根C 同位素的特征和影響因素[J]. 地質通報,2010,29(2/3):384-391.
[18]? 楊樹春,盧慶治,宋傳真,等.庫車前陸盆地中生界烴源巖有機質成熟度演化及影響因素[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5,26(6):770-? ? 777.
[19]? 李滌.準噶爾盆地及鄰區(qū)石炭紀構造格架與沉積充填演化[D].?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6.
[20]? 匡立春,張越遷,查明,等.新疆北部石炭紀構造背景及演化[J].地? ?質學報,2013(3):31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