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婷
詩歌是語言的精華,而意象是詩歌的靈魂。意象承載了詩歌的內(nèi)涵和作者賦予的情感,是詩歌翻譯的重點及難點,在詩歌英譯過程中如何傳遞意象成為譯界的熱點。王昌齡《出塞》的創(chuàng)作背景為盛唐時期,此時唐朝國力強盛,在對外戰(zhàn)爭中屢屢取得勝利,全民自信心極強,詩人借詩抒情,寓情于意象。
一、譯者介紹
許淵沖先生被稱為“詩譯英法唯一人”,曾榮獲“北極光”杰出文學翻譯獎,是亞洲唯一獲此殊榮的譯者。其譯作涉獵甚廣,受眾遍及世界各地,且廣受好評?!度河裆筋^》為《唐詩三百首》首個英譯本,由江亢虎與賓納共同編纂而成。民國學者江亢虎為譯本題名《群玉山頭》,取自李白《清平調(diào)》“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賓納作為新詩運動代表人物之一,作品風格深受惠特曼自由詩體風格影響。其在江亢虎提供的粗略譯本上,進行修改完善,撰寫完成三百首唐詩譯本。
本研究選取王昌齡《出塞》加以分析,以下為許淵沖譯本和江亢虎、賓納《群玉山頭》合譯本。
《出塞》原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許淵沖譯:
On the Frontier
The moon still shines on mountains passes as of yore.
How many guardsmen of the Great Wall are no more!
If the flying general were still there in command,
No hostile steeds would have dared to invade our land.
《群玉山頭》譯:
Over the Border
The moon goes back to the time of Chin, the wall to the time of Han,
And the road our troops are travelling goes back three hundred miles...
Oh, for the Winged General at the Dragon City
That never a Tartar horseman might cross the Yin Mountains!
二、《出塞》意象分析
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jīng)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shù)形象。詩人余光中在《論意象》中定義意象為:“所謂意象,即詩人內(nèi)在之意訴之于外在之象,讀者再根據(jù)這外在之象還原為詩人的內(nèi)在之意?!彼院唵蔚卣f,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
楊武能根據(jù)接受美學理論對文學翻譯建立了翻譯模型:作家—原著—譯者—譯本—讀者。從這個模型我們可以看出:對于原作來講,譯者是讀者的身份;但是對于譯本讀者而言,譯者又變成了作者。因此,譯者處于樞紐地位,在翻譯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
根據(jù)楊武能提出的翻譯模型,譯者在其第一個階段以讀者的身份進行閱讀。其對于原作的理解,會因文化背景、個人經(jīng)歷、意識形態(tài)等多重因素而造成差異;在第二個階段即二度創(chuàng)作時,譯者會根據(jù)自己前一階段的理解進行翻譯,選用不一樣的翻譯方法。
《出塞》一詩分兩聯(lián)共四句,其中涉及的邊塞意象為七處。根據(jù)陳植鍔先生對于意象的分類,可將之分為自然意象:明月;地名意象:關(guān)、陰山、龍城;人物意象:飛將;動物意象:胡馬;歷史文化意象:秦漢。“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展現(xiàn)出一幅壯闊的畫面:一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guān)塞,顯示了邊塞的遼闊和景物的蕭條,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尤其是詩人在“月”和“關(guān)”之前,使用了“秦漢”加以修飾,使得這幅月臨關(guān)塞圖,流淌于歷史長河。
下面將從視域融合的三個維度對兩個譯本展開分析。
(一)韻律層次
《邊塞》為七言律詩,平起首句押韻,第一、二、四句平聲同韻,押尾韻[an],韻字分別為“關(guān)”“還”和“山”。第三句仄聲不同韻,第二、四句倒數(shù)第三字為仄音。整首詩的意境高、文辭雅、寓意深。英格律詩共有三種尾韻韻式,分別是隨韻(aabb)、交韻(abab)和抱韻(abba)。許淵沖在翻譯此詩時,采用了隨韻(aabb)的韻律形式進行翻譯。翻譯過程中,重視韻律美。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押[??r],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押[?nd]。尾聯(lián)中的“dared”“invade”“l(fā)and”采用了行內(nèi)押韻,全詩更具有節(jié)奏美,遵循了古體詩的韻律之美。賓納與江亢虎的譯本則選用自由翻譯,在標點和句式上全部轉(zhuǎn)換成自由詩體。尾聯(lián)處理為感嘆句,凸顯了雄渾高昂之情。
(二)意象修飾層
原詩中“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采用了互文見義的手法,表達自秦漢以來,此處的戰(zhàn)爭便從未停歇。許淵沖譯文中將“秦漢”這一意象意譯為“yore”,意為往昔。這一用詞與詩中流露出來的年代感相契合,但卻并未將戰(zhàn)事不停歇一義表達出來。江亢虎與賓納版本采取了擬人修辭手法,將月亮擬作人,音譯“秦漢”意象詞。但此種處理方法同樣未傳遞出戰(zhàn)事未歇的含義。
(三)意義建構(gòu)層次
針對邊塞詩特有的意象詞,兩個譯本都采取了不同的翻譯方法進行處理: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許淵沖采取了直譯法處理自然意象“明月”和地名意象“關(guān)”,譯作“moon”和“mountain passes”。譯者將歷史文化意象“秦漢”意譯為“yore”?!扒貪h”意象代表歷史滄桑,時過境遷。譯者將其換譯為古英語中的“yore”一詞,與后一句的“more”押韻,用詞也與原詩相符。但是其隱含的“戰(zhàn)事從未停歇”一義卻未能成功傳達。在賓納與江亢虎的譯本中,譯者針對“明月”和“秦漢”這兩個意象采取了直譯的翻譯方法。雖然將歷史文化意象“秦漢”直接翻譯出來,但是目的語讀者對于原詩的“Chin”和“Han”,卻因為文化差異而難以理解。
“但使龍城飛將在”中有兩處意象,分別為地名意象“龍城”和人物意象“飛將”。許淵沖省略了“龍城”這一意象的翻譯,同時將人物意象“飛將”直譯為“flying general”。實際上原詩中的“龍城”一詞指的是盧龍城,與“飛將” 一樣代表漢朝。詩中寄托了詩人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國家意識。王昌齡此句詩中所提及的“飛將”,指的是漢代將軍李廣,如果將其直譯為“flying general”和“Winged general”的話,目的語讀者會產(chǎn)生歧義,更無法直接體會到“戰(zhàn)神”帶給人的沖擊感。在這句詩中,許淵沖雖然沒有將“龍城”這一意象翻譯出來,但是他將整句詩處理為“如果飛將軍尚在軍中,那么……”的意思,讀者足以理解本句內(nèi)涵。江亢虎與賓納則將兩個意象直譯為“Dragon city”和“Winged general”,未對兩詞加以解釋,可能會造成誤解。
第四句的動物意象“胡馬”一詞,是地名“胡”與動物意象“馬”的結(jié)合,意思為“胡人的馬”,也可以理解為“敵人”。許淵沖在此將之意譯為“hostile steeds”,生動形象地傳遞出了原詩的意象,讓目的語讀者能更好地理解 “胡馬”的意思。許淵沖雖然對“陰山”一詞采取了省譯的方法,但傳遞出了不讓敵人入侵我們的家園的豪邁之情。江亢虎與賓納譯本中,對兩個意象都采取了直譯的方法,和許一樣傳遞出了原詩的情感內(nèi)涵。同時,在句式上進行了調(diào)整,使情感更為充沛。
三、翻譯策略分析
總的來說,許淵沖譯本和江亢虎、賓納譯本針對《邊塞》一詩的意象詞采取了不同的翻譯方法進行處理。
許淵沖選擇的翻譯策略較豐富,主要以直譯、改譯和省略為主。而賓納和江亢虎的譯本主要以直譯為主,未采用省略法。歸根結(jié)底,翻譯策略的選擇與譯者所處時代與背景有一定聯(lián)系。在作為讀者階段閱讀原作時,許淵沖身為本國語言外譯者,其期待視野與原詩融合得更好,對原詩意蘊的理解也更為透徹。在再創(chuàng)作階段時,因為許淵沖比美國詩人賓納更了解中國文化,所以詩歌中的“空白”對于許淵沖而言更容易填補。因此許淵沖會將意象背后傳達的含義表達出來,而不是僅局限在字的表面意思。
江亢虎在逃避追捕時匆忙完成古詩大意稿,后續(xù)工作都由賓納獨自完成。而賓納作為美國詩人,對中國的意象了解不如許淵沖深刻,因此其中一些“空白”很難填補,所以譯者會偏向選擇直譯的策略,按照字面意思進行翻譯。但是賓納作為目的語譯者,對于目的語讀者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差異把握得更為準確,在再創(chuàng)作階段更占優(yōu)勢。
四、結(jié)論
從韻律來看,許淵沖先生更重視韻律對稱,賓納偏向譯文流暢達意。從修辭用法來看,許淵沖與賓納都未達到原詩層次。從用詞來看,兩位譯者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進行處理:其中許淵沖偏向多種翻譯方法并重,以直譯、改譯和省略為主;賓納主要使用直譯,且不用省略。究其根源,是因為許淵沖身為源語譯者,對原詩的情感把握準確,且重視韻律,因此譯文更具節(jié)奏美和韻律美;賓納身為目的語譯者,對譯文的風格把握更易于讀者理解,但在面對中文特有修辭和意象詞時,處理得稍失原文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