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石鼓文》對吳昌碩篆書的影響

2021-08-11 01:18:54陳雅瑯
收藏與投資 2021年7期
關(guān)鍵詞:石鼓文書風吳昌碩

摘要:《石鼓文》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清代興起的碑學熱為吳昌碩因《石鼓文》而聞名提供了時代背景,他從臨寫繼承《石鼓文》到突出《石鼓文》的原貌,再到后來變《石鼓文》之體貌為自身所需,從走進《石鼓文》到走出《石鼓文》,高雅出奇,前無古人,自成一家?!妒奈摹烦删土藚遣T,也因吳昌碩而發(fā)揚光大。本文主要就《石鼓文》對吳昌碩篆書不同時期的影響進行探討,分析《石鼓文》對吳昌碩藝術(shù)生涯的重要作用。

關(guān)鍵詞:石鼓文;吳昌碩;篆書;書風

一、《石鼓文》與吳昌碩

(一)《石鼓文》簡介

《石鼓文》的出土時間相對久遠。大約在唐代初期,今陜西省寶雞市鳳翔區(qū)曾出土了十個石碣,每個石碣約一米高,并有六七十字的四言古詩附在其上,古詩內(nèi)容格調(diào)類似于《詩經(jīng)》,同時這些石碣又因為外形與鼓相像,所以被稱為“石鼓”,而鼓上面的文字,則被稱為“石鼓文”。

清代碑學興起,社會變革的呼聲漸趨強烈,使得書家們對篆書產(chǎn)生了新的認識。在此期間,康有為以《石鼓文》為大宗,主張上溯先秦,這一冷門的書體才又重新出現(xiàn)在眾人的視野里,在當時的書壇,關(guān)于《石鼓文》的臨習和創(chuàng)新作品也逐漸增加。

(二)吳昌碩臨習《石鼓文》

1. 吳昌碩

在中國書畫史上,臨習《石鼓文》而成就個人藝術(shù)風貌的特例,唯有吳昌碩。吳昌碩,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浙江湖州人,是我國晚清時期著名的書法家、國畫家和篆刻家。吳昌碩一生致力于書畫創(chuàng)作,在多方面都有所成就,將金石書畫熔于一爐。吳昌碩在藝術(shù)上的成就,使他成為公認的開宗立派式的人物。吳昌碩一生好古,不斷臨習創(chuàng)作,自出新意,功力深厚,推動了后世書法的發(fā)展。

2.吳昌碩與《石鼓文》

吳昌碩從小受家庭的熏陶,很早就開始學習書法與篆刻,對金石文字情有獨鐘,他的《石鼓文》篆書最終達到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藝術(shù)境界。在晚清、民國的背景下,如果說一般的臨習僅是刻意求工,那么吳昌碩臨《石鼓文》就是從刻意求工的階段走向了對主體自我的詮釋和自我風格的探求。

吳昌碩在臨寫金文如《散氏盤》時,學習和吸收了金文的筆法,并將金文筆法成功運用到《石鼓文》的創(chuàng)作當中,這是一條全新的創(chuàng)作道路,也使吳昌碩的《石鼓文》達到了空前絕后的境界,使篆書藝術(shù)的發(fā)展迎來一個新局面。同時,這也讓人們在潛意識里將吳昌碩和《石鼓文》兩者緊密地結(jié)合,幾乎到了難分難解的境地,在中國書法史上很少見。

二、《石鼓文》對吳昌碩篆書的影響

在吳昌碩的篆書作品中,占比重最大的非《石鼓文》莫屬,這也是吳昌碩臨習時間最長的一種書體,其晚年書寫的數(shù)量最多。本文嘗試將吳昌碩臨習《石鼓文》的歷程分為三個階段來分析。

(一)《石鼓文》對吳昌碩篆書影響的第一階段

吳昌碩臨習《石鼓文》的第一階段主要是1900年之前,即吳昌碩57歲之前。

吳昌碩從小隨父學藝,其藝術(shù)生涯是從篆刻開始的,他對篆書和金文有著較為深厚的感情,隨著時間的流逝,吳昌碩最終認識到《石鼓文》的魅力并且決定一心鉆研。歷史上對于吳昌碩何時開始臨習《石鼓文》沒有明確的記載,只知其在1880年為海如書寫的篆書聯(lián)中,已經(jīng)包含了《石鼓文》的筆意。1882年,他曾為《石鼓文》拓本題跋。1884年,吳昌碩為健亭先生集的《“射人唯鱮”七言聯(lián)》是我們目前能夠看到的有明確時間的吳昌碩《石鼓文》作品,該作結(jié)字工整,一筆一畫清清楚楚,接筆稍有板滯和遲疑,但字形與《石鼓文》字形風格接近,與后期的作品比起來稍顯稚嫩。由此可見,《石鼓文》很早就已經(jīng)成為吳昌碩的臨習對象。

1882年,吳昌碩一家移居蘇州。1886年,好友潘瘦羊把當時最好的《石鼓文》拓本送給吳昌碩,吳昌碩如獲至寶,花了十二分的力氣將一筆一劃都寫到與原刻相似。史料記載,吳昌碩一生都在臨習和搜集《石鼓文》拓本,常常一人細細品味,從中受益匪淺。他早年的《石鼓文》作品,用筆工整,轉(zhuǎn)折硬朗,形態(tài)與原碑相似,卻缺少了雄渾之氣。到了1890年,吳昌碩覺得依舊無法突破自我,認為沒有一筆是對的。1892年,這一時期的吳昌碩,作品筆畫細瘦,結(jié)字平板,認識到自己始終無法擺脫早期學篆書對他產(chǎn)生的影響。可見,吳昌碩在不斷超越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有著很高遠的藝術(shù)追求和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

1900年之前的這一時期,被定義為吳昌碩臨習《石鼓文》的第一個階段,在風格上清雋流暢,較為舒朗。雖然這個時期,他的篆書并沒有明顯的成就,但卻為其后半生臨習《石鼓文》取得的突破和成功作了鋪墊。

(二)《石鼓文》對吳昌碩篆書影響的第二階段

吳昌碩臨習《石鼓文》的第二階段是1901—1913年,即吳昌碩58—70歲的這段時期。

這一時期,吳昌碩經(jīng)常往來于文人薈萃的蘇杭滬一帶,與許多飽學之士和書畫愛好者交往,如吳大澂、任伯年等人,與有識之士交往讓吳昌碩的眼界日漸開闊,閱歷與日俱增,在篆書創(chuàng)作上更上一層樓,幾乎全出己意,達到“確立自我面目”的階段,其作品已經(jīng)是一種對藝術(shù)的再創(chuàng)造。

在吳昌碩60歲那年,他所臨的《石鼓文》基本體現(xiàn)了《石鼓文》的原貌,卻因用筆缺少提按而顯得單調(diào),60歲的他仍然自稱用筆不夠,在臨習過程中沒有做到虛實兼到,并因此覺得愧疚。60歲以后,他將金文的筆法用在《石鼓文》中,使他的《石鼓文》有了明顯的變化。這一時期他的書刻雖然還沒有形成個人的風貌,但是已經(jīng)體現(xiàn)出了吳昌碩的個人追求。其中,可以被稱為吳昌碩從探索期到成熟期轉(zhuǎn)折點的代表性作品的,莫過于《思隱軒主人篆書軸》和《贈蟾亭石鼓文團扇》。

吳昌碩在65歲自記《石鼓》臨本時提到,其學習篆書,最喜好的是臨習《石鼓文》,許多年都是如此,因而能“一日有一日之境界”①。吳昌碩66歲時,與初期相比,這一階段所臨習的《石鼓文》拙樸中也蘊含精致,蒼勁的風格中呈現(xiàn)了古雅的面貌,體現(xiàn)他對筆的駕馭能力十分嫻熟,運筆更加穩(wěn)健,行筆和轉(zhuǎn)折處也不再遲疑,取而代之的是果斷遒勁,作品中無不體現(xiàn)方中寓圓的結(jié)實感,線條更為圓厚,筆畫更加勁道有力,金石的意趣也變得濃厚,整體感相比初期更加一致,其中的節(jié)奏變化更加豐富,舒朗酣暢。在字形上,風格的變化主要體現(xiàn)為結(jié)體從方正變長,將秦小篆的特點與《石鼓文》進行了融合。吳昌碩70歲時為季中所集《〈深淵平原〉聯(lián)》成為其成熟時期的代表作,從此逐步為社會了解和認可,在此基礎(chǔ)上,鮮活生動的“吳氏石鼓”書風以獨特的面貌得以完全確立。

(三)《石鼓文》對吳昌碩篆書影響的第三階段

吳昌碩臨習《石鼓文》的第三階段主要是1914年以后,即吳昌碩71歲以后。

1913年,吳昌碩成為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長,這是書畫界對吳昌碩藝術(shù)的肯定,也為其潛心創(chuàng)作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翌年,吳昌碩完成了一幅篆書作品:《西泠印社記》,從這件四條屏可以看出吳昌碩此時的書風有了明顯的改變,逐步邁向了他藝術(shù)人生的巔峰。

到了20世紀20年代初,吳昌碩的書法創(chuàng)作已不再局限于《石鼓文》原碑。其書風虛實兼到,樸拙豐茂,雄強壯大。1927年以后,其功夫漸入佳境,最終成為“石鼓篆書第一人”。

這個時期,吳昌碩臨習《石鼓文》所得之感悟逐漸增多,特別重視將秦漢刻石中馨逸蕭散的體勢與《石鼓文》相結(jié)合,將青銅器銘文的凝重與渾厚的拙樸氣息表達得淋漓盡致,最終所呈現(xiàn)出來的,是一幅逸氣勃勃、蒼雄豪邁的正大氣象,即便是信手涂寫,也能做到圓潤酣暢。不僅如此,吳昌碩在后期的創(chuàng)作中,還突破了《石鼓文》原先的創(chuàng)作法則,將寫意的風格帶入大篆之中,其書法兼?zhèn)渥瓡蛧烂C沉雄與草書的恣肆灑脫,抒情浪漫但不失沉著雄健,筆下件件都是精品。吳昌碩晚年的大篆創(chuàng)作,直接推動了20世紀80年代以后寫意大篆的興起。

通過梳理吳昌碩臨習《石鼓文》的過程,可以發(fā)現(xiàn)《石鼓文》對吳昌碩的影響非常深刻,這種影響讓吳昌碩的書風從清逸、平正演變到渾拙、縱肆,從排列整齊演變到參差錯落,最終形成了老辣肆意、樸拙雄強的書法風格,成就了吳昌碩個人獨特的書法面貌。

三、結(jié)語

在中國書法史上,一直臨摹和研習同一種書帖的書家是十分稀少的?!妒奈摹繁话l(fā)現(xiàn)后,雖然有很多人臨習過它,但沒有像吳昌碩先生一樣的專攻之人,使其煥發(fā)出璀璨的光芒。吳昌碩在對《石鼓文》持續(xù)不斷的臨習之中,逐漸吸收了《石鼓文》的長處并融入自身的創(chuàng)作,他的篆書功夫就在這種日積月累之下不斷發(fā)展與成熟,實現(xiàn)了突破和創(chuàng)新。

因此,《石鼓文》對吳昌碩書風的影響可以說是深入骨髓,無論吳昌碩一生中如何學習其他書家或是碑石,《石鼓文》都是吳昌碩從一而終的堅持。他通過反復(fù)臨摹,最終自成一家。

《石鼓文》在成就吳昌碩的同時,也被吳昌碩喚醒,重新回歸大眾的視野。吳昌碩將在《石鼓文》中吸取到的精華融會貫通,徹底解放了自身筆法。為了加大鋒面與紙的接觸面積,他在書寫過程中充分運用提按,并將行書的筆法與大篆相結(jié)合,追求充滿自由和隨心的書寫狀態(tài),使其作品不論是在氣息上還是在精神上,都呈現(xiàn)出一種雄強渾肆的書風。吳昌碩對《石鼓文》書法的探求與思索,為當下思考如何進行書法研究與創(chuàng)作的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

作者簡介

陳雅瑯,1997年2月生,女,漢族,福建平潭人,福建師范大學美術(shù)學院美術(shù)專業(yè)2019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書法篆刻。

注釋:

①出自吳昌碩《石鼓》臨本。

參考文獻

[1]陳大中.自我作古空群雄—吳昌碩書法綜述[J].中國書畫,2018(8):72-87,137-138.

[2]王哲.吳昌碩《石鼓文》書風淺析[J].中國書法·書學,2018,12(344):90-92.

[3]王繼超.掀舉若神寫石鼓—論《石鼓文》對吳昌碩書法創(chuàng)作之影響[J].書法,2017(12):92-95.

[4]齊彥.論《石鼓文》對吳昌碩書法及繪畫創(chuàng)作的推動[J].國畫家,2015(1):60-61.

[5]劉光明.論吳昌碩書法創(chuàng)作與審美[J].西北師大學報,1995,32(1):12-14.

[6]王雨.自出新意 前無古人—吳昌碩對石鼓文取法的突破及其影響[J].書畫世界,2018(12):2,10-14.

[7]龍鴻.略論吳昌碩的石鼓文書法藝術(shù)[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2,5(18):52-56.

[8]喬龍泉.吳昌碩石鼓文風格成因及影響[J].銅仁學院學報,2018,20(8):110-116.

[9]李維.吳昌碩的《石鼓文》及其對后人的影響[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29(3):149-152.

猜你喜歡
石鼓文書風吳昌碩
神秘的石鼓文
花卉的寵兒——吳昌碩
童話世界(2019年29期)2019-11-23 09:05:26
一代繪畫大師吳昌碩
收藏界(2018年1期)2018-10-10 05:23:02
吳昌碩石鼓文風格成因及影響
民國時期的北京書風·馬敘倫
藝術(shù)品(2018年5期)2018-06-29 02:14:55
自出新意 前無古人—吳昌碩對石鼓文取法的突破及其影響
書畫世界(2018年12期)2018-04-17 03:19:42
用勁刻
讀者(2016年10期)2016-04-28 21:35:10
書風詩韻
書風詩韻
魏晉書風的形成
乌拉特后旗| 邹城市| 永昌县| 绵竹市| 英山县| 集贤县| 景东| 盐城市| 固阳县| 瓮安县| 东乌珠穆沁旗| 平原县| 大同县| 广昌县| 建始县| 永丰县| 宜章县| 兴业县| 宣恩县| 洞口县| 芦山县| 临湘市| 拜泉县| 资兴市| 繁峙县| 阜平县| 宝鸡市| 阜阳市| 聂拉木县| 监利县| SHOW| 武功县| 庆安县| 剑阁县| 翁牛特旗| 称多县| 芮城县| 广德县| 紫阳县| 鲁甸县| 延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