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文學作品的反復閱讀價值與其文學價值是否可以畫等號?
張佳瑋答:歐·亨利的小說,精華盡在結尾??赐暌槐?,破了懸念后,第二三遍的好看度大為下跌。斯蒂芬·金、毛姆等長于講故事者的若干作品,亦有此風。
20世紀80年代,《故事會》有許多故事肥而不膩:許多劇情很狗血,人物臉譜化,但唯其如此,格外痛快,所以能反復看。但我不會認為《故事會》那些狗血故事比歐·亨利的小說有更高的文學價值。
馮夢龍的許多民間傳說短篇——多見于《三言》,那些小說的前半部分,作為小引——因其語言和狗血度,論起可反復觀看度,不下于《三國演義》。但我不會覺得《三國演義》的文學價值低于這些作品。
“可重復閱讀性”更多關乎故事肥膩度、語言是否平實,大量無端矛盾的出現(xiàn)(中國古典評話小說的特色或曰通病)是妙法,但這些未必能和“文學價值”四字畫等號。
寒云答:這個問題可以套用到嚴肅文學和類型文學的區(qū)別上,類型文學包括武俠小說、科幻小說、懸疑推理小說等,這些小說類型因其華麗的故事以及超大的腦洞以及讓人欲罷不能的懸念和層層遞進的推理,天然就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和閱讀欲。而嚴肅文學當然也有故事,但是他們所討論的,往往不止于故事,而有著更高的價值。
朱光潛說,一流小說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樹搭成的花架,用處只在撐扶住一園錦繡燦爛生氣蓬勃的葛藤花卉。單靠尋常偵探故事的一點離奇巧妙的穿插絕不能成為文學作品,而文學作品中有這種穿插的,它的精華也絕不在此。文學作品之成為文學作品,在能寫出具體的境界,生動的人物和深刻的情致。它不但要能滿足心智,尤其要感動心靈。這恰是偵探故事所缺乏的。
寫作時如何刪減廢話,哪些話算廢話?
馬伯庸答:一個實用技巧:把想檢驗的段落大聲朗讀出來,或者找一個文字轉語音的軟件,聽? ? ?一遍。
閱讀文字和傾聽文字是兩種不同的體驗。后者會濾去那些無關的干擾噪點,讓文字本身的韻律凸顯出來——韻律這東西,是文筆的一個隱藏參數(shù),是串起文字的一條指示線。平時寫的時候不太容易注意到,一出聲,就清楚多了。
就算你不知道文字精練的技巧,也能從朗讀中聽出哪里氣息不順、哪里啰唆重復,哪里的句子磕磕絆絆連你自己都聽得不耐煩。
剩下的,就是把聽著不舒服的地方做修改,至于怎么改,可以無限嘗試,以聽著舒服順暢為準。反復聽,反復改,純粹的水磨功夫。
對了,干這事兒的時候,盡量找個沒人的地方。自己寫的東西看是一回事,讀出來的恥度可是有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