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華 陳文 王鳳梅
導讀:秋葵105是山東省農業(yè)科學研究院特色經濟作物研究中心、濟南飛天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聯(lián)合選育而成的適于油用的秋葵一代雜交種。介紹了秋葵105的選育過程、品種特征特性、豐產性、品質和抗逆性及機械化采收技術。
我國油料作物每年進口1億t以上,占全國油料作物需求量的67%,而且進口油料以大豆和棕櫚油為主,大豆以轉基因為主,棕櫚油品質較差。為了緩解油料缺口,提高油品質量,本課題組陸續(xù)開展了油用秋葵的研究。
黃秋葵籽不僅含有較多的鐵、鉀、鈣、錳等礦物質元素,而且可提供油脂和蛋白質,其含油率高達20%以上,蛋白質及賴氨酸、甲硫氨酸含量也較高。秋葵籽油的主要脂肪酸為油酸、亞油酸、硬脂酸、亞麻酸、豆蔻酸、棕櫚酸、棕櫚油酸、花生酸等14種,其中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構成比例為1∶1∶0.97,接近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推薦的1∶1∶1的理想模式;亞油酸是人體必需脂肪酸(人體無法合成,只能從食品中攝入),秋葵籽油的亞油酸含量高達30%,因而是一種營養(yǎng)價值較高的植物油。
自2014年開始,本課題組以高效、高籽產量和高油含量,適于機采為育種目標,篩選雙高油親本M101和F105并進行雜交,選育出高油秋葵新品種105,并開展了機械化采收技術的研究。
一年生草本植物,全生育期130天,根系發(fā)達,直根性,株型緊湊,無分枝,主莖直立,莖綠色;中稈,株高152 cm;葉小而深綠,掌狀五裂,互生,深裂;花中等,黃色,底端紫色,著生于葉腋;果為蒴果,羊角形,果長15~19 cm,果底端直徑2.7 cm,有茸毛,5角,褐色,形似羊角;單株結莢51個,每莢含籽30粒,千粒質量66 g。
油脂含量28.9%,油脂中含硬脂酸4.0%、油酸24.9%、亞油酸33.9%、亞麻酸0.4%。
2019-2020年在山東濟南、莘縣、曹縣、萊陽和蒼山5地試驗,平均667 m2干籽產量分別為173.1、169.4、180.1、166.9、177.7 kg,比秋葵101(對照,667 m2產量為149.1 kg)分別增產11.61%、11.36%、12.08%、11.19%、11.92%,平均增產11.63%。
2020年在山東省農業(yè)科學院特色經濟作物研究中心病圃鑒定,其枯萎病病情指數(shù)1.9,黃萎病病情指數(shù)10.7,分別比秋葵101(對照)減少1.5、6.1。
本技術綜合利用打頂、化控和農藝農機融合等措施,可實現(xiàn)秋葵105的機械化采收,其技術包括以下4個步驟。
大小行種植,大行距80 cm,小行距40 cm,采用旋耕、起壟、施肥、播種、噴除草劑和覆膜一體化機械,詳見實用新型專利(ZL201721849123.8)。
采收前30天前后(一般9月中旬),使用新型秋葵打頂機打頂。秋葵打頂機見實用新型專利(ZL201820374353.1)。
采收前20天左右(一般9月下旬),采用欣噻利(50%噻·乙)機施1次,每667 m2用100~120 g;或無人機2次,間隔5天,每次每667 m2用50~60 g。
采用雷沃高粱收割機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