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楓,羅世林,黎必亮,曾 娟,向紹山,蔡 懿,陳志勇,胡小英
(巴中市中心醫(yī)院呼吸中心 四川 巴中 636000)
肺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在眾多惡性腫瘤當中其發(fā)病率與病死率位居第一[1]。而在肺癌中,非小細胞肺癌所占比例在85%以上,在早期治療中多采用手術切除治療[2]。不過很多肺癌患者多為老齡,且伴隨有各種基礎疾病,各臟器功能減退,肺葉或全肺切除對于患者的創(chuàng)傷較大,而且麻醉、術后疼痛使得患者呼吸肌受累、咳嗽等,引起急性呼吸衰竭、低氧血癥等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的康復[3]。肺癌患者在術后的干預與其預后有密切的關系,其中采取不同的干預模式對患者產(chǎn)生的干預效果也不同,因此,必須慎重選擇干預方法[4-5]。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深呼吸鍛煉以及有效咳嗽排痰可以降低及預防肺部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也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6-7],其中呼吸功能鍛煉措施包括腹式呼吸、吹氣球鍛煉、縮唇呼吸,不過在肺癌術后患者的應用效果還不明確[8]。本文具體探討與分析了呼吸功能鍛煉促進肺癌患者術后癥狀恢復的作用,希望為促進肺癌患者康復提供參考?,F(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4 月—2020 年4 月我院進行手術切除并病理學診斷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術后采取的不同呼吸鍛煉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 例。對照組提供常規(guī)鍛煉,觀察組同時還提供呼吸功能鍛煉,對照組男39 例,女21 例;年齡47 ~75 歲,平均年齡為(61.23±6.42)歲;觀察組男40 例,女20 例;年齡為46 ~74 歲,平均年齡為(60.12±6.03)歲;兩組患者的性別構成、平均年齡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術后經(jīng)病理學明確診斷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臨床病理資料不全者,拒絕隨訪者。
對照組:在術后給予常規(guī)干預,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在干預人員的協(xié)助下,患者克服自身的缺陷,滿足其自理需要;鼓勵患者自主進食,提高機體的抵抗力。
觀察組:在對照組干預的基礎上給予呼吸功能鍛煉,具體措施如下:(1)腹式呼吸及縮唇呼吸。(2)呼吸強化訓練。(3)咳嗽訓練。(4)囑患者循序漸進地進行手臂鍛煉、步行鍛煉,每次15 ~30 min,3 次/d。根據(jù)呼吸肌鍛煉的原則-負荷性、特異性和可逆性進行鍛煉。兩組術后干預觀察時間為1 個月。
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住院時間、拔管時間、排痰時間等;組內(nèi)及組間比較兩組患者鍛煉干預前后的第1 s用力呼氣量(FEV1),測定儀器選擇北京裕天醫(yī)療技術提供的肺功能檢測儀。
采用SPSS 20.00 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術后住院時間、拔管時間、排痰時間都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x- ± s)
干預后兩組的FEV1/FVC 值都比干預前明顯要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FEV1/FVC 變化對比(x- ± s,%)
非小細胞肺癌是最常見的肺癌之一,臨床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9]。不過手術的創(chuàng)傷與麻醉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比較大,很多患者術后常因疼痛、呼吸道分泌物增加、胸腔內(nèi)積存液體等而出現(xiàn)呼吸功能低下,容易產(chǎn)生術后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的康復,為此對于術后干預的要求比較高[10]。常見的呼吸功能訓練方法包括腹式呼吸及縮唇呼吸、呼吸強化訓練、咳嗽訓練、手臂鍛煉、步行鍛煉等,通過訓練可以協(xié)調膈肌和腹肌運動,提高膈肌的運動幅度,進而提升患者腹肌收縮力,使患者通氣量與肺容量增大,缺氧情況得到顯著改善,盡量排出殘氣,提升呼吸肌具有的收縮功能,最終使異常的呼吸形態(tài)得到糾正[11]。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的術后住院時間、拔管時間、排痰時間都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呼吸功能鍛煉能促進患者術后恢復。
當前對患者的肺功能檢查主要針對肺的通氣功能檢測,運動心肺功能能檢查、肺同位素灌注掃描、血氣分析的常規(guī)檢測價值不大[12]。呼吸功能鍛煉能夠提升肺泡換氣量及呼吸功能,改善病理呼吸,使呼吸肌耗氧量顯著降低,從而使呼吸肌的緊張得到減輕,而且長期進行呼吸功能鍛煉還能夠降低發(fā)生呼吸道感染的概率、提升潮氣量等[13]。有研究對開胸手術治療的肺癌患者的臨床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進行肺功能鍛煉,而對照組并沒有開展對應鍛煉,在術后3 個月,觀察組的呼吸功能均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14]。本研究顯示干預后兩組的FEV1值都比干預前明顯要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jīng)過干預,觀察組比對照組高得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站在機制角度分析,進行呼吸功能鍛煉能夠顯著提升患者肺順應性與胸廓,提升呼吸肌與膈肌的功能,以及讓肺部的通氣阻力降低,改善呼吸功能,進而提升肺部的潮氣量與活動量。不過臨床醫(yī)生不能完全以肺功能檢查結果作為唯一判定標準,尤其是肺功能處于臨界狀態(tài),臨床上需要考慮其彌散功能情況。
綜上所述,通過參與呼吸功能鍛煉,有助于患者術后康復,使肺功能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