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韻
村如其名,同睦村是個和睦敞亮的村莊,而千年古村的屐痕,又讓它有著素雅沉靜的標(biāo)識。百聞不如一見,于是,在庚子初夏,我和文友們慕名而至,一同來到同睦村探個究竟。同睦村在閩西千年古縣長汀,距離縣城30公里,古時是閩粵贛邊驛道交匯之地。小車從寬闊的省道拐入狹窄的同睦村道,蜿蜒爬行中,赫然出現(xiàn)一座仿古寨門樓,意味著古村到了。仿古寨門樓威風(fēng)凜凜,把守著古村,剎那間,就讓我們嗅到了古老的氣息,心想此村一定是個引人入勝的佳處。
于村部展睦祠,放眼望去,同睦村,連綿的山脈,郁郁蔥蔥,是個狹長的谷地,村民喻之為一艘船。同睦村,展睦祠,從命名上顯示出村民同心同德、和睦共處、協(xié)同發(fā)展的美好心愿。展睦祠堂選址頗為考究,選擇了背有靠山,前有屏障之處。對面的龍山,伸出五條脈絡(luò),如“猛虎下山”,在每一條脈絡(luò)末梢,壓軸著一座房屋,這條龍便顯得異常沉穩(wěn),又不失一股龍騰虎躍蓄勢翱翔的氣勢。龍山有靈,庇佑著同睦村,這個鐘靈毓秀的古村,人才輩出。
同睦村是個文化底蘊深厚的村莊,崇尚耕讀文化。唐朝時,馬福娘“遷移為孫”“針刺教兒”“截木習(xí)練”,媲美“孟母三遷”;宋朝時同睦村掀起了學(xué)習(xí)風(fēng)氣,把店面改為書房,將一些良田作為學(xué)田;明代興學(xué)重教,規(guī)定8歲適齡兒童皆須上學(xué),接受義務(wù)教育,于是,村里出了“鐘氏三杰”,兩官皆進士,同官為朝。
在村頭,一座三將公王廟坐陣,供奉追隨鐘翱祖父鐘全慕刺史屢立戰(zhàn)功三將領(lǐng)真人神像。廟堂雖低矮,但地處村頭,位置尊貴,份量也就沉甸甸的。
進入同睦村,一片紅墻映入眼簾,這么清一色的紅,殊為罕見。紅色房屋像剛烤熟的地瓜,熱氣騰騰,香氣撲鼻;又似一老農(nóng),光著膀子,顯露出緋紅的勞動本色。村口搖搖欲墜的木框架房屋,遺留在路邊,倒映在池塘中。在攝影家的眼中,簡潔的幾何線條,幾片粗陋的道具,足以營造出一種藝術(shù)的意境,達(dá)到一種審美的效果。
然而深入村莊,一片廢墟與荒涼便一覽無遺。古屋雜草瘋長,蓬頭垢臉,門被卸窗被挖。幾根木柱苦苦地支撐著搖搖欲墜的屋脊,嶙峋的骨架似在伸手呼救。我知道,它在低聲呻吟,它的心在滴血。藤蔓葳蕤,裹住了斷墻。一片蕭瑟中,半天不見一個人影,根本無雞犬相聞,籬笆呆立一旁,守護著一片荒草地,如一座停擺的鐘、擱淺的船。直到一個憨態(tài)十足的挑著編織袋的村民在路上走來,這一靜止的畫面才稍微動了一下。
望著眼前蕭條的景象,我的心里也是雜草叢生,一縷愁緒襲上心頭,想起張孝祥的《踏莎行·古屋叢祠》:古屋叢祠,孤舟野渡。長年與客分?jǐn)y處。漠漠愁陰嶺上云,蕭蕭別意溪邊樹。我已北歸,君方南去。天涯客里多岐路。須君早出瘴煙來,江南山色青無數(shù)。
難以置信,眼前這破敗的村莊,卻有著輝煌的歷史。走進同睦村,以殘垣斷壁、古驛道、街中小溪,廖廖數(shù)筆線條,勾勒出古村的輪廓,往里填充材料及歷史故事,一個繁華的古村落就浮現(xiàn)在眼前。
古驛道上鹽商馬車鈴聲叮當(dāng)作響,到了村莊,都要按照朝庭要求下車牽馬經(jīng)過本村,以示對同睦村先祖鐘翱的敬仰。罕見的村中小溪穿村而過,平行于村街道中心,百米長的街道旁,排列著與當(dāng)時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各類加工廠,有:打鐵鋪、鑄鍋廠、造紙廠、榨油廠、竹席廠、米粉廠、香燭廠、水車碾米坊、土陶廠、木工房、制糖廠、釀酒廠、還有雜貨鋪和售肉攤等等。在村中行走,恍惚中,我聽到了此起彼伏的吆喝聲、滋滋作響的淬鐵聲,聞到了飄逸的酒香,看到了摩肩接踵的人流,店主忙得不亦樂乎的身影,還有同睦村西南側(cè)的墟場,討價還價的市井聲……
不知不覺,我們來到了村中一高地,那是個保存尚好的驛站,兩邊設(shè)有木板條,據(jù)說坐在上面很有一番技巧。我心里琢磨著,坐在此板上,是不是像翹翹板呢?此處是客人歇腳之處,也是村中信息傳播聚散地,故此,此處也形成了一個中心,磁鐵般地吸引了村中的男女老幼,他們在此談天說地,悠閑地享受時光,他們在此高談闊論,激越地發(fā)表高見,他們在此口惹懸河地講著故事……一個小村莊,儼然一個大都市,有街有店,有墟有市,有練兵場,熙熙攘攘,人聲鼎沸。當(dāng)時曾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同睦坑富過汀洲城”??梢?,那時的同睦坑村的繁華程度。
在同睦村,依稀可見古屋在屋檐、窗欞、梁柱、斗拱處處留下細(xì)膩精美的雕刻。
同睦村,繁華了千年的古村,猛然間就在我們面前隕落了?我的心里不由地咯噔了一下。幸好即使土墻分崩離析,你的窗欞、骨骼還在,你的風(fēng)骨、魂魄、神韻猶存。
初夏,連日的悶熱,午后下了場及時雨。這場小陣雨,恰到好處,不影響我們的行走,帶來涼爽,讓人如沐春風(fēng)。更令人喜出望外地是,一場酥雨過后,天空拋出了一條彩虹,就掛在殘垣斷壁上,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那是一條連接古往與今來的希望之橋。
最后去拜謁鐘翱墓地。墓地方圓約千余平方米,墓碑用花崗巖造就,兩側(cè)刻著“忠孝節(jié)義”,墓前蹲著一對石獅,對稱聳立著兩根五米多高之石桅桿,這樣的規(guī)格,仿若祠堂,這是對逝者的最高禮遇。于山中,山風(fēng)吹拂,拂去暑氣,涼爽舒適,潔白的梧桐花,清靈空幽,雪花般飄飄灑灑,至真至純地鋪出一條圣潔之路,步履其上,神圣無比。山風(fēng)、梧桐花,小精靈般,霎時就把古屋的陰霾驅(qū)散了。
古村落,不該遭拋棄。
同睦村鄉(xiāng)賢已達(dá)成共識,不遺余力拯救千年古村。同睦村應(yīng)該感到欣慰——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春!